“看不见的绿”是什么绿?广东省政协委员徐明“捕碳”记

南方+

2024年广东省两会期间,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联合绿美广东公共服务平台发起“绿美”挑战,邀请代表委员们通过随机抽取任务卡,完成一项“绿美”小任务。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01:55

“看不见的绿”是什么绿?广东省政协委员徐明“捕碳”记

省政协委员,广东省江门双碳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教授徐明抽到的任务是:背出3句以上带有“绿”的诗句。

看到任务后,徐明教授笑称:“对我这样长期从事自然研究的人来说,这个任务还真有点挑战性。”

“绿树村边合”“春风又绿江南岸”“春来江水绿如蓝”……徐明背出的一句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古诗,描绘了青山绿水自古就给人带来的“绿美”之感。

徐明长期从事“双碳”研究,和“绿美广东”有非常密切的关联。在他看来,要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一方面是要在“看得见的绿”上发力,通过植树造林、林相提升林分改造等举措,达到视觉上的“绿美”;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关注到“看不见的绿”。

什么是“看不见的绿”?他解释,比如,围绕碳减排与增汇,强化碳科技支撑,通过科技手段控制、减少碳排放,这也是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最终要达成的目标之一。

“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低碳。”徐明表示,如果能将广东低碳转型与“百千万工程”结合,在“双碳”领域做文章,围绕碳减排、碳利用、碳交易,发展碳经济,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同时,推动城乡协同发展,“岂不是一石二鸟、两全其美?”

在过去几年,徐明已经带着团队开展了实践探索。江门双碳实验室与江门台山电厂合作,采用智能化控制手段,在烟囱的净化处理环节将二氧化碳投入到电厂附近的农田。

他们研究发现,针对尖椒、红薯、菠菜、花生等多种作物,二氧化碳施肥的增产幅度多在30%以上,蔬菜品质得到明显提升。

目前,相关技术已经在西安、山东寿光和河南等地推广。仅温室大棚全国就有3000多万亩,年产值约2万亿元。

“相关技术若应用到粤西、北地区,既能够帮助解决大湾区的‘菜篮子’问题,又能够为当地开辟新产业,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徐明说。

广东乡镇地区森林、湿地分布广泛,相关生态系统能够从大气中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形成农林碳汇,为农民增收开辟新渠道。

徐明建议,接下来可以开展不同尺度的碳汇计量研究,加速农村生态碳汇进入碳市场,通过交易变现为农民增加收入。

【文字】南方+记者 黄叙浩

【出镜】南方+记者 黄叙浩

【摄影】南方+记者 钟志辉

【剪辑】实习生 朱琦

【海报】佘夕彤 实习生 黄彦嘉

【统筹】李秀婷 黄叙浩

编辑 佘余
校对 王睿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