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掘金,逐梦深蓝!徐闻如何唱响海洋牧歌?

南方+ 记者

在徐闻县角尾乡海域,不经意间会发现惊喜,一颗颗彩色充气浮球漂浮在蔚蓝海面上,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海面之下是茁壮成长的生蚝,渔舟穿梭而来观察情况,一幅多彩海上牧场的画卷徐徐铺开。

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是推进“百千万工程”的有力抓手。徐闻三面环海,海岸线近372公里,是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发展海洋牧场空间广大。依托海洋资源禀赋和渔业基础优势,徐闻大力推进水产良种选育、孵化、养殖、服务、加工一体化发展,着力发展生蚝养殖,向海深耕打造“百千万工程”新增长极。

经略海洋长风起,筑梦深蓝正当时。从近海走向深远海,徐闻不断耕海牧渔,向海掘金,着力写好“海”的文章。

耕海牧渔

让群众吃起“海洋饭”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千百年来,不少徐闻人与海洋结下妙不可言的缘分,吃起“海洋饭”。据徐闻县农业农村局统计,徐闻县有11个沿海乡镇,35条渔业村庄,渔业人口6万人,从事养殖人员1.8万人,现有养殖面积10万多亩,是我国重要的渔业产区。

如果要描绘徐闻的底色,那必定少不了蓝色。得益于当地得天独厚的条件,大量当地居民将发展的眼光转向大海。漫长的海岸线、充足的光照、丰富的饵料,为当地深蓝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外罗渔港一派忙碌。郭龙碧 摄

近年来,徐闻县认真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积极创建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大力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积极发展以对虾、深水网箱、生蚝为核心的海洋渔业。

深水网箱养殖模式,赋能深远海养殖。截至目前,徐闻县有深水网箱889口,其中周长大于90米326口、60—90米390口、40—60米173口。深水网箱以养殖金鲳鱼为主,主要分布在西连、角尾、锦和、前山等镇周边海域。

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海洋渔业转型升级 促进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要全面构建海水种业体系、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实施“深蓝种业”工程,选育一批适宜深远海养殖的优良新品种,支持建设国家级、省级水产原良种场,构建现代化海洋牧场育种创新平台,打造广东现代化海洋牧场种业“南繁硅谷”。

做强水产种业,打造“蓝色粮仓”。徐闻强化水产种业支持,提升种质资源保护和创新能力,承接海南水产种业迁移徐闻发展,推动海水鱼和生蚝原良种选育和扩繁,加强海洋牧场水产良种场建设。谋划布局和安镇海水鱼、角尾乡生蚝优质种苗基地,为深远海养殖提供优质种源支持。

冬日的锦和镇外罗渔港一派忙碌,捕捞作业的船只乘风破浪将新鲜渔获捕捞上岸。当地积极打造“互联网+渔业”模式,专门商户对接收购,以最快速度送至加工厂。不少渔民也开启“电商”模式,通过直播、团购、微信等渠道,让更多人通过网络购买海鲜。

海产品到餐桌保持高质量,硬件设施尤为重要。徐闻县有省备案渔港12个,避风塘53个;拥有国库渔船1615艘、乡镇渔船3610艘。接下来,徐闻县加强海洋牧场配套渔港、避风塘建设,扩大码头路上空间,满足船舶停靠、晒网、冷链物流、办公等需求,为发展渔业、冷链业、物流业等提供强劲潜能。

徐闻提出,到2028年,在徐闻县创建生态功能突出、具有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个,新建重力式深水网箱400个,牡蛎(生蚝)养殖面积达3万亩,建设海洋牧场优质种苗基地2个,升级改造海洋牧场配套渔港2个、避风塘2个。

“育繁推”一体

抢占生蚝空白市场

湛江,被誉为中国海鲜美食之都。生蚝,又称牡蛎,是湛江海鲜矩阵的佼佼者。如今正是本地生蚝的上市期,但4月之后,却有三倍体生蚝,来填补半年的市场空白,满足市场对生蚝的需求。相比于传统生蚝,三倍体生蚝生长快、个体大,可以增加产量、提高品质并降低死亡率,让养殖户增产增收。

在湛江,三倍体生蚝主要养殖区分布在徐闻沿海12个乡镇,即角尾乡、西连镇、迈陈镇、南山镇、海安镇、龙塘镇、外罗镇、前山镇、下洋镇、锦和镇、新寮镇以及和安镇。

蚝农先后从木桩养殖和浮排吊养,不断优化方式,改为浮球吊养。这种浮球吊养方式,不仅增加蚝的摄食空间,让生蚝长得又大又肥。还具备可控性,在生产作业方面实现流水线生产,用机械吊臂作业,减少人工工作量。

三倍体生蚝。受访者供图

2019年,徐闻人许海飞在走访调研中,发现角尾乡很多养殖户以养殖红贝等贝类为主,但因为没有好技术介入和科学养殖,总体效益不高。于是,他带着团队开展试验推广,引进三倍体葡萄牙牡蛎“前沿2号”。2021年,许海飞成立广东海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专注贝类及生蚝基因学研究、种苗繁育、养殖、技术研发、市场推广为主的集“研、育、繁、推”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

徐闻外海区水质好、水温适宜、盐度高,适合养殖三倍体。很快,三倍体养殖逐步在角尾乡甚至是湛江地区铺开,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加入三倍体的队伍,还有不少年轻人回乡创业就业。“单是公司直接带动的生蚝养殖户,就有1000多户,目前我们的生蚝不愁卖。”许海飞说,“生蚝冷链运输远销北上广,下一步想把贝类生蚝的种苗出口到国外,推广中国的养殖技术。”

为解决种苗本土化问题,公司规划建设广东海岸贝类科技园项目,致力于打造生蚝种业“育繁推”一体化、规模化、现代化和数字化基地,实现湛江生种蚝苗自主供给,打造湛江生蚝品牌。

另一边,角尾乡也引进广东畅凯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这是一家集科研、养殖、加工、销售、技术服务与农业投资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以海洋食品牡蛎、生蚝为抓手,拓展食品精加工和文化旅游体验项目,整合周边海洋渔业资源,利用自身地理优势和生蚝文化基础打造低碳环保、绿色生态的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生蚝养殖是典型的碳汇渔业,可以有效消除海水富营养化,还具有较强碳捕集作用。对此,徐闻县大力发展“碳汇渔业”,努力实现到2028年,生蚝养殖达3万亩。支持牡蛎三倍体种苗培育和养殖试验,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在角尾乡的南岭避风塘附近建设渔业码头500米、水产品交易场所1个,建设生蚝良种场,配套建设水产品加工厂和冷链物流基地,发展生蚝原良种选育、清洁生产、精深加工、冷链物流、销售、文旅等一体化完整产业链。

跨界融合

释放海洋牧场潜力

越来越多的项目落户,彰显着徐闻在海洋牧场领域的潜力。

在种业方面,三亚·徐闻渔业种业+综合能源一体化示范项目规划建设地点位于徐闻县迈陈镇新地村南和新地村东,合理规划分级育苗养殖池、室外土池生态育苗、室内数字化水产育种等,用以打造高标准的信息化、自动化、智慧化的高端现代渔业园区。

徐闻玩转“海洋牧场+”,与风电产业、文旅产业相融合,释放无限可能。

生蚝养殖基地在海面铺开。杨川 摄

1月2日,湛江市“百千万工程”暨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集中启动活动在湛江国际水产城项目现场举行。总投资额超108亿元的湛江国际水产城—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十大项目开工建设,总签约投资额超115亿元的广东粤电风渔融合养殖平台等十个项目正式签约。其中,落户徐闻的签约项目有:广东粤电风渔融合养殖平台项目、徐闻县角尾乡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园项目、广东海岸贝类科技园项目。

其中,广东粤电风渔融合养殖平台项目总投资约6000万元,拟选址广东粤电湛江新寮海域风电场。项目以面向湛江海域风电场为重点,开展风渔融合型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主要建设内容为建造1座1万立方米智能化养殖平台和一座6万立方米智能化养殖平台。

徐闻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广阔的红土地,且与海南仅一水之隔,自然风光优美,农渔产品丰富,是发展滨海休闲旅游的绝佳之地。徐闻县也正在谋划建设数字化海洋牧场科研基地综合体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约15亿元,计划用海99公顷,陆域占地250亩,拟在角尾乡建设深远海养殖网箱试验平台、海洋科研基地(海上综合体,同步建设陆域配套设施、沿海清理整治等工程。

在数字化海洋牧场科研基地综合体项目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围绕调研情况、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工程设施、海水养殖、水产品加工、休闲旅游、生态环境等相关建设内容进行研讨,建言献策。

海洋牧场是渔业生产的新模式,也是海洋产业的新业态。该项目将渔业养殖、智慧渔业、休闲渔业、科技研发、科普教育、休闲娱乐等功能集成统一平台,开创“蓝色粮仓+蓝色文旅”海洋牧场发展新模式。

围绕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需求,徐闻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域资源利用、渔业生产等方面有效规划和保障海洋牧场发展空间,因地制宜划定海洋牧场建设类型、功能区、养殖规模、养殖品种、养殖装备和配套产业,对用海、环评、资金等提供政策支持。

南方+记者 傅晓冰

通讯员 陈明国

编辑 杨川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