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以往的测评内容包含了五六个大类,60多个项目,足足看3天。测评也分五六个版块,每个大类选最满意的项目。再看今年,每个地方拿出2到3个产业项目,2天走完一圈。体现到测评表上,考核更细了,不仅要选“综合满意度最高”,还要评“推动签约开工投产效率最高”“延链补链强链效果最好”的项目,给出了具体的导向。
你可能要问,这次为什么专门挑着产业来PK呢?
产业的地位不言而喻,但有一个解释离我们很近。放眼全省来看,茂名城市首位度不高,对人口、资本等要素的吸引力不强,这些都是茂名需要奋起直追、大力发展产业的直观感受。在数据上也有印证,比如二次产业占比,佛山超54%,粤西周边城市湛江、阳江分别为41%和38%,而茂名则是34%,相对落后。看一座城市发展的未来,归根到底还是看产业强不强。
考核重点突出产业的发展逻辑在哪里呢?从最近召开的茂名市委全会报告中可以看到,大抓产业仍是茂名市发展的鲜明导向。该报告指出,将实施五链延展提升工程、中小企业扶壮工程、重大平台提能工程、营商环境攻坚工程等四大工程,勃发制造业当家的势能,挺起茂名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从城市发展的规律看,有了产业,才有更多的就业、人口,才有城市的品质和规模。有了这个认识,对大抓产业的方向就不难理解了。
我们再来看测评三大维度,树起怎样的导向?
先看“综合满意度最高”,好理解,就是看整体有没有好感。但若想在各方面都留下印象,也是颇有考验的。
再看“推动签约开工投产效率最高”,关键词是效率,测量节点是签约、开工、投产。也就是说,以解决问题为落脚点,要见行动,也要见效果,拿事实来说话。
最后一个是“延链补链强链效果最好”,别看名字有点拗口,说白了就是树立全局观,眼光放远一点,多做对产业链有利的事。
你看,虽然测评围着项目转,但实际是把要求落到每一个干部的身上。环境在变、市场在变,我们也要改变惯性思维,勇立潮头主动求变,这就是测评之变的内涵所在。
【出镜】邹祥亮
【撰文/摄制】刘栋铭
【统筹】刘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