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省政府工作报告同步出炉。报告回顾了2023年工作,安排了2024年工作。报告提及“百千万工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建设焕然一新的县镇村、实体经济为本、深南高铁等与云浮密切相关的元素,为云浮争先进位、跨越赶超带来新的空间。
立足全省,展望2024年,三十而“励”的云浮,再迎一系列重大机遇。
关键词:融湾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力牵引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报告还提到,已完成深中通道主线全线贯通,2024年要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开工建设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深南高铁。
云浮立志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美丽“后花园”、建设绿色国际化城市,实现争先进位、跨越发展。
近年来,云浮纵深实施“东融湾区”战略。在云浮市委提出的“365”竞标争先体系中,“6”指竞逐“六条赛道”,努力创造更多“单打冠军”,“东融湾区”策略位列其中,立志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实现更大作为。
2024年,云浮将持续深化改革,着力扩大开放,强化创新发展,激活融湾新动能。
加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资本链接,在全方位对标融湾中释放改革红利、激活发展动能。优化营商环境。严格对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新评估体系,紧盯147项改革举措攻坚发力,全年新增“跨域通办”事项200项以上,逐步实现云浮办事标准、服务质效向大湾区全面看齐。
促进要素流通。用好“四个联动传导”,全面加强政策环境“软联通”。加强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社会保障、资质互认、技能培训等领域对接交流,促进民生共融。全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文章,推动大湾区持牌金融机构在云浮设立法人机构或分支机构。
推动创新转化。一体推进“产、学、研、用”,加快建设“湾区孵化育苗、云浮成长成才”的完整创新链。
主线贯通的深中通道、开工建设的深南高铁,将全面带动云浮提档升级,“36分钟到广州、县县通高铁”的愿景照入现实。可以想象,矗立于西江河畔的云浮国际物流港,横跨4市的广佛肇云高速,东融西联的广湛、深南高铁,珠三角新干线机场……“大湾区1小时经济圈”近在咫尺,云浮将乘借“湾区东风”扬帆远航。
关键词:县镇村高质量发展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头号力度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开启新图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选取22个县(市、区)、110个镇、1062个村(社区)作为首批典型,加快把短板变成潜力板。特别提到“云浮等地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方式”。
去年以来,云浮守正创新、攻坚“头号工程”。积极探索“双路径”闭环发展模式,县镇村奋楫争先,1县4镇60村入选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名单,886个投资超500万元的镇域项目齐头并进,2个镇入选广东“百强镇”榜单,全市972条行政村(社区)全部提前两年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的省定任务。“政银企村(户)”共建模式的经验做法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典型案例、省委深改委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越来越多“云浮经验”获全国、全省推广。
崭新一年开启,云浮围绕优势塑造、结构调整、动力增强、价值实现“四大工程”,全面推进强县促镇带村。在县域上,突出县城集聚发展,全面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阅读:突出县城集聚发展,各有“锦绣前程”聚焦云浮两会)在镇域全面提质上,各镇走差异化、品质化、特色化发展的新路子,年内打造4个典型镇、8个“美丽圩镇”示范镇;在乡村一级,云浮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方面发展乡村经济,做好乡村“土特产”文章,推动520条试点自然村家庭农场和美丽牧场项目建成见效并稳步扩面,同时全面提升乡村风貌。
关键词:制造业当家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去年以来,云浮扎实推进“制造业当家”,金属智造、绿色建材、现代农业三大产业集群朝着千亿目标更进一步,培育新上规企业36家,广东新合铝业、万事泰、凌丰家品等3家企业入选广东制造业500强,翔顺建筑入选省建筑龙头企业100强。微容电子成为粤东西北地区首家“独角兽”企业并入选全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登临发展新起点,云浮将纵深实施制造业“五大提升行动”。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聚焦“十大园区产业”,统筹抓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能级。发展“三大产业”,做优特色产业,全年实现招商项目计划总投资600亿元以上。
二是做强园区载体。加快推进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七项提升行动”,力争主平台实现年工业总产值增长15%以上。
三是健全企业体系。坚持抓大育小,增强企业竞争力。大力培育一批百亿级和十亿级企业,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支持企业做强实业、做精主业,鼓励创建省级以上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
关键词:扩内需稳外需
报告提出,千方百计扩内需稳外需,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功能进一步增强。
一方面,云浮坚持需求侧、供给端协同发力,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另一方面,云浮着力扩大开放,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云浮具备对外开放的传承基因、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资源禀赋和深度参与国际化产业分工的现实基础,正在努力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美丽“后花园”、广东对接RCEP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绿色国际化城市。
2023年,中国(广东云浮)—RCEP产业合作大会在云浮新兴举办,大会同意由RCEP产业合作委员会主办的RCEP产业合作大会永久落户云浮,拓展云浮发展新空间,全面加快云浮建设绿色国际化城市步伐。
2024年,在扩内需方面,云浮将扩大有效投资。实现资源要素的合理有效配置,持续扩大有质量、有效率、有回报的投资。激活消费潜力。创造更多消费场景,推动消费持续扩大。
在稳外需方面,云浮将瞄准国际化,启动编制建设绿色国际化城市行动纲要,大力实施“八大行动”,积极参与RCEP成员国产业链分工,高水平打造“一合作区四基地”,谋划建设RCEP云浮产业园,推动对RCEP国家的进出口实现大幅增长。实现便利化,完善外贸服务载体建设,积极培育高级认证企业(AEO),支持云安区(云浮新区)申建保税物流中心(B型)。加快中国(云浮)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推进云浮跨境电商线上公共服务平台和跨境电商清关中心项目落地运营,力争全市跨境电商贸易额实现翻番。推广拓展“组合港”“湾区一港通”通关模式,努力推动中国(广东云浮)—广州国际港—中欧、中老班列—陆铁联运常态化运行。
关键词: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
报告提出,加快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和粤东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二期建设。
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是中央确定建设的战略性重大工程,是国家2020—2022年重点推进建设的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是广东历史上引水流量最大、输水线路最长、建设条件最复杂、总投资最高的跨流域引调水工程,该工程以城乡生活和工业供水为主,兼顾农业灌溉,为改善水生态环境创造条件。
受水区包括广东湛江、茂名、阳江以及输水线路经过的云浮市,共4个地级市,人口超1800万人,是解决粤西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大民生工程,建成后将为广东未来发展奠定新格局、增添新动力。
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施工在郁南分别为A1标段(建城地心至宝珠大林)和A2标段(宝珠大社至千官云额)。自开工建设以来,项目正在持续奋战,以“满弓”状态全力冲刺,有序推进项目建设。
据项目施工方负责人介绍,A1标段自去年11月份开工建设以来,该公司共投入施工人员约400人,施工机械约90台套,进行土方开挖、基础处理、混凝土浇筑等施工作业。截至目前,已完成地心隧洞出口基坑开挖、宝珠拌和站土建施工等建设,地心隧洞出口已经具备进洞施工的条件。
关键词:绿美广东
报告提出,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是云浮最亮丽的底色。云浮市森林面积797万亩,森林覆盖率68.25%,森林蓄积量0.32亿立方米,树木葱茏、绿意满城,尽显绿美云浮生态宜居宜业之美。近年来,云浮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巩固生态优势——
植绿护绿扩绿初见成效。全域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在全省率先全面恢复独立设置县(市、区)林业局。7个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扎实推进,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27.51万亩。
污染防治深入推进。坚决抓好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郁南循环经济环保项目动工建设。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3%以上,国考、省考断面及县级以上饮用水源水质优良率保持100%,河湖长制考核获省优秀等次。
生态经济加快发展。扎实推进“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建设,统筹发展绿色矿山、清洁能源、水资源、林下经济和土地资源等“五大资源经济”,全年出让矿山采矿权5宗、出让收益排全省第1位。
2024年云浮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绿美云浮生态建设,共建共享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一是提高生态质量,深入实施绿美云浮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加快建设“云山青水翠满城”的绿美云浮。二是保障生态安全。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三是增强生态效益。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有效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关键词:文化强省
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过去一年,云浮的文旅体事业蓬勃发展。新增一批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省级旅游度假区,郁南县入选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成功承办2023年全国青年曲棍球锦标赛,云浮大金山半程马拉松赛获评国际体育促进可持续发展优秀案例,云浮市男子篮球首次获得广东省联赛亚军。罗定市罗平镇获评全省唯一一个第三批全国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基地,“村BA”、乡村振兴“三带”徒步等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
2024年,云浮将加快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持续扩大岭南祖地、六祖故里、中国石都、中国硫都等文化名片影响力,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底蕴。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支持罗定学宫等申报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年内全市镇(街)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省二级站以上标准,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质增效达标率达到75%以上。
大力引进知名实力文旅企业,打造更多精品旅游线路和文旅品牌。高标准推进大金山文旅休闲基地项目建设,支持象窝山生态园申报省级旅游度假区,加快长岗坡文化休闲旅游区、磨刀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形成“以文兴旅、以旅彰文”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关键词:民生福祉
报告提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大力促进共同富裕。
2023年11月,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主办的2023中国幸福城市论坛发布了“2023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区)”榜单,云浮被推选为2023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之美丽宜业之城。正是每一个深爱这座城的云浮人,共同缔造了这座美丽宜业幸福之城。
近年来,云浮市委、市政府大力补齐教育、医疗、社保、交通等一系列民生短板,努力把云浮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高地。2023年,云浮市完成民生类支出200.53亿元,新增优质学位1.24万个,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16万人,全市平均县域内住院率91.1%、排全省第2位。
新的一年,云浮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人人参与、各尽其能,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持续擦亮“最具幸福感城市”金字招牌。
将筑牢平安基石,把平安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着力打造全省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
倡导健康生活,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服务“一老一小”,加快构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完成174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任务,有序推进“长者饭堂”建设。
促进共同富裕,着力提供公平发展机会、创造稳定奋斗环境,激发全社会奋斗致富的内生动力,促进实现共同富裕。加快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落实4.0版稳就业促发展惠民生政策,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以上。
南方+记者 王谢思齐 崔洪铭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