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为你好”
“你为什么不理解我”
“你能不能为我想想”
“要不是为了你”……
对很多人来说,母爱意味着束缚、压抑和窒息。妈妈不再是释放情绪的心灵栖息地,而成了枷锁和羁绊。
《原生母爱:如何告别母爱带来的代际创伤》一书中如是写道:
真正富有的人拥有这样的妈妈——给予孩子充足且及时的爱与关怀,能够支持、鼓励孩子健康成长。
01“可分离,常牵挂”才是父母与子女间最健康的关系
你理想中的父母是什么样子?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理想父母的样子。儿时,理想的父母能陪伴自己,并且见证自己的成长。
长大后,理想的父母支持与鼓励自己迈向独立人生。
每每想念父母的时候,奔向父母总能收获暖暖的拥抱,给予自己全部的爱和无限的安全感。
虽然与父母相隔甚远,却能时刻感受到心贴心的温暖。只是,这样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却不会总尽如人意。
每个人从出生开始,首先建立关系的就是妈妈。
随着我们慢慢长大,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不再百分百依赖妈妈,我们有了自己的思维,有了自主意识,我们与妈妈的依附关系慢慢分离,然后走向独立。
独立并不意味着隔绝。子女与父母分开,走向独立的同时,也要维系与父母之间稳固的纽带关系。
倘若父母想要通过子女来排解自己婚姻生活中的孤单、空虚和对另一半的失望,那么子女的身份将会发生错位。
父母对孩子的生活、情感的尊重及认可,是孩子与父母分开、顺利走向独立的第一步。
只是,很多的分离并不是健康的,顺利的。这大多取决于原生家庭中的母爱。有的妈妈不愿给子女太多压力,一切以不打扰子女生活为原则。
有的妈妈却爱操控子女,时不时地打电话碎碎念,严重的还会对子女的生活横加干涉,让子女不胜其扰,却又偏偏无计可施。
近年来有个特别火的词“扶弟魔”,细细想来,其间有多少女子是出自真心地“奉献”,只不过是在畸变母爱的巨大威压下不得不妥协的无奈之举。
《原生母爱》一书中指出,关于如何实现精神上的独立,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是我接受父母,还是父母接受我?”
“接受”意味着无需理由、全身心地包容。因为是他,所以接受和理解。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只有得到父母无条件地接受与理解,才能逐渐生成独立的思想。
若想内心坦然地顺利与父母分离,则需要首先同父母缔结“可分离,常牵挂”的健康关系。
02公平的爱才是健康的爱
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女性来访者表示自己从小就被父母无视,而姐姐却被父母偏爱。
虽然自己一直小心翼翼,却仍然总被妈妈指责,甚至在小学的毕业典礼上,妈妈当着同学的面直言自己是没出息的,不仅如此,还讲了很多难听的话,让年幼的自己很受打击。
长大成人后,这位来访者和姐姐的处境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与过着不安定生活的姐姐相比,她的生活就很富足悠闲。
于是她的妈妈开始不断向她提出各种无理要求,妈妈的自私让她很愤怒。
从这位来访者的自述中可以看到,她的成长一直在遭受妈妈不公平的爱,这让她很难受也很愤怒。
只是,在她谈及自己的两个儿子时,对他们的描述居然完全不同,“我的大儿子做事讨人喜欢。二儿子行事不端,总是说谎。”
她从不关注孩子撒谎背后的原因,她只是从二儿子身上看到了缺乏自信,不合群的样子,这是她一直想要回避、想要忘记的自己曾经的模样。
在孩子身上发现自己讨厌的模样后,这位来访者便发疯般地讨厌那个孩子。
加之她的妈妈不时提出一些无理要求,她选择将自己所有的情绪都发泄在二儿子身上,希望以此来缓解自己的痛苦。
明明知道被区别对待的痛苦,她却依然将自己妈妈给自己带来的伤害延续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
其实,这位来访者的案例在我们身边也时常遇到,被父母区别对待的孩子也比比皆是。
也因此,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那些被父母偏爱的孩子成年后往往会比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更为不幸。
那些得到了父母极度偏爱的孩子,其实也是被父母选择的家庭牺牲品。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始终被父母推着向前走。
这样的孩子看不到自己的需求,也就无法判断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最终会迷失人生的方向。
因此,得到了父母过度宠爱的孩子和得不到父母关爱的孩子同样是受害者。
也就是说,不公平的爱不是健康的爱,不公平的爱将会伤害所有人。
03倾听自己的内心——
妈妈的情感不是我的情感,父母的痛苦不是我的痛苦
很多在原生家庭受到不公平对待的父母,都会在无意识中将这种伤害延续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就像前文中的那位来访者,因为从小不被父母重视,在小儿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而后将自己所受的伤害加诸于这个孩子身上。
对于这种现象,心理专家提出,面对原生母爱的种种负面情感传递,背负着妈妈沉重的情绪包袱时,首先必须要明白:“妈妈的情感不是我的情感”。
只有明白了“妈妈的情感不是我的情感”,才有可能阻止这场家庭不幸的恶性循环。
然后才能客观看待事实,从而理清妈妈出现负面情感的原因,克服内心的困难,实现自我治愈。
心理学中强调:“维持或是终止一段关系,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权利。”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改变自己人生的坚韧力量。
然而这种坚韧的力量却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儿时父母一点一滴的关爱中逐渐培养而成的。
那些儿时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甚至受到过父母伤害的孩子,则需要竭尽全力地从父母的阴影中走出来,重新积累改变人生的坚韧力量。
重新认识父母。找到父母痛苦的根源,尝试从另一种视角去看待父母的痛苦。
才能逐渐地从父母的痛苦中分离出来,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
心绪如果层层堆积,心门终将缓缓关闭。实现认知和信念的转变才是避免家庭伤害代代延续的方法。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鼓起勇气,重新挖掘内心深藏的苦楚,审视痛苦背后的故事。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坚韧地踏上人生新征程的无穷力量。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儿时曾极力想要拥抱的妈妈重逢,与现在的人生握手言和。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