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CSPON)是国家落实“数字中国”“智慧国土”建设的重要部署。国土空间信息模型(TIM)作为其数字基础,串联起调查监测、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和监督督察等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全环节,是新时期循序渐进、积极稳妥推动国土空间数字化治理转型的关键支撑。
当前,面向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需求,如何统一数字底座、支撑规划实施监测,是一项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笔者聚焦TIM建设必要性、思路和技术方法,逐层剖析数字化治理背景下TIM的建设内容及路径,回答“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三个核心问题,旨在为各地TIM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基于TIM的国土空间治理转型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门已先后开展实景三维中国、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等数据建设工作,实现了大量基础数据及业务数据成果的归集和管理,为构建业务关联、时空演变的孪生数据模型奠定了良好基础。但由于部分区域或者部分管理部门存在数据标准不一、系统之间缺乏关联等问题,尚未形成全域覆盖、关联融合的数字底板,导致业务协同管理难、数据潜力释放有限。具体表现在,调查监测、空间规划、用途管制等业务系统运行相对独立,同一对象在不同业务中以不同尺度进行采集、维护与管理,不同业务下的空间管理单元间缺少关联映射,导致数据底板难以衔接统一,这也进一步引发了业务间的协同联动不畅,如业务属性不一致、业务问题追溯不完整、不同业务条线间的关联分析和影响识别不足等。
针对上述问题,需在推进全域数字底板逐步完善的同时,加速业务数据进一步协同衔接。随着TIM理念的提出,一种从“数据汇聚”到“知识提取”再到“智慧决策”的数字化治理新框架、新模式、新形态正逐步形成,依托其统筹陆地海洋、地上地下全域国土空间,兼顾全业务、全链条核心管理数据成果的能力,将为规划实施监测过程中的指标计算、模型推演和问题挖掘等提供更强有力的数据支持,有效满足新时期城乡差异化管理、精细化治理的需求。
数字化治理背景下TIM的建设思路
通过对新时期全空间、全要素、全环节综合治理转型需求的充分解读,我们认为,TIM既是刻画描述国土空间的数字载体、又是服务空间治理的智慧生命体,其具备一定的“动态生长”特性,通过与国土空间治理业务关联,能够随着国土空间发展过程不断进行信息迭代、模型演化,又具备“主动学习”能力,能够依托AI等技术,在海量数据信息中形成规律挖掘与决策推演能力。基于上述对TIM的理解,笔者进一步研究提出TIM建设方法和路径。提出以TIM为抓手,建立统一的国土空间数字底座和孪生的空间治理模型,推进与国土空间相关的全域空间表达融合统一、全要素及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支撑,全面提升“智慧国土”建设。
完善国土空间底板和框架,实现全域空间表达。运用时空位置编码技术,构建统一的时空数据组织框架,对实景三维、BIM/CIM数据等建设成果进行统一空间标识,通过时空编码的体系化组织,形成面向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的统一时空数据框架模型,实现同一空间位置上二维、三维图元数据的集成融合。例如,针对某一建筑物,可实现三维精模、三维白模、二维建筑底面、建筑点位等数据间的衔接展示,同时可关联该建筑所属行政单元、内部户室及相邻建筑。
构建国土空间数字镜像, 支撑全要素数字管理。立足自然资源要素动态管理需求,数字化“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全要素,并赋予唯一的空间定位标识,实现基于空间网格的要素资源数量、质量、生态价值等信息的多元链接,满足同一空间位置地上、地表、地下资源要素的关联管理。例如,在山体隧道工程中,可关联查阅山体岩层结构、地表土质、地下地质等信息,为工程多领域综合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打造国土空间数字孪生,提升全环节空间治理。梳理国土空间治理全周期业务关联规则,通过业务规则的数字化,推进以业务为导向、以全量关联数据为依托的孪生空间构建,实现业务领域间管理信息链的关联统一、动态更新,高效支撑国土空间数字化运营。例如,在工程建设项目中,基于TIM可查看各级各类空间规划对项目所在区域的发展要求和制约条件,综合分析现状调查、开发利用等业务对其的影响,同时也可以通过跟踪监测项目建设情况,反馈指导详规调整、土地利用计划编制等业务开展。
场景导向下的TIM的实践路径
以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场景搭建为导向,明确监测指标、模型牵引下的TIM建设内容,通过底板“数字化”、管理“数治化”、决策“数智化”三个阶段,落地基于TIM的国土空间数字底座和业务管理的孪生互动。
建立统一的时空框架和载体,实现底板“数字化”:采用时空位置编码技术,对全域二维数字空间进行网格空间编码,实现空间定位和框架底板的全域统一;同时,融合补充空间编码体系下的实景三维、BIM/CIM成果,提升地上地下、室内室外实景的三维表达,形成统一标识的“数字国土”,以此作为后续承载各类管理信息的时空框架。
梳理整合业务规则和数字内涵,促进管理“数治化”:立足业务管理逻辑,抽象各类业务条线涉及的管理对象及对象之间的关系,构建形成一个结构稳定、关系完整的业务模型;挂接注入空间化、标准化治理后的业务数据成果,以统一空间标识为连接点,实现同一空间位置上,不同条线业务数据的关联融合。
探索基于知识图谱的分析推理,推进决策“数智化”:依托知识图谱图形化、网络化呈现关系的优势,将TIM所包含的对象、关系、属性以图谱的方式进行直观表达,铺开成一张巨大的信息网络。同时,以时间、空间、业务等关系为导向进行关联计算,进一步释放TIM数据价值和潜力,实现多关系业务知识的组织检索、归纳挖掘及演进决断,实现对国土空间发展的历史成因解释、未来规律推理,提升TIM的“自学习、自生长”能力。例如,面向如何提高规划实施的弹性、灵活性和可持续性,以详规单元为核心构建起“上下传导、横向协同”的规划图谱,支撑“规划传导-规划实施-监测评估-规划调整”的规划管理全周期闭环应用,提高对国土空间的系统认知、科学分析及智慧管控。
结合TIM的知识挖掘和监测预警,实现治理“智能化”:基于视觉大模型、语言大模型等通用人工智能技术,以TIM为基础构建行业语料库,深度挖掘数据要素的语义关系,对国土空间及其管理要素的演变机理、趋势和特征,提前识别并预警潜在风险,通过大模型提升空间管理决策效率和效能,创新空间治理智能化方法。
TIM的建设意义深远,随着TIM研究和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国土空间数字孪生底座将逐步成型,进一步发挥TIM全量汇聚、全面互联的数据优势,聚焦空间规划实施优化、空间利用潜力挖掘、空间品质保护提升等领域,推进TIM与通用人工智能模型算法的结合,建立面向规划实施监测网络的基础模型、专业大模型,是TIM建设下一阶段的重要目标和使命。
相关阅读
专 题
CSPON解决方案系列一:CSPON建设的目标、内涵与路径探索
CSPON解决方案系列二: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CSPON)算法模型探索与实践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