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12:00,2023年度“我为什么当老师”第十二期(总第二十六期)上线南方+,本期主题: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当时代“大先生”——走近永远的语文老师叶圣陶。点击此处回顾视频>>
在中国现当代群英谱中,“叶圣陶”是一个熠熠生辉的名字。他历经晚清、北洋、民国和新中国四个不同时期,无论是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享誉文坛的文学家,还是思想新潮的编辑家,抑或推动科学教材体系建立的出版家,或者大胆推动创新实践改革的教育家,叶圣陶始终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勤耕不辍,探索教育的规律、探寻教育的本质。
回望来时路,可明前行程。一起走近“永远的语文老师”叶圣陶先生!
三组标签,看叶圣陶先生精神内涵
一
两度求名,立志报国
1894年10月28日,叶圣陶出生于江苏苏州府悬桥巷的一个平民家庭,本名叶绍钧。父亲叶仁伯是位账房先生,望子成龙,在儿子三岁时便让其识字、练字。
年幼的绍钧极为聪明,5岁时,已识字3000多个。12岁,入苏州长元吴公立小学时,他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报国的字,“秉国之钧”,遂取“秉臣”,并教育他爱国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
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次日,叶绍钧找到先生,表示清廷已覆没,不能做臣了,要继续请先生改字。先生笑称,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取“圣陶”为字。听罢,叶绍钧满意而去。
三年后叶绍钧在《小说丛报》第2期发表文言小说《玻璃窗内之画象》,署名“圣陶”。此后,他又把姓“叶”与笔名“圣陶”连了起来,成为著名于世的笔名,被后世敬仰。
两度求名,立志报国。1930年叶圣陶任开明书店编辑,“九一八”事变后,他参加发起成立了“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抗战期间,前往四川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又继续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以行明志。
新中国成立,他又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领导中小学教材的改革和建设,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9年,叶圣陶提议,弃用“国文”和“国语”或“国学”之称,一律称“语文”。他认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和文,皆不可偏废,可全称语文。
从此以后,新中国就有了“语文”这门课。
二
改革实践,创新教育
回顾叶老的一生,与教育密不可分。把新文化的精神,播种在幼童心中,把新教育的种子,播撒在中华大地,然而,这一切的开始,并不容易。
1912年,怀抱“从事教育以改革我同胞之心”的信念,叶圣陶来到苏州言子庙小学,投身教育工作。他不喜欢对着教科书照本宣科,对学生“随心教去,如舟入大海,任其所之”,因此成为旧教员眼中的另类,最终被学校排挤出门。
即便遭遇周遭不理解,其改革、创新教育的火苗依然炽热。
1917年春天,应吴宾若等同学的邀请,叶圣陶来甪直吴县第五高等小学任教,由此开启了他教育与文学的改革实践。
在这里,他对教材、课程、教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实践,订购《新青年》等刊物,启迪新知识,传播新文化,通过教育改革和文学创新来影响家庭,改造乡村,服务社会。与此同时,他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为日后形成“叶圣陶教育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还在甪直首创“语体文教授”,上课不用课本,侧重于“口说”和“田野调查”,开创了近现代白话教育的新时代。
一方面站立三尺讲台,践行教育改革实践;另一方面,他耕耘写作与编辑领域,把自己的教育思考融入教材,融入文学创作,从源头关爱影响孩童的成长。
1921年,其发表了《小白船》,表达“爱”和“善”的理想主义;两年之后,《稻草人》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童话集,鲁迅称其“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
1932年,叶圣陶开始集中创作《开明国语课本》,全书有四百余篇课文,一半是他原创,另一半为再创作,周旋于造书工厂的红墨水、蓝墨水、校样、复写纸中。这一年里,他“未听到蝉鸣,未看到荷花”。
这套课本,摆脱说教式的刻板面孔,由丰子恺配图,课文短小精悍,富有生活气息。至新中国成立前,课本共印刷了40余版次,影响了几代人。
三
有无诸己,一生践行
作为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叶圣陶形成自己独创的、系统的教育理念,同时还在二十多家报刊担任过主笔主编,发掘并扶持过的新人有茅盾、巴金、丁玲、戴望舒等,成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伯乐。
新中国从成立后,他出任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主席。
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家,却始终将身段放得很低,将自己置身于普通群众当中,一如既往为人敦厚、彬彬有礼。用言行践行“我的一生都是人民给的,我应当把全部身心都交还给人民”的高洁品行。
为此,他特意给三个孩子取名至善、至美、至诚,期望他们能够在道德上追求真善美,形成健全的人格。
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这是对叶老全面而公允的评价。
1984年,叶圣陶当选为民进中央第三任主席。由于健康原因,他于1987年主动请辞,临别引用《礼记·大学》中“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与大家分享,并说“我愿意到死之前实践这两句话,也希望我们民进的同志们能够广为宣传这两句话。”
1988 年2月16日,叶圣陶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被赞人品文品均无瑕疵,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圣陶”!
弘扬教育家精神,东莞一线教育人分享思考
参与嘉宾1
郝 洁,东莞市首批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对象、寮步镇香市第一小学校长
问题一:叶老一辈子躬耕教坛,请问先生身上哪一点最令您动容?
郝洁校长:最触动我的,是育人躬耕的态度——叶老先生一辈子做一件事、专注一件事,他对语文课程、教材、教法的革新,实际上是在建构从无到有的工作。
1932年他编写出版了《开明国语课本》、1935年和夏丏尊先生合著了《国文百八课》,新中国成立后,又投入巨大的精力主导中小学教材改革与编撰,先生做每一件事都是一丝不苟、呕心沥血。
“凡有裨于学生者,正当不避多事”,叶老的一生都是如此,只要对学生有益,他事不避难,义不逃责,这份勇往直前的赤诚初心让人动容。
问题二:当我们今天谈论弘扬教育家精神时,您觉得要学习和弘扬的是先生身上哪些品质?
郝洁校长:无论校长还是老师,我们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意志、情感、价值观、方法论等,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落实的基础。学习叶老,致敬叶老,要弘扬的便是他的躬耕态度。一线老师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小事,用心设计的教案学案、品质良好的课堂教学、直面问题的教学论文……都是在践行育人躬耕。做好日常工作,聚沙成塔,厚积薄发,终有一天,我们也能收获属于自己的专业尊严和职业荣耀。
问题三:您是东莞市首批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对象,还参与了香市第一小学的创校工作,把“教育家精神”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请问您是如何践行的?
郝洁校长:我认为,用自己的教育实践把国家教育政策中的蓝图变成现实,就是在践行教育家精神。2020年,在香市第一小学创校之初,我们就提出了“为每个儿童擘画生命愿景”的教育理想,三年来坚持文化立校、数智管理、评价改革,做了一系列探索。
坚持五育并举,让“双减”政策落地有声,在开足、开好、开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香市一小开设了涵盖国学、民乐、剑术、马术等八大领域的97门必选课程和自选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课程样态,设置了更多成长跑道;围绕国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学校上下一心探索“学业述评”,希望能把《方案》中提到的学生发展质量评价变成现实。
参与嘉宾2
朱河清,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语文副高级教师
问题一:编撰教材、研制课标、定义“语文”的意义,叶老被誉为“永远的语文老师”。同为语文教师,在您看来,叶老身上的哪些品质最令您触动?
朱河清老师:叶老对教育有很多真知灼见,比如他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时至今日,这些教育思想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是先生严谨治学、师表示范的诠释,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
问题二:教研工作,在基础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作为一名教研工作者,您是如何躬身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呢?
朱河清老师:教育是什么?用叶老的话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不仅是他对学生成人成才的引导,更是他对自我的严苛和鞭策。他编写教材,编选、修改、审校,亲力亲为,一个字一个标点都要反复琢磨。
教研工作同样来不得半点浮躁,至上对党的教育方针理解,至下一堂语文课课标落实,都需要我们有一份走在一线教师前头的自觉,研读政策、认真领悟,同时又要有十年磨一剑的毅力,扎根课堂、研究学生,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由此才能让自己成为真正的行家里手,形成聚火成炬的能量,成为提升东莞基础教育质量、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支撑力量。
【统筹】王慧
【采写】南方+记者 黄婷
【视频】孙俊杰
【设计】袁永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