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百千万工程”一年开局起步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强县促镇带村如火如荼,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其势已成、其兴可期。
接下来,如何在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中抓好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切实增强群众满意度获得感?不少代表委员带着对这一话题的思考,结合自身领域和履职工作,纷纷提出建议和展望。南方+记者采访了广东省人大代表、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瑞岭村村委会副主任朱意琴。
广东省人大代表朱意琴谈“百千万工程”:技能培训让农民变“主播”
南方+:您感受或了解到,广东在优化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方面有哪些变化?
朱意琴:在我身边,能感受到优化公共服务的行动和它带来的大变化。瑞岭村种植盆景苗木已有100多年历史,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特色产业超亿元村。瑞岭盆景以“古、灵、精、怪”的岭南派特色造型而闻名,有很高的艺术和商业价值,但从更高维度看还存在市场开拓不够、品牌知名度不足、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入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工作的推进,电商物流服务实现联通,促进了农货出乡、出山、出海,让乡村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现在,村民们的手机变身“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流量变成“新农资”,盆景从传家宝变为“绿色银行”,瑞岭人尝到了“新甜头”。
瑞岭村健全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素质。我们举办数字农业直播活动,引入电商平台和直播团队,培训了近300名电商从业人员,培育了33个直播团队。直播活动吸引线上观众超过100万人次,促成交易额1.5亿元,拓宽了线上、线下市场,将瑞岭盆景卖到海内外。
同时,通过建立盆景大师工作室、“广东技工”盆景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近年来瑞岭村培训乡村振兴学员近1200人,培养盆景技能人才超 4800人,从技能人才角度助力乡村振兴。
南方+:您在优化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朱意琴:我担任村干部已经是第16个年头,到居民家聊聊家常、收集民情民意,是我十几年来始终坚持的工作。村民的小事就是我工作的大事,2022年,我发现赤坭镇古树大道的绿化树生长速度过快,影响来往车辆的视线,已发生多宗交通事故。经过充分调研,我提出了相关建议,并与有关部门持续多次沟通,对部分转弯路口进行整改拓宽。
在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我聚焦乡村振兴用地保障政策,和几位人大代表一起提出了关于《用活点状供地政策,助力花都乡村振兴和打造北部湾区旅游目的地》的建议,为推进乡村旅游、乡村发展献力,也得到积极反馈。
南方+:目前,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有哪些难点堵点?
朱意琴:加强和完善乡村基层治理,关键是抓好党建。为进一步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共同体,瑞岭村从制度建设入手,使村规民约真正成为建设文明乡风、促进基层治理、村民自觉遵守的约定。
党群联心,事半功倍。近年来村党委整合各级资源助力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基础设施查缺补漏和整治提升,拆除破旧泥砖房,打造绿意满眼的美丽乡村风景线,瑞岭村一跃成为“盆景花木+旅游+文创”的特色精品村。
【文字】南方+记者 钟哲
【摄影】南方+记者 董天健
【剪辑】南方+记者 徐昊
【统筹】马立敏 张冠军 张梓望 李细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