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志愿者上央视!生命守护者“救”在身边

深圳共青团
+订阅

1月20日

央视《新闻周刊》

报道了深圳AED“救”在眼前

报道中介绍了

深圳志愿服务

在急救中发挥出的重要作用

深圳AED

覆盖率位居全国第一

“在我国每天大约有1500人死于心脏骤停,而且大部分都发生在医院外,如果能够在黄金四分钟里展开急救,很多人就不会死亡,但是做到这一点仅有愿望是不够的,他需要整个社会各个方面整体的配合和进步。”报道中白岩松这样说道。

人员密集的地铁站、火车站、体育馆等,成为深圳市首先试水AED的场所,而它们也逐渐发挥起了救人的奇效。从2017年成功救助1人,到2018年的2人,2019年的7人,再到2023年的26人,几年里,深圳市民通过AED已成功挽回82条生命。

一次次成功背后,是深圳市持续加快AED的铺设速度。截至去年底,AED共达43397台,覆盖率位居全国第一。这4万多台AED全部接入120调度,形成了一个越织越密、遍布城市的急救网络。

在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和共青团深圳市委员会指导下,深圳市公共安全义工联合会(简称“安全义工联”)于2019年成立。这是我国内地第一个公共安全领域专业化法人社团,志愿为社会提供公共安全及职业健康宣传培训等服务。

深圳市公共安全义工联合会秘书长杨明川和团队,联合社会资源,助力全民急救知识普及和公共安全建设。“解决急救难的问题需要凝聚各种社会资源和力量,只要我们努力做出效果,让公众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安全和便利,一切疑问都会迎刃而解。”

▲点击阅读《我的“红马甲”|杨明川:带着外卖小哥“行侠仗义”》

只要学习了急救

就有可能救人一命

在我国,每年约有1.4亿人会经历各种意外,小到轻微烧汤伤、蚊虫叮咬,大到高空坠落、交通事故等,3500万左右人次需接受医疗援助,通常人们想到的是向120呼救。

虽然深圳的救护车到达现场的中位数已缩短至13分钟,但对处置时间仅有几分钟的心脏骤停、大出血等情况来说,这样的时间还是太慢。

杨明川和安全义工联的同事们将目光投向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外卖骑手。

那些穿梭在大街小巷的骑手,在城市四处都有他们的身影,“如果外卖骑手能加入到急救志愿者队伍中,我们的急救覆盖率就会得到巨大的提升。”

▲外卖骑手在接受应急救援志愿者专业培训

2019年1月12日,安全义工联启动“饿了么骑士安全义工公益计划”,深圳区域8000多名外卖骑手加入安全义工联,学习面对心脏骤停、高温急症等危机情况的急救知识,经过专业导师培训和实演操练,成为了“安全网格员·紧急救护员”。

经过培训后,外卖骑手在急救行动中更有底气,“现在在路上遇到突发情况,我会毫不犹豫挺身而出,出手了才有希望抢回一线生机。”

安全义工联完成了深圳区域“蜂鸟安全骑士”体系的整体布局后,将“深圳经验”推广至北京、上海等10余个城市,十城万名蓝色身影成为“急救游侠”,守护着城市公民的生命安全。

▲外卖骑手在接受应急救援志愿者专业培训

虽然深圳的社会急救水平居于国内前列,但杨明川清醒地意识到,要真正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急救工作还任重道远。对于社会急救,他和团队有着更为长远的目标。

流动的AED

编织成“城市流动救助网络”

高温天气下,或上下班途中,在户外公共场所突发不适感的案例不在少数,而目前,国内大多数的AED都被安装在室内,室外场所配备的点位相对较少。

“但实际上我们会思考一个问题,应急资源是有限的。如何能够让有限的资源、有限的投入去发挥出更大的效果呢?那实际上只要应急资源能够流动就能产生收益。”杨明川说道,“所以当时我们就跟清华大学、深圳市巴士集团一起探讨,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在出租车上配置AED的方式让它流动起来?”

按照计划,该项目在深圳巴士集团500台出租车上安装AED急救设备,依托了其24小时流动性和分布广的特点,救援可能性将变得更大。

倘若遇到紧急情况,除了通过偶遇,还有一套急救专用的系统为求救者提供AED位置信息的帮助,只要打开呼救小程序,便能看到具体的固定与流动AED位置,甚至连临近司机的电话车牌号也可以一一显示出。

杨明川指着深圳市的地图介绍,“大家现在可以看到这地图上面有各种应急资源,比如我们现在看到的车载设备,就是我们所说的移动AED的分布位置,地图上显示了它们的实时位置信息。”

“如果我们遇到突发紧急情况,可以通过小程序查看周围AED的位置信息。像这个红点就是固定位的AED,而这个头顶AED的小出租车就是移动AED。移动AED的形象标识非常明显。”杨明川介绍,“在突发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呼叫的方式叫车辆将移动AED送过来。”

除了出租车,深圳已有上百辆公交车同样配备了AED,司机们也经过了“初级救护员”的培训。

而在近期,各地越来越多私家车车主也在主动加入到流动急救的队伍中,在后备箱放置AED,还有人组起了志愿者车队,将急救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

接受培训后的他们,不仅可以将AED送到患者身边,还能作为救援者参与救治过程。全国首个成规模化的“城市流动救助网络”由此展开,“招手就停”不再只是便民出行服务,更能成为一次“生命的救助”。这股社会力量将作为120急救的有力补充与帮助。

动用一切力量

更好传递这件“红马甲”

凭借聚焦公共安全急救的精准视角、借力社会各方资源的创新方法……安全义工联一直积极探索社会资源参与应急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安全保障的可行之路。

2019年9月,全国首个城市公共安全志愿服务站在罗湖笋岗街道揭牌启用。服务站配备智能头盔、救援背包等专业设备,可通过“现场+志愿者+值班中心”的模式,实现一键呼救、三级联动为救援提供专业支持。这个服务站的大批志愿者都来自保险公司职员和外卖小哥。

为进一步助力全民急救知识普及和公共安全建设,公共安全义工联连续五年在全国45城开展“平安守护者行动”培训,在“安心社区”开展活动14863场线上和线下培训参与者超百万人,累计救助案例300余例,其中成功救助心脏骤停患者7次。

“救人要有人员,也要有工具。”截至目前,公共安全义工联共免费安装5600余台AED。在深圳已实现公共场所全覆盖,节约市财政投入资金接近1.2亿元,并配套免费急救培训普及人数超万人。

▲首批配备AED设备的智能取餐柜位于深圳中心城区写字楼。

公共安全义工联在五年多的时间完成了“安心巴士”“急救骑侠”“平安守护者”“应急第一响应人基层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黄金四分钟社会应急体系建设”“安心驿站”“安心E点”等公益项目,并于2023年获评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

深圳是一座志愿者之城,有注册志愿者38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超过20%。团深圳市委、市志愿服务基金会将联合市公共安全义工联等专业组织,在5分钟救援圈建设中引入志愿服务参与机制,计划全年为城市社区的志愿服务站配备超过300台AED设备,培训公共安全志愿者10万人次,让遍布城市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成为市民的守护者。

志愿者们所做的点滴努力,都在让深圳一步步朝着向上向善向美的青年首善之城,共建共治共享的青年幸福之城不断迈进。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