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教育家⑫|叶圣陶:用一生践行“有无诸己”

教育莞家
+订阅

【编者按】

这是一个迫切需要教育家的时代,也是一个能够产生教育家的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的老师们既生逢其时,又重任在肩。

1月20日12:00,2023年度“我为什么当老师”第十二期(总第二十六期)上线南方+,本期视频围绕“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当时代‘大先生’”主题,走近“永远的语文老师”叶圣陶先生。

南方+二次梳理视频,透过叶老的经历故事及精神内涵,看其如何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勤耕不辍,探索教育的规律、探寻教育的本质。

02:59

走近教育家⑫|叶圣陶:用一生践行“有无诸己”

作为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叶圣陶形成自己独创的、系统的教育理念,同时还在二十多家报刊担任过主笔主编,发掘并扶持过的新人有茅盾、巴金、丁玲、戴望舒等,成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伯乐。

新中国成立后,他出任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主席。

这样一位德高而望重的大家,却始终将身段放得很低,将自己置身于普通群众当中,一如既往为人敦厚、彬彬有礼。用言行践行“我的一生都是人民给的,我应当把全部身心都交还给人民”的高洁品行。

为此,他特意给三个孩子取名至善、至美、至诚,期望他们能够在道德上追求真善美,形成健全的人格。

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这是对叶老全面而公允的评价。

1984年,叶圣陶当选为民进中央第三任主席。由于健康原因,他于1987年主动请辞,临别引用《礼记·大学》中“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与大家分享,并说“我愿意到死之前实践这两句话,也希望我们民进的同志们能够广为宣传这两句话。”

事实上,这并非叶老第一次谈及“有无诸己”。在1941年写成的《如果我当教师》一文中,即谈到:凡希望学生去实践的,我自己一定实践;凡劝戒学生不要做的,我自己一定不做……为什么要如此?无非“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1988 年2月16日,叶圣陶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被赞人品文品均无瑕疵,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圣陶”!

【统筹】王慧

【撰文】黄婷 黎晗

【视频】孙俊杰 黎晗

【海报】袁永平

编辑 李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