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去年8月底阳江市委八届五次全会上提出“433”工作安排,将“打造特色文化名片”列入了重点工作内容,明确提出要传承和弘扬漠阳特色文化,加强阳江历史文化挖掘保护和活化利用。
为此,南方+、南方日报阳江记者站与阳江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策划推出“阳江历史文化行”系列报道。围绕阳江历史、海丝文化、文化遗产等进行挖掘和梳理,促进人们进一步了解、关注、传播和弘扬阳江文化,进一步坚定阳江的文化自信和增加文化自觉,助推阳江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从阳江市区沿江台公路往东南行约十公里到雅韶镇,由镇再往南折行五公里便见一片宽阔的水域,此地便是北津港。
如今的北津港仅是一个静谧的小渔港。
不了解情况的人应该想不到,目前这个大多时候都显得静谧祥和的渔港码头,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数百年间,曾经是人声鼎沸、一片繁忙的防城、水寨、货运码头。对于如今的北津港来说,曾经的繁荣,都转为平静。我们通过追寻北津港的历史,试图更加清晰地看到她的未来。
01
依山筑城 屡毁屡建
说起北津港,不得不说北津城。虽然这个古城已经湮没进历史的尘烟中,目前仅余十几米长的古城墙让我们唏嘘感慨。
北津城仅余的十几米长的古城墙,静卧在杂草丛中诉说前世的故事。陈计会 摄
一切还得从明朝洪武年间说起。当时,朱元璋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实施海禁。后来到了隆庆年间才取消了这一决定,但嘉靖年间海贼倭寇又猖獗。嘉靖三十五年(1556)阳江撤戍实行海禁之后,海盗如入无人之境。万历元年(1573),海盗许恩杀了另一个海盗郑大汉后投降归顺,于是朝廷让他筑北津城自守。
万历四年(1576),总督凌云翼上书朝廷称“北津未寨,海上之民不得安枕,阳电缘海,虽隶白鸽门部未免鲁缟之弩,将士林立而倚降寇(指许恩)以为安,不亦轻朝廷而羞封疆之臣乎?请以北津为寨。”
其实早在隆庆五年(1571),县令王仲苦于倭寇骚扰县城,郑大汉、许恩海盗劫掠沿海居民就开始筹建北津城,但未建成他便离任。在今天江城区北山公园留存下来的明《塔冈纪兴》摩崖石刻,详细记载了明隆庆时期阳江县令王仲任职期间的主要贡献。
刻文记载:“次年,倭寇数千,焚舟陆行,所过秋毫无恐。徘徊山冈,指点浮云,叹国家之法度,缜密可畏,然亦未免困郁英雄。未期,电白破城,大兵往返,凡百取足。民有菜色,朝夕奔走,以活民命。月余,始得如故,乘暇放观于海,建北津城。”
据此推算,很大可能是王仲于隆庆六年始筹建北津城,许恩是在王仲的基础上续建北津城。
北津城建在北津山上,用沙土混合建造,依山面海,城周长约940米,高约5米,厚1.4米。有大门三个,城楼四座。城内外开凿有水道贯通。城内中为按察分司、左为钦依把总司、再左为分总,右为备倭公署等建筑。南门外开辟一个能容万人的讲武场,在讲武场东面临海的山坡上修一座望海亭,登上亭子,海景一览无余。其实此亭不只是游览观景,更重要的是侦寇。最初没城池未设炮台,后来四周设炮台13座,配备铁炮20多门。
北津城有过多次的历史变迁,屡毁屡建。万历十四年(1586),撤许恩北津旧城,就其旧址扩建水寨。岭西兵备副使王泮采用肇庆府同知方应时的建议,在城中建按察分司、钦依把总司、备倭公署等建筑,并增筑炮台、望海楼,后来还建有何王庙、土地庙等。万历二十五年(1597),罢钦依把总,复阳电参将,移驻电白往来防汛,北津水寨因此废弃。万历二十八年(1600),复北津水寨,沿海分界守汛,北津水寨官兵每至汛期则协助守戙船澳。
康熙元年(1662),三年两次“迁海”,北津城只好“尽撤其垣墉,毁其庐舍,而退守端逢,顿钵”(见孙廷铎《城北津记》),康熙七年(1668),迁民复业。康熙十年(1671)知县孙廷铎重新修复北津城,在望海楼旧址上建望海亭。但仅仅过了几年,康熙十六年(1677),海盗石贵又毁北津城,夺去大炮。康熙十八年(1679)岭西兵巡道韩作栋行部至阳江,再次修复北津城,并增设城垛、炮台。但炮台过高,能防远不能御近,嘉庆十四年(1809),知府张纯贤复于北津炮台前添设月台。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修。
02
兵家重地 海津要塞
北津港是海津要隘、阳江的门户,地位十分重要,一直是历代兵家防守重地。
康熙二十年《阳江县志》标注的地图清晰显示了北津港阳江门户的地位。
由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主持编纂的《历代沿海舆地考》也载:“南宋曰恩州,由县南双翼城历海陵山,过北津港,至海郎(望)城,为县之门户。由大澳而东北即新宁县界,中有柳渡、三洲、大金门、上下川,俱倭寇停泊处,春汛秋防,皆有水师哨守。”
阳江城距北津仅仅三十里,在未设北津水寨前,倭寇进攻阳江城可长驱直入抵城门外。明朝区怀瑞在《肇庆府志》中说:“阳江寂处海堧,去北津口一舍,涛声常在雉堞间,虽异以海朗(所)、双鱼(所)甲盾单而城庳薄,所恃惟北津(寨)戈船耳。”古代进出两阳地区所有的水路运输都经由北津港,海寇对此又虎视眈眈。原有两个千户所因兵力有限,无法守住海门,建立北津水寨是势在必行了。
不过,嘉靖四十五年(1566)以前,广东海防还只是简单地分为东、中、西三路,各处海澳分兵把守,兵员既少,武备不足。平时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武将也是从都司系统委派,常常只能带几个随从,不能专兵,往往形成千里海疆无水师的尴尬局面。
转机在嘉靖四十五年以后,这年广东六个水寨的设立,使广东海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此时的北津港归属白鸽门水寨管理,由雷琼参将专管。
又过了十年,也就是万历四年(1576),两广总督凌云翼重定广东六水寨,裁革乌兔水寨,新设北津寨,将广海卫以西海、神电卫以东海域划归北津寨。
明代边疆军事志书《苍梧总督军门志》详细收录了凌云翼的《酌时宜定职掌,以便责成以重海防疏》一文,按照奏疏,北津寨有兵额2277人,拥有乌艚、横江白艚、玄钟、哨马、叭喇唬等大小船只74艘,可谓桅樯林立,威震海隅,相比于碣石水寨1154的兵额和38艘船只,无论是兵额还是船只数量当属六寨之首。
万历七年的《苍梧总督军门志》一书标注了北津水寨的位置。
在巡防范围上,北津寨驻防海陵澳,上至今天上下川岛的三洲山起,下至吴川赤水港止,海岸线绵延500多公里,在没有机帆船的年代,水兵们靠人力、风力和洋流驱动的船只巡防如此广阔范围,可以想象克服了多少困难。
万历二十六年(1592),随着援朝抗倭取得胜利,倭患大幅减少,明朝开始裁减沿海军备。出道即巅峰的北津水寨在万历十五年(1587)尚存大小船35艘,官兵997人,后来裁到战船只剩26只,官兵只剩749人。到清朝初期,在康熙年间曾官任阳江知县的孙廷铎在《城北津记》记载:北津城“以千总一员,率兵五百戍之”。粤西地区的海防明后期到清朝不断削弱,造成粤西海域海贼日趋坐大。
抗日战争时期,北津港有一段屈辱的记忆。
1941年3月3日早上六时,日军1000多人乘橡皮艇从海上进犯,在北津港登陆,枪杀了数名乡民。中午时分,仅用半天时间日军就占领了阳江县城。
今天,在阳江同胞遇难旧址塘背村池塘边(今江城区城南街道三铺社区大闸社)建成纪念设施,并公布为阳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醒人们勿忘国耻。
03
航运港埠 海关分卡
今天阳江市海岸线总长有358.6公里,其岸线曲折,加以大沟河、那龙河、漠阳江、丰头河、上洋河等几条河口,在海岸上形成若干海湾及河口。
沿着阳江辖区内的海湾现有一系列港埠:大澳港、东平港、三丫港、北津港、闸坡港、阳江港、溪头港、双贯港、河北港、福湖港、沙扒港等。
群星闪耀之中,北津港的作用不只在军事上,作为漠阳江的出海口,在经济上亦有其重要地位。
作为阳江一条完整的狭促内河,漠阳江主流发源于阳春市的云雾大山,自北向南流经阳春、阳东、江城三地,在北津入海,流域总面积6091平方千米,径流长199公里。
作为阳江“母亲河”,漠阳江行至市区处已平缓很多。图为西濑风景区。资料图片
漠阳江成为内河与海上贸易相连接的天然大动脉,北津港则是联通漠阳江和海上贸易的交通要道。通过北津港可直通阳江腹地——阳江各地以及阳春,而在古代,漠阳江也是通向广州的重要内陆水道,《广东通史》还提及这条通道:溯漠阳江到黄泥湾后转陆运到新兴、河头,再转水路可达广佛。
明朝中叶官员叶春及在《新筑北津寨记》说,北津是阳江要害,“东接闽,西过高、雷、琼、廉,通安南、越裳、海上诸番之国”。清初学者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零一载:“县南北津外名曰镇海,自此东屈而北,可达新会、东莞、广州,西转而南,达高、雷、廉、琼,商运咸取道焉。”
民国20年(1931),江门海关辖下的阳江海关重点在北津港设立北津口分卡。当时阳江地区除北津分卡外,还设有阳江和闸坡两个所。北津口分卡关屋建在废弃的炮台上。该卡要求华籍民船载量在200担以上者,往来国外贸易、起卸货物,要向海关完纳税款。
新中国成立后,漠阳江仍是旧时阳春、阳江两县的水上交通动脉。阳春市地方志委员会编的《阳春县志》曾记载:“1958年前,本县交通主要靠漠阳江水运,载客货可达河朗、春湾、合水、面、马水、潭水、河口、龙门、三甲、双滔、乔连等坪场,从春城经岗美通往阳江县城直至北津港口。”
1970年,阳江县共有内河运输船舶439艘、5415吨位,其中拖轮和货轮共11艘、72.3吨位、478匹马力,全年完成货运量226981吨,货运周转量880.56万吨公里。1978年,内河运输量达到高峰,全年共完成货运量37.85万吨,货运周转量981万吨公里。
因泥沙沉积,目前北津港只能停泊600吨以下的船舶。
虽已到耄耋之年,但89岁的雅韶镇合浦村人陈立盖仍耳聪目明,谈起当年北津港的繁华如数家珍。
20世纪60—70年代,陈立盖是码头的装卸工。南来北往的货船一来,村里运营的装卸队就招呼大家去干活。“当时我们不用下地干活,干装卸工来挣工分。”陈立盖回忆,“都是些600吨左右的货船,有化肥、矿石和水泥等产品,基本是靠人挑肩扛,机械很少。”
陈立盖说,就这样一干就是20年,忙时一天有三四条大船靠岸,虽然很辛苦,不过也比单纯种地工分高些,大家也很满足。
不过,1979年以后,由于物资大量流向陆运,内河运输量下降,不少运输企业亏损,有的停航转业。1987年,阳江县内河运输船舶有543艘,全年完成货运量12.29万吨,货运周转量145.5万吨公里,仅是1978年981万吨公里的14%。
作为阳江沿海与内河转运的中转港,内河运输量的下降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北津港。1988年之前,港区建有码头、仓库、堆场,可泊600吨级货轮。1985至1987年,北津港年均吞吐量为8.5万吨。1996年阳江港对外开放后,北津港进出货运量日趋减少,2000年停止海上运输业务。
一个内河港口繁盛的时代至此结束。
04
北津古韵 回荡悠悠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今天的北津港已沉寂很多,对于很多“80后”“90后”来说,这是个陌生的地名。曾经日落月升的北津港,一派海隅边城的祥和景象。而今,北津港仅是一个静谧的小渔港,摇曳的船只、岸边密密麻麻的蚝壳和三两回港的渔民,一幅闲淡的田园生活美景。
北津城以及港口周围美丽风光一直为文人墨客所吟咏,也为阳江的历史文化留下浓重的一笔。不过遗憾的是,作为清代知名的阳江八景之一“北津潮汐”,目前已无法完整构图。
北津城大约废于清末民初。目前除离海边约三十米处仅剩一道十几米长的旧城墙外,其余已夷为平地。北津城炮台在新中国成立后尚存十多门铁炮,20世纪50年代被废掉。
一片宽阔水面之上,独石塔依旧傲然挺立。
对面河洲的航标塔——北津石塔依旧挺立。这塔也颇有来历,在北津港东南侧,北距大陆1.2公里,有一块长7米,宽4米的礁石叫独石。石上建有一塔,塔石紧密融合,浑然一体,故名独石塔。登塔远眺,水天一色,茫无际涯,蔚为壮观。
该塔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平面呈圆形,塔体如锥尖,宛如笔锋,石灰沙三合土夯筑,底径5米、高11米。独石塔既是风水塔又是往来船舶的航标塔。塔身原有“独占文明”4字,每字三尺见方,现除“独”字尚依稀可认外,其余各字为风雨侵蚀剥落,漫漶难辨。
不过,这种恬淡的场景,在未来几年或将打破。按照阳东区交通运输局的规划,北津港未来将成为阳江港港口的一部分,通过统筹规划港口布局和港口功能,促进港口建设,实现港口规模迈上新台阶。
同时阳江东部临港产业园区的建设对港口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拟将北津港片区打造成为临港产业发达、港区功能齐全、辐射能力强的阳江东部港口物流中心。
为加快推进北津港项目建设,阳东区交通运输局将开展阳江港北津港区项目前期工作,主要是项目建设必要性及功能定位研究、规划方案研究(含吞吐量预测专题)、规划环评等工作,为北津港纳入阳江港总体规划报批提供必要支撑。
其实,早在1988年阳江建市之时,北津港曾有机会角逐深水大港。据今年已经98岁高寿的首任阳江市委书记袁勋回忆,当时有关部门提供了几个选址:北津港、对岸港和吉树港。
在调查中发现,北津港地处出海口,泥沙淤积严重,如果建设深水港,即使疏浚完成,一年后又会淤积填满。一次疏浚要300万元,费用太高只能放弃,最终选了吉树港。
如今,阳江港正朝亿吨大港迈进。资料图片
按日前发布的《2023年1—11月阳江市经济运行简况》统计,前11个月,阳江港货物吞吐量3393.72万吨,正朝亿吨大港阔步迈进。
凭风好借力,送我上青云。虽然在上一轮港口竞争中,北津港败下阵来,但其区位优势明显,潜力依旧巨大。未来可否“逆风翻盘”?还存在很大可能。
冬日的傍晚,站在北津港前,夕阳的余晖洒满水面,北津山依然郁郁葱葱,显应庙和独石塔都近在眼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历史沧桑感油然而生,在此驻扎、生活过的一张张面孔,仿佛又生龙活虎地呈现在眼前,向你述说着发生在过往的一件件趣事、憾事和惊心事……
(陈计会、李代文对本文亦有贡献)
【策划】曾超群 杨世华 赵强
【统筹】陈步上
【采写】赵强
【图片】除署名外,其余为赵强拍摄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