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去年梅州GDP增速在全省排名创二十三年来最好成绩

南方日报 南方+

融湾奋进提速,振兴发展提质,梅州不待扬鞭自奋蹄。

不久前,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支持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举措支持梅州融湾振兴。

1月23日上午,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支持梅州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被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

其言切切、其情殷殷。如此重视之下,更值得思考的是,如何建设更高水平的苏区融湾先行区?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圈”“交通圈”“生活圈”,梅州在“立”“破”“提”中奋力走出一条新时代老区高质量发展新路。

梅州用好政策利好,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加快融湾振兴。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梅州用好政策利好,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加快融湾振兴。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立”得牢固

“一区两城”增强发展新动力

2023年,是梅州奋进的一年,一个“立”字贯穿梅州高质量发展的每一个环节。

“立”有“立”的自信。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为革命老区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促进广东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探索有效路径,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梅州时代任务,是省委、省政府支持梅州振兴发展的重要举措。

根据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3年梅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408.43亿元,同比增长6.5%,增速在全省排名创2000年以来最好成绩。

“立”有“立”的目标。过去一年,对于梅州而言,“立”,就是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全面激发内生动力;“立”,就是围绕《梅州方案》赋予梅州“一区两城”的战略定位,确立目标与蓝图,稳中求进。

“立”得牢固,梅州自强自立、主动作为,发展思路进一步转变。

《梅州方案》落地一年来,梅州坚持从“过日子思维”转向“发展思维”、从“投入思维”转向“产出思维”,把资源要素优先用到“打粮食”项目上,举全市之力推动政策从“纸面”落到“地面”。

“立”得牢固,梅州自强自立、奋发有为,发展举措进一步优化。

不断提升“立”的优先级,过去一年,梅州聚焦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营商环境综合改革、重大项目并联审批、“四上”企业培育发展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完善新机制、推行新模式、催生新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企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打开更多机遇空间。

“支持家乡建设责无旁贷,回乡投资兴业正当其时。”2023年5月24日,深圳市威富集团威富通信技术年产值10亿元项目,在海珠(丰顺)产业转移工业园正式动工,铲下第一锹土。如今,即将迎来投产。

“每次回乡看到家乡的发展和变化,我感到由衷的高兴与自豪,心中逐渐萌生回乡投资的想法。”深圳市威富集团董事长张少林表示,项目从签约到动工,短短两个月,梅州市、丰顺县的干部主动担当,协助企业走流程,帮助企业解决动工难题。

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没有先例可循,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主观能动性,梅州深知只有把“自身骨头长肉”要求贯穿先行区建设全过程,才能真正将“一区两城”的愿景变为现实,更好服务和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在“一区两城”的战略定位中,不断增强发展新动力,梅州注重前瞻布局,侧重于“立”,谋定后动、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初步形成一批融湾“梅州经验”。

具体而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以推进《梅州方案》落实和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作为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实践,与制造业当家、承接产业有序转移、对口帮扶等重点工作一体推进,搭建融湾政策“四梁八柱”,立起融湾先行旗帜。

“一年来,全市上下自觉摒弃‘等靠要’思想,一批融湾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改革逐步落地实施,效应初步显现,为全市经济增长立起支撑点。”梅州市发改局局长吴特宏认为,过去一年,更多的政策利好在梅州落地开花,以厚积薄发之势奏响高质量发展生动篇章。

“破”得深入

“三个大圈”厘清发展新思路

2023年,是梅州求变的一年,一“破”字贯穿梅州高质量发展的每一个环节。

“破”有“破”的自觉。立足市情,尊重规律,梅州扬长补短,在生态建设、乡村振兴、文化名城、社会治理等比较优势上更进一步、保持全省前列,在对外交通、实体经济、技术创新、发展平台、改革开放等短板弱项上迎头赶上、争先进位。

95项年度重点改革任务扎实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8项国家级、省级试点落地见效,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正式获批。扩权强县和强县扩权改革稳步推进。

“破”有“破”的目标。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圈”“交通圈”“生活圈”,在产业协同发展、重大改革创新、社会民生改善等方面形成发展新动力,要求梅州“打铁还需自身硬”。

招商引资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抓手,梅州借力对口帮扶协作,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推动一批“打粮食项目”落地建设。

厘清发展新思路,梅州“破”的方向明确:以思想破冰全面激发内生动力,以发展破局加快释放政策效力,以改革破题持续增强发展活力,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深化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重点领域改革、扩大区域开放合作、跨区域共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

“一头是苏区,一头是湾区,我们要充分用好两地的发展资源和发展优势。”因为经常奔走于深圳和梅州兴宁,深圳市景新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巫欲晓对“苏区+湾区”深有感触。

“我们将用好湾区的科研力量,瞄准智慧医疗创新,加强产品研发生产,在梅州探索高端化、智能化生产。”巫欲晓说。

坚持发展思维、产出思维,算好政治账、经济账、长远账,梅州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力促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在“破”中找到先天短板,梅州积极在政策运用、产业协作、交通互联、乡村振兴、文旅合作、生态共保、治安联防、人才交流等方面与粤港澳大湾区进行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合作,实现互惠双赢、共同发展。

在“破”中找到后发优势,梅州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绿美梅州更上一层,全面提升优质农林产品供给能力、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筑牢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屏障。

当然,梅州的“破”是具有合理度,并非一味地抛弃,而是统筹“立”与“破”,将发展视野放得更宽、步子迈得更大、措施抓得更激进,既在规划上布好局,更在关键处落好子。

如,坚持“制造业立市”的版图中,梅州求新,同样守旧:对五大传统支柱产业,鼓励支持转型升级,对低端落后产能要加速淘汰,腾出环境容量及用地、用林、用能指标等,优先用在有产出的项目,推动制造业立市步伐稳中求进、以进促稳。

破除发展道路的阻碍,发展方能提质提速。深谙于此,梅州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圈”“交通圈”“生活圈”有了更多突破口。

“随着苏区融湾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梅龙高铁建成通车,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快畅通,梅州在广东区域发展格局中将由‘后端’变‘前沿’。”不久前召开的中国共产党梅州市第八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对苏区融湾先行区的建设予以进一步清晰。

“提”得有劲

“六大工程”塑造发展新优势

2023年,是梅州增效的一年,一个“提”字贯穿梅州高质量发展的每一个环节。

“提”有“提”的重点。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从“过日子思维”转向“发展思维”、从“投入思维”转向“产出思维”,把资源要素优先用在“打粮食”项目上,市县镇村大抓发展、能抓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提”有“提”的基础。围绕“创先、进位、消薄”,突出产业发展、园区建设、县城提质,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创新出台镇(街)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办法,变8个县(市、区)积极性为113个镇(街)积极性。

2023年4月,《梅州市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印发,提出六大工程150项具体举措,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要求。

《实施方案》提出,梅州将大力实施产业引领、基础支撑、改革赋能、开放合作、民生改善、政策保障“六大工程”,针对性极强。

以“六大工程”塑造发展新优势,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数据见证实体之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6.54亿元,同比增长8.9%,增速比2022年提高11.7个百分点。

数据透露发展后劲: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6%,增速比2022年提高18.6个百分点。

“企业在前期项目对接中,感受到了梅州各级各部门诚意满满的服务。”2023年5月17日,广东宝轮精密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发均的产业项目签约落地广梅产业园,投资过亿元。“看好梅州!”是他最简单的投资理由。

作为广梅对口帮扶协作主战场和前沿阵地,在过去一年,广梅产业园紧紧围绕广州·梅州对口帮扶协作党政联席会工作部署和要求,全力以赴抓招商引资、促国企扩产、优营商环境,推动广梅园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园区企业发展呈现“二期现象”。

“目前广梅产业园已出台‘免费广梅园’、支持反向飞地政策。”广梅指挥部副指挥长、广梅产业园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林满山表示,“科创+空间”将着力撬动湾区企业和广梅产业园企业双向奔赴,更好助力梅州产业链完善和产业升级,打造“反向飞地”的“穗梅2.0版本”,努力为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和对口帮扶协作高质量发展探索广梅路径。

显然,梅州发展提劲,既有政策利好,更有帮扶力量加持,但最终仍要靠自身的内生动力。

把握“百千万工程”带来的发展机遇,聚焦建机制、树典型,构建市县镇指挥体系、工作体系、目标体系、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过去一年,梅州围绕“创先、进位、消薄”,突出产业发展、园区建设、县城提质,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支撑梅州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的作用不可忽视。

2023年,梅州全市270项、年度计划投资379亿元的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88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02%,超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其中,52项、年度计划投资169亿元的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15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27%,超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

产业引领、基础支撑、改革赋能、开放合作、民生改善、政策保障不断提升发展底气,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新的一年,梅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定下新的目标: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0%。

■相关

数读成绩单

2023年以来,梅州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全力推进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工业生产稳步回升,固定资产投资增势较好,市场消费恢复较快,金融运行平稳,全市经济整体回升向好,全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圆满实现。

根据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3年梅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408.43亿元,同比增长6.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66.05亿元,同比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44.11亿元,同比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98.27亿元,同比增长4.9%。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4.72亿元,同比增长5.9%,增速比2022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6.54亿元,同比增长8.9%,增速比2022年提高11.7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提高2.6个百分点。

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6%,增速比2022年提高18.6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提高4.6个百分点。

全市项目投资增长13.8%,尤其工业投资增长33.6%,增速比2022年提高22.3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提高11.3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2个百分点。

制造业投资增长12.6%,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8.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资增长141.3%。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4.81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比2022年提高5.2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提高1.6个百分点。

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085.59亿元,同比增长9.9%。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323.80亿元,增长11.3%。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217.87亿元,同比增长12.6%。贷存比为71.9%,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101.20亿元,同比增长7.7%。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上年持平。其中,食品烟酒类、衣着类、教育文化娱乐类、医疗保健类、其他用品及服务类分别增长0.6%、2.4%、1.7%、1.0%、2.1%。

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778元,同比增长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9%。

来源 南方日报、南方+

记者 黄培强

编辑 马吉池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