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北齐杨子华绘《北齐校书图》中可见文士的不同着装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思想取代儒家思想占据上风,整个社会追求一种自由奔放、逍遥自在的生活状态,这一风气也影响了人们的着装。人们更注重身体上的解放,因此服饰上整体崇尚宽衣博带的风格。
图:唐代孙立绘《高逸图》(局部)中的魏晋名士
这一时期的男子服饰主要有两大类:一为承袭秦汉遗制的汉族服饰,主要包括衫、袍、裙等式样,其主要特点为上短下宽。《晋书·五行志》中就有记载:“泰始初,衣服上俭下丰,着衣者皆厌腰尽裙”。
图:东晋顾恺之绘《洛神赋图》(局部)中的曹植与随从
另一类为承袭北方习俗、受胡服影响较大的少数民族服饰,主要包括裲(liǎng)裆( dāng )、裤褶(zhě)、缚裤等式样,其形制紧身短小,便于活动。
衫
魏晋南北朝时期,受玄学风气的影响,人们追求自由奔放,自然飘逸的生活状态,这使得这一时期的礼服性质减弱,便服的性质增强了。整个社会上自王公贵族,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因此,形制趋简、合体,又可以随意改变造型的衫服风靡一时。
图:唐代孙立绘《高逸图》(局部)中穿宽衫的魏晋名士
衫有单、夹两种,一般以纱、绢、罗等为材料,对襟式,两襟之间用襟带相连。袖身宽大呈垂直型,袖口不收敛,袖端、袖口均很宽敞。色彩以素雅者居多,尤喜用白色。白衫不仅用作常服,也可用作礼服。
衫穿着起来舒适随意,可以用带子系束,使两边的直襟相连,也可不系带,使其自然敞开。
图:《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局部)中魏晋名士着衫
在江苏南京西善桥出土的竹林七贤的砖印壁画中,八位士人均着衫,有的还袒胸露腹,飘洒自如,一副放荡不羁、不入世俗的形象。
袍
图:北齐杨子华绘《北齐校书图》(局部)中穿翻领袍的士人(右一)
两晋时期,袍服采用交领右衽,宽身博袖,领、袖、襟等部位镶饰缘边。而北朝时期的袍服则采用交领或圆领,右衽,窄袖合身,领、袖、襟等部位镶饰缘边或不施缘边。
图1、2、3:分别为甘肃嘉峪关出土砖画中穿袍服的信使、猎人、农民
裏衫
图:北齐杨子华绘《北齐校书图》(局部)中穿裹衫的文人(中)
裏衫是一种无袖的披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逸士中较为流行。这种服饰通常以白色的布帛制作,上缀纽带,穿着时披搭于肩背,在颈部系带,可以阻挡风寒。
裙
图:穿襦裙的乐人(北朝陶俑,传世实物)
魏晋时期,宽衣广袖、长裙曳地是贵族服饰的主要特点。当时的裙并不限于女性穿用,贵族男性也常穿裙,“裙屐(jī)少年”便是对当时富家子弟的代称。南北朝以后,裙子才逐渐成为女性的专属服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