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特产三宝之一的白沙油鸭,又称腊鸭,以虎门白沙为最,中国北方称之为“板鸭”。
为了更生动地向年轻人展示白沙油鸭制作技艺项目的制作流程,不再拘泥于季节性展示,让大家知晓方咸仔以及其亲传弟子方建和在传承发扬白沙油鸭制作技艺所作的努力,近期,一部关于虎门白沙油鸭制作技艺的沙画横空出世。
以沙画的艺术形式向观众呈现白沙油鸭制作技艺的非凡魅力,白沙油鸭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方咸仔、方建和这样的非遗手艺人对于传统技艺一生执着的追求。
白沙油鸭在晚清时期已出口香港,远销香港、东南亚等地。深受省港澳同胞喜爱,誉满海内外。
据说,白沙油鸭是由南安板鸭演变出来的,白沙油鸭保留着南安板鸭的制作技巧,改变了南安板鸭原有的选材标准和工艺流程,创造出独特的岭南地方风味的白沙油鸭。
据民国十年(1921年)的《东莞县志》记载:腊鸭以白沙乡为最,风味不减南安……
白沙油鸭肥白肉厚,甘饴香醇,肥而不腻,香而不俗,既有北方板鸭的制作技巧,又揉入当地工艺特色,创造出独特的岭南地方风味。白沙油鸭制作技艺于2012年被认定为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方咸仔(1947-2023),是虎门白沙油鸭制作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曾任虎门镇白沙仔基腊味厂厂长,自高中毕业后开始投身制作油鸭行业,从事油鸭制作超过40年,师承郑绍球,熟练掌握制作技艺过程,其制作技艺特征主要是擅长油鸭的定型和露晒技术。他在有生之年,也将毕生技艺传授给儿子方建和。
方建和,虎门白沙油鸭制作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方咸仔亲传弟子。14岁开始跟方咸仔学做白沙油鸭,至今从事油鸭制作超过40年,深得方咸仔真传,已熟练掌握制作技艺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改良了鸭子塑形技术,在定型时增加了腿部圆捏步骤,同时调整腌制时间、优化漂水流程,使成品鸭子有“鹅蛋腿”之形状,口味咸淡适中,肉质更为韧实。白沙油鸭于每年农历八月初一开始制作,到农历十一月、十二月时为最大规模生产时期,其制作注重选材,经过育肥、宰杀、开腔、腌制、定型、生晒、包装等过程,整个工艺要求严谨。
白沙油鸭的鸭体扁平,外形桃圆,肋骨“八”字形,尾部半圆形,肥瘦分明,有狮子口、双龙珠、双挂钩、关刀形等形状,白边一指宽,皮色奶白,瘦肉酱色,咸淡适中,肥而不腻。
随着白沙油鸭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白沙油鸭从最单一的油鸭品种发展成为有油鸭喉、油鸭肫、油鸭肝等多种上等腊味新产品,成为当地群众最喜欢的品牌之一。
白沙腊鸭不仅是家庭秋冬美食,还走上宴席,佐以芋头、菜疏,制作出香芋油鸭煲、鸭腿糯米饭、鸭颈芥菜汤、鸭肾炖西洋菜等,各有风味。
Tips
东莞市盛丰腊味厂即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沙油鸭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寻味不迷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