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自曝女儿确诊多动症!医生:识别注意这几点→

健康广东
+订阅

近日

网红韩安冉发文称

女儿确诊多动症

相关话题引发网友关注

韩安冉表示

“还好我们发现早,可以干预 

遗传的多动症

目前除了爱动,别的都还好 

开了住院单,入院干预

目前还在等床位 ”

据其公开的病历显示

女儿父亲有多动症

具体不详

那么

什么是多动症?

会有哪些症状?

要怎么治疗?

一起来看看

↓↓↓

多动症,医学上专业术语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易分散,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情绪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学习困难,常见于学龄期儿童,往往在3岁左右就会出现一些症状。

ADHD的发展轨迹一般如下:

● 学龄前期(3-6岁):好动、指令性差

● 学龄期(6-12岁):注意力无法集中、影响学业

● 青春期(12-18岁):情绪行为问题凸显,自我管理困难,社交困难

据统计,我国目前儿童和青少年ADHD的患病率约为6.4%,人数超过2300万,大概每50个人的班集体里面就有2~3个多动症的孩子

60%-80%的多动症患儿症状持续到青春期,50.9%的患儿症状持续到成年期,但由于疾病认知的不足,我国ADHD患儿的就诊率不足10%,确诊的患儿中也仅有不到三分之一接受了规范治疗。

ADH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太明确,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 遗传因素:ADHD具有家族聚集性。有研究显示,患有ADHD的孩子有四分之一的概率存在家族遗传,如有多动症的父母、近亲。

● 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母亲孕期吸烟、饮酒、感染、中毒、营养不良等,可能引起胎儿神经发育异常。父母关系不和、教育方式不当等也可能增加孩子患病的危险性。

活泼好动似乎是孩子们的天性,那么,调皮与多动症应该如何区分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副主任医师高维佳表示,正确识别多动症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 孩子的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活泼的孩子做任何事情会有一定的明确的目的性;

● 孩子的多动表现是否区分场合

● 观察孩子的行动是否具有干扰性,是否会在不该动的时候多动;

● 调皮的孩子与多动症孩子在运动能力语言逻辑能力上也有着明显区别。

如果对于怀疑孩子患多动症,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由专业的医生进行评估。

ADHD作为一种影响终生的慢性疾病,可对患者造成多方面的影响。据相关研究显示,ADHD患者在高中毕业前辍学的可能性是同龄人的2.7倍

除了影响学习成绩之外,ADHD持续到成年期会存在明显的社会功能损害,比如影响人际交往、职业成就、影响婚姻和家庭关系。

ADHD治疗的理想结果包括家庭、学校、社交等功能的优化。目前,ADHD的临床治疗多采取多维、综合的治疗模式

● 对于学龄前儿童(4~5岁),首选家庭干预+行为治疗

● 对于学龄儿童(6~12岁)青少年(13~18岁)则推荐药物治疗+行为治疗,同时要考虑学校环境、班级安排、教学安排和行为支持。

1. 正向关注

对孩子的行为表现出积极的回应,避免指责和惩罚

2. 制定规则

如从事新任务或进入新环境前,提前跟孩子约定好规则,并利用行为疗法及时反馈其行为表现。

3. 保持原则

不能无条件地纵容、满足孩子。让孩子学会调控情绪,明确行为规范,延迟满足。

4. 学会管理

许多ADHD患儿缺乏时间观念、组织管理能力欠缺。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将时间实体化,如使用手表、闹钟等进行提示,制定时间安排表,规定好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

来源:成都商报、橙柿互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等

编辑:梁杰祥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