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驻创工作室启用,樟木头“作家村民”回家别样迎新春

南方+ 记者

为持续深化东莞文化强市建设,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助力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双向赋能,1月15日-17日,东莞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迎春文学活动在樟木头镇举行,首批“作家村”驻创工作室开始启用。

王松、王十月、陈启文、雪漠、魏红花、丁燕、赵勤、刘芬等34名东莞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的“作家村民”相约回“村”,参加首批“作家村”驻创工作室启用仪式,依照当地樟木头客家人的风俗,为新居“点灯”、迎麒麟“参门”,并煮茶“论剑”,别样迎新春。 

新居入伙

客家小院喜迎新主人

1月16日,是“作家村”首批驻创工作室“新居入伙”的好日子。当天上午9时,在官仓社区三家巷,唱起客家山歌,舞起客家麒麟。一排装饰一新的小院喜迎新主人——东莞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的首批驻创作家。

首批驻创工作室的启用,也就意味着首批“作家村民”开始进驻官仓社区。今后,樟木头将以“作家村”为依托面向全国文坛“筑巢引凤”——包括在官仓社区打造驻创空间供作家使用、引入“中国报告文学(东莞)研究创作基地”等文学机构,配套建设客家风情旅游项目,推动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双向赋能。

樟木头镇是东莞市唯一纯客家古镇。按当地风俗,新居“入伙”要有“点灯”、麒麟“参门”等仪式,寓意平安吉祥。活动现场,大家笑意盈盈一起共同见证“作家村民”新居亮灯“入伙”的“樟城范”。

“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印证,莫过于这些古色古香的房子,青砖黛瓦,弄堂里巷无不见证百年传承。如今,官仓社区将客家古建筑修复活化,重新注入生命力,营造出一种 “躲进小楼成一统”的闲适感,每间房的书架上还贴心收藏着相应入驻作家的书。

红彤彤的春联,最能彰显年味。工作室的春联,一大早就在社区工作人员的配合下张贴好,喜气洋洋。站在作家王松的书房远眺,窗外远山含黛、农田苍翠。倏然有风掠过天井的青砖蓝瓦,再穿过弄堂,吹皱了一缸鱼池里的水。只见巷弄里红灯笼摇曳,道贺声不断,一片喜气。

对王松、王十月、陈启文、雪漠等首批进驻名作家而言,这里将是无拘无束的创作小天地,会客厅、茶室、卧室、卫浴间一应俱全,装修简约雅致,巧用心思留白部分空间——方便作家们将来对房间作个性化装饰。在这里写作,没有“锅碗瓢盆”的干扰,走两步就是崭新的服务中心,一日三餐尽可解决。安全也有保证,门上都是智能锁。据悉,首批进驻的作家是免租金使用工作室。 

共同见证

官仓社区与作家签订驻创协议

当天,阳光正好,巷里的雏菊刚开。古朴的官仓三家巷,正沐浴着冬日的暖阳,涌动着春天的气息,洋溢着欢聚的喜悦。

在“文学赋能‘百千万工程’系列活动”之东莞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迎新活动暨首批驻创工作室启用仪式现场,文坛群星闪耀,出席活动的文坛大咖有王松、王十月、陈启文、雪漠、丁燕、赵勤、陈末、王一丁等东莞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作家村民”。

现场活动精彩纷呈,有麒麟舞贺喜、煮茶会飨客、客家非遗美食会尝鲜、新书签赠等。市、镇领导嘉宾与文学爱好者、社区村民等一起共同见证官仓社区与作家签订驻创协议。

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本次活动是促进东莞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发展、赋能‘百千万工程’、推动文化强市建设的又一次盛会。”东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张彤飚表示,长期以来,东莞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致力于推动文学创作交流和文艺事业的发展,吸引和服务了一批批知名作家、评论家,带动东莞文学创作生态整体向好。接下来,东莞市文联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文学为媒介,以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建设为抓手,持续团结服务好广大文艺工作者,支持各位作家朋友讲好中国故事、湾区故事、广东故事。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去年以来,省市镇合力推动东莞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建设,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东莞樟木头镇“中国作家第一村”项目建设发展的工作方案》,提供专项扶持资金,导入活动平台资源,为作家村项目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樟木头举全镇之力、全力以赴打造作家村实体部落,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规划艺术创作区、休闲文旅区、公共文化展演区、交流共享区等特色区域,推进作家书院、驻创基地、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同步建设,助力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双向赋能,推动东莞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成为广大文学爱好者们温馨的家园、创作的源泉、心灵的归宿,妙笔生花、佳作迭出。

新居围炉

续写一场文坛“华山论剑”佳话

谈笑有鸿儒,往来皆精英,这或许将成为“作家村”将来的日常。

官仓驻创作家新居围炉话文学,也是活动的重头戏。东莞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第二届“文学论见”活动于当天下午在官仓驻创作家新居举行,主题为“湾区文学·他乡与我城”。话题嘉宾为:王松、陈启文、胡磊、丁燕、陈末、王康银、古申元等作家。大咖云集,续写一场文坛“华山论剑”佳话。

本次迎春文学活动由东莞市文联、樟木头镇人民政府主办;东莞文学艺术院、东莞市作家协会协办;承办单位为:樟木头镇“百千万工程”指挥部、樟木头镇宣教文体旅办、樟木头镇文联、樟木头消防救援大队、樟木头镇官仓社区。

据了解,“作家村”面向全国“招新”,社区内规划了连片驻创空间,整合近百间房屋,以免租、廉租等形式交付作家,用作驻创工作室。于此,作家们可以在文学之路相互扶持——未来将引入“中国报告文学(东莞)研究创作基地” “西部文学和湾区文学创作交流基地”等文学机构,形成一个全国文学资源富集地。

此外,活动期间,“作家村”驻创作家还走进樟木头消防救援大队采风,与消防员零距离交流,共同分享消防员在灭火救援中的英勇事迹。

樟木头方面表示,以“作家村”为依托,樟木头官仓社区将大力推动文旅项目建设。毗邻三家巷,规划了艺术创作区、休闲文旅区、公共文化展演区、交流共享区等项目。据官仓社区负责人介绍,当地将利用“作家村”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打造文学创作综合体,大力引进连锁品牌、文创店铺、咖啡馆、酒吧等多种商业形态。

“我们将打造一条客家风情文化旅游线路。”官仓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线路将融合麒麟舞表演、客家美食、休闲踏青等要素,让游客在探访“作家村”的同时,也能吃好玩好。

“作家村民”声音

王松(作家村名誉顾问、首任副村长、鲁奖获得者):

对三家巷的“新居”,我很满意!比如说这种古色古香的、纯粹的岭南风格民居我很满意,还有就是我“新居”窗后的一畦菜田,菜田的后面是青山,我也满意。我是在平原上长大的,所以这种自然环境对我来说是很新鲜的。整体来说,这里的自然环境都非常好。另外,从人文环境上说也非常好,我今天还跟大家说,说我们要写不出好作品都对不住地方政府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条件,当年本来就是喜欢樟木头这个地方,所以才在樟木头买了房。没想到地方领导这么重视“作家村”建设,为我们作家提供了这么好的写作条件。所以说,我觉得“作家村”的作家是幸运的,选择了樟木头这个地方,选对了!下来的问题就是看作家怎么去创作,如何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我还是那句话,看到“作家村”给我的工作室弄成这样棒,我甚至感到有压力了。我觉得接下来就是自己一定要把作品写好,才能得对得起樟木头这个地方。

魏红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协副主席):

一进到这个工作室,觉得内心特激动,一下子感觉我在樟木头有了家,也就是有了扎根的感觉,感谢省、市、镇宣传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将来,我会利用这间创作工作室,在这里深扎下来,安安心心创作出属于咱们这个“作家村”的作品。我来自新疆兵团,在南北之间的穿梭中,在樟木头这里,我觉得更多的是有南北文化的碰撞。我想以樟木头这片土地作为我创作的源泉,写一本跟樟木头这片土地相关联的作品。东莞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它就是我们文学界的一股清流,也是一个“金字招牌”,它让更多的作家云集到这里,大家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相互交流,让南北文化相互碰撞。文学上,我觉得我们一定能够形成一个特别宏大的汹涌澎湃的河流,然后大家一起往前走。

丁燕(中作协会员、广东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我是2010年就来到了广东,2011年年初到了樟木头,可以这样讲,这十几年的风风雨雨,我对樟木头这座小镇是充满了感情,我也没有想到有一天我能够在这里拥有一间有天台的驻创工作室,所以我感觉很幸福。我对我的新居最满意的就是,没想到新居会有一个天台,在我写作比较疲倦的时候,能爬上天台看看星空,可能对我的写作会有很大帮助。我打算在这个驻创空间里面写一部长篇小说,在这部长篇小说里面,樟木头的官仓社区乃至整个东莞改革开放的历史,都将是我格外关注的一个亮点。作家以聚合的方式群居在一起,不仅对作家的创作有相互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东莞城市形象的建构也有很重要的帮助。我觉得未来作家可以在驻创基地进行创作,同时可以在情感上进行交流,另外就是可以把驻创基地当成一个平台,把自己的作品影视化、动漫化,走向更广阔的空间。

赵勤(中作协会员、东莞市作协主席团成员):

作家他其实是住在哪里,生活在哪里,他就会对那个地方的环境、人和事物会很天然地感兴趣。现在拥有了这间“作家村”的工作室,我想以后自已会经常来这里,了解当地居民生活及民俗。有了“实体村”,大家会因为某个活动,聚在一起聊一聊,交流一下也是蛮好的,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来三家巷这么一个有文脉的古村落看一看,走一走。我现在是常住樟木头,户口也迁过来了,樟木头镇整个的文学环境挺不错,作为一个小镇,首先我觉得对于我来说,它交通非常便利,去深圳、去广州参加一个活动,一天就能往返,非常方便。另外,这里民间读书活动、文学活动、文化活动也比较多,樟木头的文化氛围挺好的。

王康银(东莞市作协理事、樟木头分会主席):

一个地方要发展,它必须要有文气,有了文气就会有人气,有了人气就会有商气。樟木头是个精神文明双发展的地方,客家古镇的发展前景是可观的。这对于吸引全国各地有志于创作的作家来说,或者对发挥我们本土的文学效应来说,东莞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位作家,既然热爱创作,那就要立志于创作,而且创作要有成果。我自己也有一个目标:只要生命还在,文学还在,我的文学情怀就在,我的创作就在。

叶瑞芬(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

我认为,樟木头的文化建设越来越好,特别是对作家的关怀、关注度越来越高,力度也越来越大。实体“作家村”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细节都非常完美,并且这里又聚集了陈启文老师、雪漠老师等这么一大帮国内一流的、响当当的大作家,我感觉能有幸来到这里成为村里的一分子很幸运。我希望自己也能在这里拥有一间小房子,感受“大家庭”的这种温暖并拥有创作动力。

南方+记者 朱晋

通讯员 樟宣




编辑 林群贤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