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文学课”开讲!陈晓明再谈“漫长的90年代”

南方+ 记者

新年伊始,花城出版社、《花城》杂志、花城文学院联合推出“花城文学课”,邀请一系列名家学者开展讲座、对谈、分享等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将在《花城》杂志官方视频号“花城文学课”进行直播。

近日,“花城文学课”第一讲在花城文学院开讲,花城文学院联席院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开展题为“漫长的90年代与当代文学的晚期风格”的讲座,活动由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主持,百余名观众现场参与,线上观看超1万人次。

花城文学院联席院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

讲座以莫言、余华等作家近作的风格与所呈现的文学史视野切入,通过对莫言《晚熟的人》、余华《文城》等作品的分析,引出“漫长的90年代”这一话题。在陈晓明看来,虽然前有布罗代尔的《漫长的16世纪》、乔万尼·阿里吉《漫长的20世纪——金钱、权力与我们时代的起源》等理论的启发,但“漫长的90年代”这一话题更多是他基于自己对中国走过的历程和人们的精神、文化、文学、社会的一种思考。

“中国的文学和每个历史阶段相契合,如果说没有那样的一种历史语境,文学的合理性、正当性和非凡性都不能显现出来。”陈晓明认为,在社会史标记的自然时间的意义上,20世纪确已经结束,但21世纪初的很多作品,都在20世纪90年代有所准备,或者说它们延续和展开了90年代的经验。

活动现场

陈晓明表示,正是因为这种深远的积淀,使得成长在20世纪90年代的作家、孕育在那一时期的作品过早地拥有了与现代文学、80年代先锋文学的“青春写作”截然不同的“晚期风格”。“只有在艺术没有为现实而放弃自身权利的情况下,出现的东西才属于晚期风格。”

以余华的《兄弟》与《文城》为例,陈晓明认为,《文城》所呈现出的“不真实感”与《兄弟》文本内部的割裂所带来的争议,恰恰体现了余华的“放弃”。《兄弟》“上半部是悲剧,下半部是诙谐曲”的割裂风格,就是对整个90年代的概括。“它充满了对自身的反讽,90年代有它的浮夸、浮躁、混乱,主人公的爱情折射出90年代的浮华,与王家卫《繁花》所呈现的‘繁花开遍又繁花落尽’的景象相吻合。”

活动现场

在陈晓明眼中,《文城》是《活着》的前史,是《兄弟》的前史的前史,它是余华的“晚期风格”的过早显现。“余华的文字之力在小说中的死亡之间,几乎是平静而轻轻穿过,这是‘晚期风格’才有的令人信服的力量,余华对虚构的坚守,我觉得是对90年代文学精神的一种致敬、一种回忆。”

“陈晓明不单只影响作家,对后起评论家的启发也很大。”谢有顺表示,陈晓明对读者了解80年代以来,尤其是先锋文学以来文学的变革提供了不少思考的路径。“文学评论有的时候可能要跳脱价值伦理、价值美学的视角,不能简单去判断一部作品好不好,而是要正视这部作品的存在,它的存在本身所带出来的问题,可能有的时候比判断它好或不好更为重要。”他说。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

【撰文】南方+记者 戴雪晴 通讯员 王梦迪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 钟烜新 李杰伦
校对 罗健鹏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