圳经观 | 出口实现31连冠,深圳“中国外贸第一城”是如何炼成的?

南方+ 记者

1月16日,深圳海关副关长潘楚雄在广东省新闻办召开的2023年广东进出口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深圳2023年进出口情况。

据海关统计,2023年,深圳市进出口3.87万亿元,增长5.9%,规模创历史新高,居内地城市第2位;其中出口2.46万亿元,增长12.5%,规模连续31年居内地城市首位。深圳市占广东省进出口总值的46.6%,拉动全省外贸增长2.6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后,深圳外贸规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早已成为我国外贸的一面旗帜。

“中国外贸第一城”究竟是如何炼成?深圳外贸有哪些新情况、新特点?新本期圳经观,我们详细聊聊。

世界级的区位优势

深圳有着世界级的区位优势。

地处珠江三角洲的核心地带,毗邻香港,使得深圳得以充分利用外界的资源和市场。这些都使得深圳在中国对外开放的大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如今,深圳世界级的区位优势正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中愈加璀璨。

往外看,它对标东京、纽约等国际湾区,构建辐射国际国内、联通大湾区、融合都市圈的全方位立体化对外战略通道体系,全面提升市域大通道承载能力,强化与欧美等国家联系。

往内看,它拓展往成渝、北部湾、长江中游、海峡西岸、长三角等国内腹地范围,携手香港共建大湾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构建现代化、国际化、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以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广州白云机场、香港国际机场三大国际航空枢纽为引领的世界级机场群,正在迅速崛起。

其中,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在2021年航空客货运排名均居国内前三,深圳机场全货机航点已达59个,覆盖五大洲。

深圳也借“机”发展临空经济,打造经济新引擎。

2023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国际航空枢纽,推进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打造世界级临空经济带”。

自2019年起,深圳先后入选商贸服务型、空港型、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从基础设施和运输能力来看,深圳已达到全球性物流枢纽城市的量级。

港口,也成为了深圳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孵化器”。

根据《深圳市港口与航运发展“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期间推动深圳港总体格局由“两翼、六区、三主”向“一体三翼、七区协同”发展。“三翼”分别为“西翼”、“中翼”和“东翼”;“七区”分别为“西翼”的南山港区、大铲湾港区、大小铲岛港区和宝安港区,“中翼”的盐田港区和大鹏港区,“东翼”的小漠港区。

截至目前,深圳拥有16个一级口岸、9个跨境电商通关场站,已开通24条跨境电商海上快线,其相比传统航线平均压缩20%以上的运输时间,口岸和场所的数量均为全国第一,“海陆空铁”跨境物流线路四通八达。

铁路方面,中欧班列(深圳)已开通18条出口线路,通达欧洲及亚洲的41个国家。作为一座海陆空铁俱全的交通枢纽城市,“深圳制造”在这里发往全球。

畅销全球的深圳造

出口世界各地的深圳货,从早期的服装鞋帽,到智能手机和无人机,再到现在的新能源汽车。

梳理整个深圳外贸发展史,会发现这个城市一直都踩在时代风口上。

目前,IT和新能源“双支柱”产业无疑是支撑深圳外贸在风云变幻的世界局势下走出新节奏的关键所在。

2023年深圳外贸以“新三样”最为突出。

得益于深圳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研发创新能力,以锂离子蓄电池、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深圳外贸产品“新三样”,在海外持续走俏。据统计,2023年,“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887.6亿元,同比增长33.9%。

新能源产业的强势上扬,正是深圳外贸走出新格局的一大助力。

业内专家认为深圳外贸升级获得重要进展,是因为抓住当前经济的风口,实现高质量发展。

比如本世纪前10年,IT已成为城市符号,“全球硬件之都”声名鹊起。

而在新能源车领域,深圳经过多年积累从去年开始爆发,诞生了全球第一大新能源车企比亚迪。

2022年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渐入佳境,让深圳出口在逆境中突围。

2023年前10月,深圳外贸更进一步,在2022年同期出口高基数之上再次实现高增长,显示这轮外贸高增长具有较强的持续性。

另一方面,新推中间产品出口迅速适应全球贸易新环境。

仔细审视深圳出口产品结构,中间产品出口增速远超成品,规模效应开始显现。

近年来,深圳布局了集成电路和高端材料制造等IT产业链上游项目,提前为高技术含量的中间产品出口打下了基础。

从近年海关公布的出口产品市场,东盟成为我国产品出口第一大市场,中间产品逐步成为出口的新增长点。其中,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集成电路、消费电子零部件成为出口新主力,一大批企业的这些产品出口占到主营业务四成以上。

从产业协同性角度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长,大部分电动车的中间产品是IT产业延伸、叠加汽车产业的结果。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 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周军民指出,深圳近年有一大批IT企业和人才跨界投身到新能源产业,IT产业生态半径得到大幅扩张。

IT产业不再孤寂,新能源产业得以新生,畅销全球的深圳造,让深圳源源不断地交出了出口的新答卷。

层出不穷的外贸新业态

跟航司确认好舱位,安排货物提货,报关查验、入库,打板装载上飞机……

在龙岗区的坂田街道,大大小小的跨境电商企业数以万计,跨境电商货物进出口规模的外贸占比连年递增,贸易伙伴遍布全球。

深圳跨境电商风生水起,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场景。

从“黑马”变“快马”,深圳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历经5年创新探索,早就实现全球卖,业务量呈爆发式、跨越式增长。

在出口产品结构变化的同时,“足不出户、买卖全球”的跨境电商业务已成为外贸的“新生意”。

2022年深圳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超1900亿元,同比增长超2.4倍,规模居广东省第一,在全国领先,拉动全市外贸进出口增长3.8个百分点。2023年深圳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3265.3亿人民币,同比增长74.4%。

深圳在产值规模、海外仓运营面积、物流供应链体系等方面表现亮眼。据统计,深圳跨境电商出口企业数量超过15万家,在阿里巴巴国际站、速卖通、Lazada、eBay等平台几乎占据了中国卖家的半壁江山,亚马逊的中国卖家也有三分之一来自深圳,庞大的卖家群体和市场规模奠定了深圳跨境电商的基本盘。

完善的政策体系和优越的营商环境吸引了抖音、京东国际、阿里巴巴等国内知名平台纷纷加大在深圳投入;东南亚虾皮、俄罗斯Ozon、非洲Jumia等跨国电商平台中国区总部已落户深圳。

在产业配套方面,截至2023年11月,深圳企业建设运营的海外仓面积超过380万平方米,较2022年新增约100万平方米。除在北美、欧洲等传统发达国家市场重点布局外,深圳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设运营海外仓面积近60万平方米,其中东南亚、中东等地区增长较快。

目前,深圳正抓住产业调整的机遇期,大力发展跨境金融、跨境电商、海外仓、市场采购、外贸综合服务、保税维修等新业态新模式,利用政策、产业、市场等优势精准服务外贸企业,提升外贸企业竞争力,推动深圳产品、服务走向国际市场。

可以相信,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贸易整体表现比较低迷形势下,深圳进出口规模稳中有增、发展质量优中有升的成绩提升了整体信心。

同时,随着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和政策不断加力,“新三样”、新兴市场、新业态等新增长点进一步培育壮大,深圳将为中国外贸稳中提质积蓄更多动能,提供更多助力。

【撰文】崔璨 徐怀



编辑 王婷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