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工业上楼”项目提供超1000万㎡产业空间

南方+ 记者

近年来,全国上下兴起了“工业上楼”热潮。2021年,国家发改委总结梳理了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明确提出推广“工业上楼”模式,保障工业发展空间。

聚焦湾区,深圳工业强区宝安区,正是“工业上楼”的鼻祖。2012年,宝安区全至科技创新园改造,该项目被业内认为是我国首个“工业上楼”项目。2019年,宝安率先出台“工业上楼”工作指引,提供具体操作细则。

2023年,为了解决“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的空间需求,牢牢守住深圳工业“基本盘”,宝安在深圳“工业上楼”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宝安区推进“工业上楼”项目建设工作方案》,重磅推出首批9个“工业上楼”项目,以及第二批23个项目,预计可提供超过1000万平方米“工业上楼”生产空间。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共有11个“工业上楼”项目开工建设,涉及厂房建筑面积320万平方米,位居全市各区第一

空间是发展的基础、前提和根本。大力推进“工业上楼”的背后,正是宝安致力于用高质量、低成本、定制化的产业空间留住企业,跑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加速度”,努力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城,助力深圳实现“工业立市、制造强市”的战略目标。

福海街道嘉华地块建设创新型产业用房效果图。  南方+ 何俊 拍摄

1

出台方案+制定指引

以更优空间资源配置支撑更高质量产业发展

近年来,“深圳向西,湾区向洋”的态势越发明显,这让位于湾区西部、扼守珠江口的宝安区越来越“热”。“新型工业化”“新质生产力”的加速推进,又让本身就以先进制造业立区的宝安有了成为“尖子生”的更多可能和更大空间。

2023年9月24日,宝安区委七届五次全会宣布,以“再造一个新宝安”的干劲重整行装再出发。

对宝安而言,“再造一个新宝安”的关键路径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而要推进新型工业化,又必须强化土地空间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赋能和驱动作用。

工业上楼,正是宝安扩容高质量发展空间,牢牢掌握空间拓展主动权和未来发展主动权的重要举措。

为了跑出工业上楼工作加速度,宝安制定了《宝安区推进“工业上楼”项目建设工作方案》,从组织架构、项目推进、供给优质产业空间、筹措工业保障房等方面进行高位谋划,力求以最大力度向企业提供高品质、低成本、定制化的产业空间。

福海街道嘉华地块建设创新型产业用房效果图。  南方+ 何俊 拍摄

其中,由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制,全面统筹“工业上楼”产业空间建设工作。专班下设办公室、3个专项小组(产业招商组、空间建设组、收益平衡组)和N个现场指挥部,保障“工业上楼”项目高效推进。

结合“20+8”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宝安提出确定“工业上楼”项目产业类别,根据行业特征,将行业定制和企业定制相结合,高效整合厂房标准层、层高、楼层承重、货梯建设标准等,精准引导先进制造业项目“上楼”。

此外,建立招商引资平台,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开展“靶向”招商和精准扶持,提供高品质的招商服务。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396.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9个“工业上楼”项目建设正在快马加鞭,宝安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走出了一条“以更优空间资源配置支撑更高质量产业发展”的独特路径。

1

行业定制+企业定制

建设符合产业需求的高品质产业空间

传统招商路径是以地招商,先筑巢后引凤。宝安则是按照“行业定制+企业定制”的模式,为企业定制产业空间,并靶向招引产业链配套企业,做到招商进度与建设进度相匹配,充分激发企业发展潜能。

前期,宝安对辖区企业进行摸底,了解其厂房需求,并根据企业的成长阶段,将企业划入战略类、龙头类、创新类、潜力类序列,建立工业厂房供需对接平台,保障不同类型企业以不同方式解决产业空间需求。

针对不同行业、产业集群,宝安将“工业上楼”产业空间划分为通用型厂房和专用型厂房两类,确定不同类型厂房的标准层面积、层高、荷载、污水处理等内容,实现用地空间与项目精准对接。

比如,围绕激光与增材制造、精密仪器设备企业,针对不同产值规模和不同产业链环节所需,福海街道嘉华地块建设创新型产业用房推出了“通用化+定制化”的空间解决方案,以“一企一案”的方式对建设指标进行调整优化,让企业做到“拎机投产”。

福海街道嘉华地块建设创新型产业用房效果图。

福海街道嘉华地块建设创新型产业用房效果图。

企业定制,则是针对有特殊需求的企业,提供个性化定制。比如石岩街道罗租片区项目,计划高标准、高规格打造国家级空天产业示范园。

前期,宝安对接了上百家目标企业,完成了660家企业一对一实地走访调研工作,走进深圳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深圳东方红”)等行业领军企业深入交流。

针对“单机设备、通信遥感器件生产首层需要6000-8000平方米”“厂房净高6-10米”“需要3-5米的平整环形车道”等企业生产需求,宝安进行了定制化厂房研究,意在通过专业园区建设,更好承载空天技术产业集聚、壮大发展。

这种“量体裁衣”式服务,这种制造业空间供给的深刻转型,体现了宝安区委区政府以“再造一个新宝安”的气魄,落实“制造业当家”的鲜明态度和坚强决心,全力打造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与更多优秀企业、优秀人才携手,共创非凡未来。

1

价格优惠+移交净地

让企业降成本共成长,坚定企业信心

对不少优质企业来说,它们不只有定制厂房的需要,也有强烈的在宝安买地自建厂房的需求,企业认为“这样才有家的感觉”。

2022年初,宝安提出要用3—5年时间解决有空间需求的市级总部企业、上市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重点企业发展用地或研发、生产用房问题,进一步推进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工业上楼”工作开展中,自然也要满足企业这一需求。

宝安采用“低成本开发+高质量建设+准成本提供”模式,建设了一批优质产业空间,并以“总成本+微利”的价格面向符合条件的企业分割销售,保障企业绿色化、智能化、特色化的优质产业空间需求。

其中,作为全市首个平方公里级以上“工改工”项目,新桥街道新桥东片区重点城市更新单元采取可租可售的灵活模式,除了回迁和自持的厂房外,剩余厂房按照1.5万/平方米的价格(低于市场价格)定向销售给符合产业导向的优质企业,降低企业购买成本。

福海街道嘉华地块建设创新型产业用房效果图。  南方+ 何俊 拍摄

“我们想过买地自建厂房,始终难以实现,这次终于以优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厂房了,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买到厂房的企业相关负责人激动地说道。

不只是新增低售价的厂房,宝安还率先在全市利用“工业上楼”项目建设契机,在满足项目内部收益率要求的前提下,通过腾挪、贡献的方式移交政府产业净地,打造了“产业用房+产业用地”供给新模式。

比如,石岩街道总部经济园区(一期南及二期)和西乡街道宝安客运中心等“工业上楼”项目,预计可移交约12公顷的产业用地。

产业用地先行移交入库,随后通过全市首创的“四个一”产业遴选模式,实现产业用地挂牌出让,目前拟吸引了南方电网数字平台科技(广东)有限公司等一批头部企业入驻,将发挥头部企业“头雁作用”,推动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带动整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实现“一栋楼就是一个产业,一栋楼就是一个产业链”。

当前,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各城市,正加速重构城市空间。作为深圳制造业的“压舱石”,宝安大力实施“工业上楼”行动,正是要以战略级空间承载战略级项目,抢滩布局大平台大项目,抢占湾区发展制高点,以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推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福海街道嘉华地块建设创新型产业用房效果图。  南方+ 何俊 拍摄

【文字】南方+记者 苏国锐

【摄影】南方+记者 何俊

【统筹】南方+记者 崔洁

编辑 杨溢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