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地球见证者!存活四亿年蓝色血液救人无数,它却濒临灭绝|视界

南方+

南方+ 张由琼 拍摄

早晨六点,位于广东湛江遂溪县的海岸线,潮位已降至最低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的颉晓勇和学生们换上水鞋,趁着渐渐亮起的天色,小心翼翼向滩涂远处走去,他们正在野外调查一种外观奇特、体内流淌蓝色血液的海洋动物——鲎。

湛江附近海域,两只上岸栖息的成年鲎朝着海洋的方向爬行

湛江附近海域,两只上岸栖息的成年鲎朝着海洋的方向爬行

鲎的头胸甲略呈马蹄形,腹部呈六角形两侧具棘刺,尾部则是一根长尾剑,其家族超长的“待机时间”达4亿多年,比恐龙更古老,被称为“地球历史见证者”。

鲎的血液中含有铜离子,铜离子与蛋白质结合物则呈蓝色,淡蓝色的鲎血遇菌凝固的特性可以快速、灵敏、高效检测出细菌。

科学家在1968年研发出鲎试剂,被广泛用于筛检侵入式的医疗器械是否被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从此鲎便具有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湛江市硇洲岛,野生动物救助基地里,刚出生一个月的中华鲎苗在人工环境内健康生长。

湛江市硇洲岛,野生动物救助基地里,刚出生一个月的中华鲎苗在人工环境内健康生长。

由于过度捕捞和利用、栖息地丧失、气候变化等因素,鲎的“灭顶之灾”也随即而来,近40年来鲎的数量急剧减少。

2019年3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宣布中华鲎“濒危”,2021年2月,鲎被正式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鲎的一生要脱超过十五次壳,每脱一次称为一龄,幼年鲎脱壳次数较多。

鲎的一生要脱超过十五次壳,每脱一次称为一龄,幼年鲎脱壳次数较多。

过去,中华鲎大量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近岸海域中,但许多鲎曾经繁盛的栖息地上现在已难寻其踪迹,北部湾及邻近海域是目前国内仅剩的中华鲎和圆尾鲎种群自然栖息地。

湛江附近海域海岸线上,颉晓勇博士和他的学生们在滩涂地中寻找鲎的踪迹。

湛江附近海域海岸线上,颉晓勇博士和他的学生们在滩涂地中寻找鲎的踪迹。

“目前,国内现有鲎存量尚未有确切资源调查数据,但可以确定它们的栖息地正在大量丧失,它们的生长周期很长,从幼苗到性成熟需要10年左右,天然具有易危体质。”颉晓勇博士和他的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鲎的人工繁育、养殖技术、鲎资源保护和栖息地识别修复等领域科学探索。

湛江市遂溪县,颉晓勇对刚发现的幼体中华鲎测量记录。

湛江市遂溪县,颉晓勇对刚发现的幼体中华鲎测量记录。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湛江硇洲岛上有一座海龟城,同时也是广东省水生野生动物救护科普基地,除了各种珍稀海龟的救助外,还养护着几百只中华鲎,它们有的两两配对,繁殖季节雌鲎会背着雄鲎在海水池里前行。

每当繁殖季节,雌鲎会背着它身体瘦小的雄性伴侣,因而也被称为“海底鸳鸯”。

每当繁殖季节,雌鲎会背着它身体瘦小的雄性伴侣,因而也被称为“海底鸳鸯”。

鲎的头胸部腹面长有6对附肢,雄性鲎的第2对呈钩状,用于交配期抓抱雌性身体。

鲎的头胸部腹面长有6对附肢,雄性鲎的第2对呈钩状,用于交配期抓抱雌性身体。

海龟城的负责人梁爱洲是土生土长的岛民,一直热衷于救护水生野生动物,他积极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在2008年成功实现了中华鲎的人工繁育,近些年已放流了约400万只繁育的小鲎苗。

在海龟城鲎苗养育房里有3个装满海水的池子,里面漂着多个盆子,鲎苗就生活在其中,俯身细看,不足1厘米的幼鲎正在水中欢快游动,轮廓清晰可见。

湛江市硇洲岛,野生动物救助基地内,刚出生一个月的中华鲎苗在水池中欢快游动,它们在人工环境内健康生长。

湛江市硇洲岛,野生动物救助基地内,刚出生一个月的中华鲎苗在水池中欢快游动,它们在人工环境内健康生长。

湛江附近海域是鲎的重要栖息地,很早就设立了三个以鲎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近些年当地政府联合科研单位开展了多次增殖放流活动。

2023年12月12日,“广东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月活动”在湛江市举行,16000只鲎苗再次放归海洋。

乌石渔港是位于雷州半岛的国家级渔港,显眼处伫立着一幅印有中华白海豚、鲎等珍稀保护动物的宣传牌,以此提醒出海捕鱼的渔船。

随着近些年保护意识的增强,当地渔民误捕到鲎,都会立即解网放归大海。

渔民为捕获的鲎清除背上的藤壶。

渔民为捕获的鲎清除背上的藤壶。

湛江附近海域,当地渔民误捕到鲎,都会立即解网放归大海。

湛江附近海域,当地渔民误捕到鲎,都会立即解网放归大海。

“找到了!”大家纷纷朝颉晓勇身边围过来,只见一只身长约10厘米的中华鲎幼年个体正在缓慢移动,坚硬的“铠甲”半藏沙中,滩涂沙地留下了迷宫般的活动痕迹。

位于湛江附近海域海岸线,一只幼鲎在滩涂地上留下迷宫般的爬行路径。

位于湛江附近海域海岸线,一只幼鲎在滩涂地上留下迷宫般的爬行路径。

幼鲎赖以栖息的滩涂地,同时也是沿海渔村生产活动的区域,当地渔民捕捞沙虫、螺贝等海产品,以此增加经济收入。

人类与动物如何共享栖息地是文明社会重要的课题。

幼年鲎栖息在海岸边滩涂区域,这些区域与人类生活生产区域高度重合,湛江附近海域滩涂地上,“耕海”的渔民在此捕捞沙虫、螺贝、虾蟹等海产,他们脚边的鲎留在原地繁衍生息。

湛江附近海域滩涂地上,“耕海”的渔民在此捕捞沙虫、螺贝、虾蟹等海产,他们脚边的鲎留在原地繁衍生息。

湛江附近海域滩涂地上,“耕海”的渔民在此捕捞沙虫、螺贝、虾蟹等海产,他们脚边的鲎留在原地繁衍生息。

颉晓勇拿出尺子,测量了幼鲎的甲壳宽度和长度,并仔细检查其生长状况,一切良好。

随后这只中华幼鲎被放回原位,在短暂沉寂后,它开始继续爬行,渐渐隐入波光中。

湛江附近海域,两只上岸栖息的成年鲎朝着海洋的方向爬行。

湛江附近海域,两只上岸栖息的成年鲎朝着海洋的方向爬行。

“鲎是国家重要战略生物资源,保护好它们至关重要。”颉晓勇说道。

(志愿者陈景对本文亦有贡献)

【图片】张由琼 石磊 仇敏业 姚志豪 钟志辉

【文字】石磊 张由琼

【设计】谭唯 潘洁

【编辑】龙达洋

【校对】冯志坚 陈宇

【审核】王良珏

编辑 龙达洋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