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孝心粥!增城这场“村晚”,人情味满满→

广州增城发布
+订阅

灵山秀水,老区不老,风华正茂

一方沃土,一座红村

箪食所至,皆是文化

浓情腊八,爱心热粥熨帖人心

1月18日晚

派潭“村晚”

走进革命老区樟洞坑村

貔貅舞动,登场便是焦点,樟洞坑村貔貅队及乡贤们热闹开场,貔貅队打锣鼓的师傅中还有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北支队的老战士、原增城人大常委会主任——邱秋。练就了一身“金钟罩、铁布衫”的武术名家邱国聪师傅带来硬气功表演,手断红砖、铁肚功、铁头功、全身抗打技能......真是看得人热血沸腾。村民丘伯高兴地说:“这是樟洞坑村解放以来最热闹的一天。”

推开“与时俱进”的发展之门

迎接“满眼生机化为钧”的变化之新

老区换新颜,老区展新貌

樟洞坑这个革命老区

正在颠覆我们的刻板印象

不再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也不再是“车、马、邮件都慢”

而是抓特色抓产业“点绿成金”

“根”与“脉”仍在

“红”与“绿”依旧

变的是更美的容颜、更快的脚步

不变的是革命记忆与历史底蕴

把握竞争态势,勇于争先出彩。荔枝专业区是樟洞坑村给世人的第一印象,全村有6000多亩荔枝果园,独特的气候和优越的地理山水环境使得樟洞坑村出产的荔枝个大核小、品质优良,这里的桂味荔枝还是广东省级“一村一品”,广受大众追捧。

樟洞坑村在“艺术+乡村”上率先“试水”“破题”,2023年6月成功举办首届荔枝文化节暨国际艺术村项目签约仪式,开辟了一条特色的发展路线,计划通过“艺术+”形式打造集艺术创作、交流展览、写作采风、自然教育、康养休闲、户外徒步等于一体的国际艺术村。

樟洞坑国际文化艺术村创始人、网红新农人小余哥,在派潭投资多个项目,一直亲力亲为为乡村发展代言。“乡村广阔的土地孕育着无限的机遇与希望,号召更多的年轻人回归乡村,重塑乡村的价值,助力乡村振兴。”小余哥说道。

问改革要活力,问开放要空间,问创新要动力,樟洞坑这个老区不断摆脱固有的路径依赖,敢于试、勇于闯,创出“红变金”的发展路子,樟洞坑广场舞队、派潭镇干部们、小余哥舞动起欢快的《映山红》和《科目三》,那夏天漫山遍野的红,红的不仅仅是丰收的荔枝林,红的也是樟洞坑村民们的幸福日子。

2019年前,樟洞坑村委在乡贤们的支持和帮助下,将原樟洞坑革命武装起义秘密联络点——大份田丘(邱)氏宗祠建设成为景点,深挖“革命历史富矿”形成颇具特色的“樟洞坑革命历史展馆—樟洞坑革命烈士纪念碑—雁洋陂红色通道”的参观旅游线路,计划拓展集研学、教学、培训等为一体的综合功能,让革命老区走旅游推广的路子。

从荔枝专业村到打造樟洞坑国际艺术村,再到盘活革命历史资源,樟洞坑村正推开“与时俱进”的发展之门,不断“解锁”自家的“独门绝技”,迎接着“满眼生机化为钧”的变化之新。

推开“崇德向善”的公益之门

迎接“一粥一乐显温情”的文明之新

一粥一乐情满派潭

樟洞坑爱心粥先行

“村晚”现场

启动“一粥一乐”公益活动

派潭是一个长寿镇,60岁以上老人占全镇常住人口的17%以上,村里年轻人大多都外出务工,留下了很多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还包括一些失能、残疾、孤寡老人。许多村自发形成了定期为老人熬粥的做法,旧高埔村的“孝心粥”、樟洞坑村的 “一粥一乐”、七境村的“长寿粥”,以粥为媒介,搭建起一架沟通老人孩子的心灵之桥,传递着服务与关爱,表达对老人的关心关怀,同时教育孩子尊敬老人,以小爱汇聚大爱,用小项目汇聚大民心。

派潭幼儿园的师生们带来舞蹈《一粥一乐》,从舞蹈和背景VCR中,我们看到了派潭镇举办“一粥一乐”活动的片段,感受到了这项活动带给老人们的温暖。

早在2013年,广东十大好人肖钢便在旧高埔村孝心堂发起每周日为老人煮孝心粥的活动并持续至今。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樟洞坑村的几位年轻志愿者通过参加旧高埔村孝心粥活动后深受感染和触动,决心在村里开展“一粥一乐”活动,于是在2022年6月,第一场“一粥一乐”活动在樟洞坑村开办起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青年志愿者主动加入,志愿服务队伍愈发壮大。“‘一粥一乐’仅是一个乡村公益缩影,我们希望能继续用这份善意去脉动一群人的心,集合一群人的善心去关心关爱农村的一老一少群体。”志愿者李汝冰说道。

一颗颗小石子投入湖面,必将激荡起一片片涟漪。樟洞坑村所开展的“一粥一乐”活动充满感召力,具有滋润人心的力量,能够激励更多人起而行之。为引领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派潭镇广泛推广“一粥一乐”公益活动,全镇38个村居均已设立爱心捐赠通道,发动镇村社党员干部及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老幼公益事业中,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尊老爱幼、和谐互助的良好氛围,以乡村公益强化乡村治理,持续擦亮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名片,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100元、200元、500元、自家的蔬果、鸡蛋、米面,派潭的“一粥一乐”公益项目收获村民朋友们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在“村晚”现场,观众也纷纷解囊相助,通过实时统计画面,爱心企业和干部群众捐款已超过110万元,加上广州市和增城区民政部门的慈善资金支持,目前已为派潭镇“一粥一乐”公益活动筹款超过210万元。

公益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当文明融入生活,让实践走向实效,“党员表率,服务惠民”,奉献、使命、担当,无数身影用行动书写每一个民心为重的瞬间。希望未来,“一粥一乐”公益活动能走遍更多地方,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用脚步丈量温情,用行动温暖人心,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空巢老人们带去更多的温暖。

推开“述往思来”的传承之门

迎接“草木百年新雨露”的活力之新

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

永葆初心,才能走得远

樟洞坑村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第三支队的游击根据地之一,承载着1947年樟洞坑伏击战胜利的印记,在革命战争中涌现出了如丘炳安、丘水平、丘金土、丘观容、潘学华、潘亚长、黄伯相等革命烈士,这些革命故事、这些英雄名字虽经过岁月长河,但他们的贡献与事迹历久弥新。

在派潭幼儿园老师们精心编排的舞台剧《如愿》中,我们看到了革命时期战火纷争中烈士们为保家卫国英勇奋战、壮烈牺牲的场面,看到了1992年派潭信用社大火,革命烈士邱艳玲4次冲进火场抢救国家财产的场景,看到了穿越时空的历史对话,现今的如愿盛世是万千忠骨、万千热血,以灼热的信仰信念、以炽热的家国情怀书写出的壮丽诗篇。

这片土地从历史深处走来,经历了风风雨雨的考验、生死存亡的危机,流淌着文化自信的源泉,厚植着理想信念的沃土,时至今日,焕发出的魅力总是写意着历史沉淀之美、文化传承之美、精神汇聚之美。

以派潭“村晚”系列文化活动为契机,主动推开“述往思来”的传承之门,就是让历史说话,让非凡历程大放光彩,让革命老区的人们带着这份豪情、这份底气、这份自信“再出发”,在“开门迎客”中让更多人感受到革命文化,铭记老区精神,让一座座革命村落成为人们了解过去的“打卡地”“学习地”,迎接“草木百年新雨露”的活力之新。

推开“生生不息”的创变之门

迎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奋斗之新

许多老区人民和烈士后代都是在良好家风和历史故事中沁润长大的,其骨子里就有着敢拼敢闯的精神,流淌着吃苦耐劳、敢于斗争的血液,汇聚起万众一心,势必将为老区发展注入“强心剂”、上满“加油包”,也必将有效解决老区发展难题,迎来芝麻开花节节高的火红日子。所以,革命老区当主动推开“生生不息”的力量之门。

客家山歌《喜看今日樟洞坑》,脍炙人口的客家话,朗朗上口的七言词,我们从山歌皇后曾婷婷及樟洞坑村村委和村民们的传唱中感受到樟洞坑村日新月异的变化与发展,荔枝之外,樟洞坑村还有慕吉·云溪等4家民宿、荔乡园等4家农家乐,樟洞坑国际文化艺术村和大围营地等项目也在建设中,樟洞坑村民们的勤耕岁月、奋发奔涌,赋予了这块土地未来更多的可能性。

我们也欣喜地发现,不管是在樟洞坑“一粥一乐”公益项目当中,还是在革命老区“转身”当中,亦或是在派潭“村晚”樟洞坑专场大舞台上,都能看到很多年轻人的身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传承革命先辈的精神。

樟洞坑村七境小学的孩子们用区级非遗舞渔灯改编的舞蹈《嬉渔灯》;来自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的学子们带来洋溢着欢乐与爱意的应景歌舞《相亲相爱》......让历史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我们增城是荔枝之乡,派潭樟洞坑村又是省级的荔枝专业村,当然也是我们增城荔枝的核心村啦!”当被问到乐队名由何而来的时候,荔之核乐队主唱自豪地说道。

最后的高潮是由荔之核乐队改编、歌手刘洋现场演唱《吾乡派潭》,灿烂的烟火带着大家对革命老区未来发展的美好祝愿,带着如愿盛世的期盼升空,烟火与盛会感召着更多派潭人民迸发实干精神、启发创新思考,感召着更多爱心人士参与到乡村公益活动当中,感召着更多人关注革命老区,传承文化,用心用情地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真正迎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奋斗之新。

派潭“村晚”已经举办到第十五场,瞄准群众需求、对准群众胃口,以节为媒、顺势而为,“村晚”大舞台不仅是演出的舞台,也是创新创造的平台,既可以走出家门口“闪亮登场”,又可以用一部手机“居家炫技”,全镇各村居干部群众在派潭振作千年古镇的文化宝库里“挖呀挖呀挖”,“挖”出了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节目,让有文化、有底蕴、有信仰、有潜力的文化村与“满眼生机化为钧”的精彩撞个满怀。

来源:吾乡派潭

编辑:刘樱洁

责编:黄家荣、林汝嫦

审核:朱卓东、张慧芳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