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是一个迫切需要教育家的时代,也是一个能够产生教育家的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的老师们既生逢其时,又重任在肩。
1月20日12:00,2023年度“我为什么当老师”第十二期(总第二十六期)上线南方+,本期视频围绕“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当时代‘大先生’”主题,走近“永远的语文老师”叶圣陶先生。
南方+二次梳理视频,透过叶老的经历故事及精神内涵,看其如何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勤耕不辍,探索教育的规律、探寻教育的本质。
回顾叶老的一生,与教育密不可分。把新文化的精神,播种在幼童心中,把新教育的种子,播撒在中华大地,然而,这一切的开始,并不容易。
1912年,怀抱“从事教育以改革我同胞之心”的信念,叶圣陶来到苏州言子庙小学,投身教育工作。他不喜欢对着教科书照本宣科,对学生“随心教去,如舟入大海,任其所之”,因此成为旧教员眼中的另类,最终被学校排挤出门。
即便遭遇周遭不理解,其改革、创新教育的火苗依然炽热。
1917年春天,应吴宾若等同学的邀请,叶圣陶来甪直吴县第五高等小学任教,由此开启了他教育与文学的改革实践。
在这里,他对教材、课程、教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实践,订购《新青年》等刊物,启迪新知识,传播新文化,通过教育改革和文学创新来影响家庭,改造乡村,服务社会。与此同时,他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为日后形成“叶圣陶教育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甪直的6年,叶圣陶创办“生生农场”,让学生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开办“商店”,引导学生在书籍、纸张、笔墨的买卖中学会算账;开办“银行”,由学生来管理,养成节俭的好习惯;开设“博览室”,汇集当地的文物,激发学生热爱乡土的感情。
他还在甪直首创“语体文教授”,上课不用课本,侧重于“口说”和“田野调查”,开创了近现代白话教育的新时代。
一方面站立三尺讲台,践行教育改革实践;另一方面,他耕耘写作与编辑领域,把自己的教育思考融入教材,融入文学创作,从源头关爱影响孩童的成长。
1921年,其发表了《小白船》,表达“爱”和“善”的理想主义;两年之后,《稻草人》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童话集,鲁迅称其“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
1932年,叶圣陶开始集中创作《开明国语课本》,全书有四百余篇课文,一半是他原创,另一半为再创作,周旋于造书工厂的红墨水、蓝墨水、校样、复写纸中。这一年里,他“未听到蝉鸣,未看到荷花”。
这套课本,摆脱说教式的刻板面孔,由丰子恺配图,课文短小精悍,富有生活气息。至新中国成立前,课本共印刷了40余版次,影响了几代人。
【统筹】王慧
【撰文】黄婷 黎晗
【视频】孙俊杰 黎晗
【海报】袁永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