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时节,潮塘千年古梅迎春绽放。梅县区委二届五次全会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梅县区迈入充满希望与奋进拼搏的2024年。
回眸2023年,梅县区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狠抓实体经济、乡村振兴、绿美生态建设,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竞标争先、赛龙夺锦,“稳”的基础不断夯实。
步入2024年,迎来多重政策叠加重大机遇的梅县区,更加坚定“进”的信心,谋实“进”的动能,定下全年发展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速基本同步。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梅县区将攻坚克难、竞标争先,高质量建好全省‘百千万工程’典型区,奋力开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打造‘叶帅故里·大美梅县’。”会上,梅县区委书记温助民掷地有声,吹响奋进的冲锋号角。
夯实“稳”的基础
预计2023年GDP比增7.2%
2023年是广东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开局之年。这一年,梅县区坚持高位推动,“百千万工程”开局良好。
“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梅县区高规格成立“百千万工程”指挥部,突出精准画像,明确做大县域、做强产业、做特镇村、做美乡村、做活文旅、做优生态、做实作风“七大抓手”,推动资源要素向“百千万工程”集聚。
成效如何?从一系列金灿灿的荣誉中便可窥见一二:梅县区入选全省“百千万工程”典型区,雁洋镇、松口镇及溪联村等7个村入选典型镇村,丙雁乡村振兴示范带入选“广东十大乡村振兴示范带”。
这一年,梅县区坚持破难攻坚,融湾入海取得新突破。
2023年12月26日,荔湾区与梅县区产业共建的2个“反向飞地”基地——荔湾(梅县)1906科技园经贸基地和荔湾(梅县)创金中心科创基地正式挂牌成立。
2天后,梅州国际陆港正式挂牌运营,并同步开通“梅州—盐田”海铁联运班列。这为地处内陆,不靠海、不临空的梅县区,再次打开了一扇连接全国乃至世界的窗口,推动梅县与沿海城市山海联动、加速融湾。
这一年,梅县区坚持制造业当家,实体经济质效齐升。
全年新签项目82个、计划总投资217.92亿元,获评全市招商引资“红旗项目”单位;预计全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比增12.5%、11.1%。
一组组争先进位的数据,见证着梅县区铜箔、装备制造、智能家电“2+1”现代工业集群的加速崛起。值得注意的是,该区还引进了梅州睿储等新型储能项目,推动铜箔产业链条从上游新材料延伸突破至下游新能源应用领域。
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梅县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完成林分优化6.6万亩,梅畲快线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成为省级样板,宪梓公园获评2023年广东省林长绿美园,成功晋级绿美广东竞风华全省十强……这一年,梅县区坚持生态优先,绿美生态建设亮点纷呈。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这一年,梅县区坚持人民至上,民生福祉取得长足进步。十件民生实事顺利推进,粤东医院获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汕梅高速改扩建、东西部快线、畲江大桥等项目扎实推进……一项项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项目在梅县大地落地生根。
回眸2023年,“攻坚克难”“竞标争先”是梅县区的主旋律。数据显示,2023年梅县区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6.7亿元、比增7.2%,增速比年初承诺目标高1.2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25亿元、比增7.7%。
坚定“进”的信心
“天时地利人和”再开新局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梅县区建设省“百千万工程”典型区的攻坚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梅县区迎来了“天时”“地利”兼具的发展黄金期。
“天时”方面,国家支持苏区振兴发展和支持梅州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省委实施“百千万工程”、推进产业有序转移、省直单位纵向帮扶等多重政策叠加。
“地利”方面,梅州综合保税区、梅州国际陆港等对外开放发展新平台优势凸显,梅龙高铁通车在望,即将融入粤港澳大湾区1.5小时生活圈、经济圈。
可以说,今日之梅县,拥有的条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资源要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集中。“天时地利”俱备,破题关键在“人和”。
“码”上读懂 梅县区2024年“施工图”
乘势而上凭风起。唯有团结各方力量、集中各方资源、调动一切因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乘势而上、加快发展。
“我们要增强‘时间不等人、机遇不等人’的紧迫感,在新一轮发展中把握新机遇、用好新政策,想在前、谋在前、干在前,想一件、干一件、成一件,全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奋力开创新发展局面。”温助民在会上如是强调。
既要坚定信心又不能盲目乐观,既要正视困难又不能畏惧艰险。事实上,全区经济总量偏小、尚无百亿产业集群,基础设施不完善、城乡发展不均衡,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发展空间受限等瓶颈问题依然突出,亟待发力破局。
梅县区深知,实施“百千万工程”正是破局之良机,发展之良药。一年之计,早谋快动。梅县区委二届五次全会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24年,梅县区要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全面激发内生动力,突出实体经济、乡村振兴、绿美生态建设,举全区之力高质量建好全省“百千万工程”典型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梅县发展新篇章。
从新年出发,一刻也不能耽搁。
1月4日,17辆集装箱货柜车在经过海关卡口系统自动验核后有序驶入梅州综保区。车上装载的是12台从日本进口的锂电箔一体机,价值2000多万元,将用于梅州历史上单体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嘉元时代年产10万吨高性能电解铜箔项目,进一步加快梅县区打造全国主要铜箔生产基地的步伐。
1月10日,2022年度“广东省十大乡村振兴示范带”名单公布,梅县区“叶帅故里·大美梅县”丙雁乡村振兴示范带榜上有名,为梅州唯一上榜的示范带,获得省奖励资金1亿元。
……
当前,梅县区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姿态,以“人一之、我十之”的精神状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将发展机遇转化为发展胜势。
谋实“进”的动能
“七个新作为”明确发展路径
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后程。
2024年,如何举全区之力高质量建好全省“百千万工程”典型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梅县发展新篇章?
全会举旗定向,以“七个新作为”明确发展路径。即在融湾先行区建设、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绿美梅县生态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打造文旅名城、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上展现新作为。
摆在首位的,是“在融湾先行区建设上展现新作为”。未来,梅县区将对标落实省《若干措施》、市《实施方案》,谋划实施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产业、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充分释放“苏区+湾区”政策叠加红利。
近年来,梅县区始终把发展实体经济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在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上展现新作为,梅县区将创新落实“五大提升行动”,加快产业项目建设、全力强链补链延链、大力建好产业平台,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坚定不移打造具有创新力、品牌力、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1.2万余字的全会报告中,“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上展现新作为”方面的部署笔墨最为浓重,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坚持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强区促镇带村,今年,梅县区将全力建设强富绿美新县域、美丽兴旺新城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努力将短板变为潜力板。
绿色,始终是梅县区的最美底色。奋进新征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仍是梅县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所在。具体而言,该区将按照“一河一路一树一花一景一廊道”理念,加快建设“三江四线”生态景观廊道,持续扩大绿量、提升绿质、增强绿效、改善生态,打造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梅县样板。
改革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谋改革创新就是谋未来。如何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梅县区将把着力点放在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重大突破性抓手、重点改革、典型培育工作上,争取更多改革试点落地梅县,创造更多“梅县经验”“梅县品牌”。
山水灵秀、生态宜居、人文厚重的梅县区,2024年还将在打造文旅名城上展现新作为,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让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文化融入生活日常。值得注意的是,该区将加大“引客入梅”力度,全面启动运营丙雁乡村振兴示范带精品游线,并串联松口打造丙雁松文旅集聚区。
建设“教育强区”“健康梅县”、兜牢民生底线、统筹发展和安全,梅县区把“在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上展现新作为”摆在压轴位置,新的一年将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滚动实施一批民生项目,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来源 南方日报、南方+
记者 黄韬炜
通讯员 冯森达 王雅 傅思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