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是一个迫切需要教育家的时代,也是一个能够产生教育家的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的老师们既生逢其时,又重任在肩。
1月20日12:00,2023年度“我为什么当老师”第十二期(总第二十六期)上线南方+,本期视频围绕“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当时代‘大先生’”主题,走近“永远的语文老师”叶圣陶先生。
南方+二次梳理视频,透过叶老的经历故事及精神内涵,看其如何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勤耕不辍,探索教育的规律、探寻教育的本质。
走近教育家⑩|叶圣陶:两度求名,立志报国
1894年10月28日,叶圣陶出生于江苏苏州府悬桥巷的一个平民家庭,本名叶绍钧。父亲叶仁伯是位账房先生,望子成龙,在儿子三岁时便让其识字、练字。
年幼的绍钧极为聪明,5岁时,已识字3000多个。平日里,他跟着父亲四处跑,从小洞察人情世态。12岁,入苏州长元吴公立小学时,他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报国的字,“秉国之钧”,遂取“秉臣”,并教育他爱国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
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次日,叶绍钧找到先生,表示清廷已覆没,不能做臣了,要继续请先生改字。先生笑称,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取“圣陶”为字。听罢,叶绍钧满意而去。
三年后叶绍钧在《小说丛报》第2期发表文言小说《玻璃窗内之画象》,署名“圣陶”。此后,他又把姓“叶”与笔名“圣陶”连了起来,成为著名于世的笔名,被后世敬仰。
两度求名,立志报国。1930年叶圣陶任开明书店编辑,九一八事变后,他参加发起成立了“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抗战期间,前往四川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又继续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以行明志。
新中国成立,他又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领导中小学教材的改革和建设,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9年,叶圣陶提议,弃用“国文”和“国语”或“国学”之称,一律称“语文”。他认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和文,皆不可偏废,可全称语文。
从此以后,新中国就有了“语文”这门课。
【统筹】王慧
【撰文】黄婷 黎晗
【视频】孙俊杰 黎晗
【海报】袁永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