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收时分,金黄色的稻浪翻涌出层层稻香,白鹭翩跹在蹈海中起跃滑翔。王世超径直走向田野深处,俯身掂起沉甸甸的稻穗,用拇指食指捻出一粒红米,饱满的米粒预示着又是一个丰收年。阳光洒向旷野,也洒在王世超满是笑容的脸上。
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湛江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现代农业不断发展,农村涌现出了越来越多区别于传统农民的“新农人”,他们将互联网等新科技注入沃野,以己所长投身乡村建设,带动父老乡亲一同增收致富。王世超就是其中一位。在他的带动下,一片片撂荒盐碱地种上了高质高产的海水稻,农民带着新技术、新理念迈向新生活,一个个沿海乡村焕发出新活力、新希望,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正逐渐发生变化……
结缘:母校抛出“绣球”
在湛江市遂溪县建新镇,1200多亩的水稻开始孕穗,短短几年时间,斑驳的盐碱地变成良田沃野。曾经的“农业小白”王世超,如今已变成海水稻“传播大使”,先后在湛江、海南三亚、江门新会和广西防城港等地建立海水稻种植基地,为多个沿海乡村送去稻香。
王世超与海水稻的缘分,还要从2017年说起。“广东海洋大学的老师找到我,告诉我他们正在研发可以在盐碱地种植的水稻,希望我利用电商帮他们销售产品。”王世超回忆道。彼时的王世超正在创业农产品电商,当了解到海水稻的研发情况后,他深知,这就是他一直在寻找的“有技术、有门槛的”创业项目。
自此,王世超一头扎进土地。2018年,他创立了湛江海稻红公司,运用已有的30多年的研究和产业推广基础,在全国16个省份推广种植海水稻,建立“海红香稻”科技示范基地5000多亩,技术辐射面达20万亩以上……
“对于我这个从河南省太康县一个小乡村走出来的‘90后’青年,创业并不是一件易事。”王世超坦言,正是他不断地从失败经历中积累经验,秉持着“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处事态度,才得以让他走上这条正确的创业道路。
如今,湛江海稻红公司已成为广东省最大的海水稻产业化企业,也是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的核心成员企业。海水稻项目获得了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海南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荣誉,王世超本人也获得了广东省向上向善好青年、广东乡土专家、广东创业导师、海南创新创业导师、广东青联委员、湛江优秀创客等荣誉。
立志:以“兴农”为己任
走进海红大健康展厅,由海水稻米为原料制作的米酒、米粉、饼干等产品有序摆放,王世超拿起货架上一款新上市的酒酿,娴熟地与工作人员沟通了解销售情况。
“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能不能产业化。科研成果、发明专利只有转换成产品应用到市场上,才能实现它的最大价值。”王世超指向货架上的一款海水稻酱香型白酒说道,“一斤水稻只能卖几块钱,但是一斤白酒能卖几百块,开拓更高附加值的海水稻深加工产品,才能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和企业增收致富。”
王世超认为,现代农业的核心就是技术农业,只有科技才能改变农业现状。2019年,湛江海稻红公司成功聘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作为海水稻团队的首席专家,同时和国家杂交水稻中心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科研力量加码为种子研发赋能,一批批耐盐碱度更高、产量更高的优质海水稻新品种应时而生,海水稻亩产从200多斤提升至900多斤,农民亩均增收1500元到2000元。
除此之外,王世超团队还成功构建了“高校+公司+农户+订单农业+大学生‘双创’(创新创业)+互联网”的生态高值产业模式,免费为农民提供种植海水稻所需的种子、肥料和技术等,以聘用农民或与合作社联合的形式,通过技术指导来帮助农民学习更多的水稻种植技术,带动沿海地区农民脱贫致富,推动水稻产业转型升级。
“新农”沃土结出“兴农”硕果。在王世超团队的推广下,1000多户农民开始种植海水稻,间接带动产业链上3000多人创业就业,公司年产值超亿元。
“我想创立一个年轻一代的企业标杆,带动更多优秀年轻人、返乡大学生、创业青年投身到新农业、乡村振兴领域。”王世超的眼睛清澈透亮,“研究生毕业后,我会继续深耕农业学科,坚定不移地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撰文】胡梦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