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塔:城市数智化 重构新风貌

平安海珠
2024-01-19 09:51
+订阅

数字政府是国家立足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同时也是发展数字中国、数字经济的重要载体,城市治理的数字化发展与建设是首要任务之一。如何充分发挥数字科技的赋能作用、把握城市空间尺度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变革规律、探寻当前数字政府发展的破局之策,从广州塔的“海珠模式”中或许能够看到未来实现数字社会的可能性。

广州塔作为地标性建筑,每年吸引游客数千万人次。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围院式景区,广州塔片区开阔且管理面积范围较大,管辖面积达到1.65平方公里。如此高密度的人流量以及片区特殊性对广州塔片区管理提出了挑战。

为有效解决城市治理中的堵点、盲点,海珠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打造广州塔景区智能化管理平台,腾讯云作为参与者,从多方面对广州塔项目提供从整体规划到过程实施的全流程技术支撑,建成海珠区首个数字孪生城市平台和全市首个“以实用为导向”的数字孪生平台,实现了广州塔景区“可观、可感、可调度”,有效提升广州塔地区精细化管理水平。

“广州塔西侧滨江东路广州大桥底有非机动车辆摆放不规范,请前往处理。”

“广州塔东侧阅江西路有垃圾落地,请前往处理。”

“广州塔景区核心区域人流已突破三级阈值,请启动三级预警预案。”

片区工作人员的手机、对讲机不时收到来自广州塔片区智能化管理平台发送的工作信息,指派工作人员立即分类开展事件处置。像这样的事件信息,每天会发出超过20条,广州塔片区智能化管理平台运用“大智慧”对广州塔及周边区域进行智慧管理,使得城市风貌、人文环境井然有序,让旅客享受舒适优质的观光体验。

数字科技这双“无形的手”

为广州塔片区全面提升“智治力”

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搭建数字孪生新底座

广州塔片区智能化管理平台通过打造高精度数字孪生底座,再造了一个广州塔片区数字孪生城市,大到地标建筑物,如广州塔、媒体港、海心桥等,小到城市设施部件,如井盖、消防栓、灯杆等,进行全面1:1的3D数字还原,使三维虚拟场景与城市现实要素进行交互,实现了广州塔片区向数字空间的全息投影。广州塔片区的点点滴滴,都在数字化的城市信息模型上一一对应。

在数字孪生底座基础上,智能化管理平台建立集片区环境保洁、管理、交通、绿化养护、市政基础设施、城市部件、事件管理等2019项景区体征指标和数据存储池,实现片区视频全域覆盖、治理要素全类智能识别。

打造智能管理新引擎

平台把智能化作为建设的重点,

建立了智能算法中台,

构建片区治理的智能引擎,

以“智慧”赋能治理,

实现片区运行管理

由被动应对到主动监测、智能预警的转变:

基于人口位置数据,实时掌握片区内的客流和人群热力分布,建立起人流承载预警机制;

通过对片区客流的年龄、性别、出行习惯等场景数据分析,构建客流画像,使片区在规划设置公共服务空间、便民服务设施等方面更贴合群众需求;

通过视频智能分析技术,实现对片区高频不文明行为,如占道经营、乱摆卖、乱拉挂、躺卧凳椅等行为自动分析预警和发出事件信息,指引周边工作人员快速前往处理。

此外,平台还接入了片区人流、客流、视频监控、道路交通实况、天气气象等实时监测数据,建立人流承载、交通拥堵、气象预警等预警机制,判断当前警报信息背后所隐藏的更大风险或隐患,启动相应的应急措施,实现城市运行管理由被动应对到实时监测、快速预警、主动预防转变。

构建指挥调度新机制

基于视频智能分析技术和高效的指挥调度能力,可以对片区内监控视频进行全时智能事件识别、自动分析预警,实现事件的自动发现、自主上报,围绕“事件发生在哪里、最近资源在哪里、谁可以最快到达处置”实现快速调度、就近处置,提高广州塔片区管委会对管理区域内管理事件的发现效率和处置效率。

同时,基于片区大人流管控需求,建立大人流分级处置预案。当广州塔核心区域内客流密集超过设置阈值将自动启动相应的客流分流预案,基于数字孪生底图展示应急疏导路线、警力分布、路障卡口等信息可视化展示,实现广州塔片区平战联动机制的快速转换,推动安全保卫、治安防控、人流疏导、公共交通应急调度等多业务的功能整合、联勤联动及应急处置,实现7×24小时应急响应,健全片区事件及时发现、快速反应、迅速处理的长效管理体系,推进广州塔片区社会治理科学化、精准化、智慧化发展。

“一网统管”服务城市运行,

不仅是技术革新,

更重要的是一种治理模式的重塑,

海珠区将持续推进

以现代化手段助力治理全方位改革。

来源:微社区e家通幸福赤岗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