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私奉献藏功名——探访汕尾红海湾黄旭华旧居

南方+ 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廉洁文化元素。我们开设“探访南粤史迹 传承廉洁文化”专栏,旨在解读广东廉洁文化的深厚底蕴,让博物馆里的文物、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系列报道将走遍广东,为您展开一幅南粤廉洁文化史迹画卷。

01:05

(探访汕尾红海湾黄旭华旧居)

他是中国核潜艇之父,隐姓埋名30载,在“一穷二白”条件下攻坚克难,研制出了中国首艘核动力攻击潜艇“长征一号”。

他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为国尽忠甘舍亲情,为千家平安舍小家安乐,他将深海潜藏的力量,化为爱国的赤胆忠肝。

他两袖清风,即使身居高位依旧节俭朴素,他淡泊廉洁,纵使殊荣加身依旧蔼和,将“行高者,名自高”镌成后辈垂慕的典范。

他叫黄旭华,1926年3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红海湾经济开发区田墘街道,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我国自行研制核潜艇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2019年9月,获得“共和国勋章”。2020年1月,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如今,走进广东省汕尾市城区凤山街道凤翔社区庵堂前巷8号,黄旭华的模范事迹正如旧居里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一样,虽久历岁月,但精神弥新。这位为共和国深蓝事业孜孜奋斗的第一代“领航者”,其惟志惟行、克己奉公的精神也不断烛照着汕尾大地上踽踽前行的人们。

为国家隐姓埋名30载

红海湾田墘红楼,前称“白沙学堂”—— 一座引人注目的中西合璧的二层楼房建筑,楼体墙壁都刷成了红色,故称“红楼”。

红海湾田墘红楼。

学堂的发起人是同盟会成员游克桢,他在任永安县(现河源市紫金县)县长时,就十分重视教育,回到家乡海丰后,发现这里只有分散的私塾教育,不利于培育新式人才。于是,他向海丰县知事提议建新式学校,并发动各界人士捐款。后来,白沙学堂建成。

红楼内二楼展示着黄旭华院士人生经历。

他们传播革命思想,培养出了一大批进步学生。从这座红楼里走出了有着“核潜艇之父”美誉的黄旭华院士。他的旧居与红楼仅有着几百步之遥。

红楼门前摆着黄旭华院士题字“英烈精神永存”碑文。

傍海而生的黄旭华幼时聪慧果敢,曾立志要效仿父母,治病救人。“七七事变”时尚在念小学的他,看到满目疮痍的祖国,又感叹于外国的船坚炮利,就立志要“师夷长技以制夷”。于是,毅然考入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造船系学习。

黄旭华院士出生地。

1958年,迫于西方列强的封锁威慑,上马核潜艇项目对于彼时的新中国国防安全迫在眉睫。黄旭华作为当时顶尖学府的高材生,成为第一批核潜艇人。作为绝密项目,自此黄旭华开始了隐姓埋名的三十年。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驻扎进试验基地,基地在一个小岛上。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没有亲人可以倾诉和分享,只有日复一日的重复试验。

1970年,中国首艘核动力攻击潜艇“长征一号”下水,震惊世界,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然而,这并不是终点,1988年初,我国完全自主研发的核潜艇迎来了“大考”——在南海进行极限深潜试验。为了给参试人员鼓劲,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当场宣布将上艇与大家一起下潜。极限深潜试验最终获得了成功,时年64岁的黄旭华,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参与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也为羽翼渐丰、展翅高翔的国家添了一件“大国重器”。

从1958年到1988年,为了保守国家最高机密,整整30载黄旭华淡化了与亲朋好友的联系。父母多次写信询问都避而不答,父亲病重直至病逝,他也没能奔丧,这位老人至死都不知道儿子在干什么,30年来家人屡有埋怨、不理解。

直至1988年,两鬓斑白的黄旭华回到广东老家,见到了95岁的母亲,全盘托出这些年的境遇,才摘了“不孝儿”的帽子,他说,对祖国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耄耋之年的老母亲抱着古稀之年的黄旭华痛哭流涕。

吃穿用度从不讲究排场

黄旭华院士凤山旧居位于汕尾市城区凤山街道凤翔社区庵堂前巷8号(凤山祖庙理事会对面),是一栋占地80多平方米的3层小楼,建筑面积260平方米。1979年,黄旭华侄子黄德举购买此处房产(购房资金多为黄旭华和夫人李世英的工资收入,通过辗转交付),黄旭华母亲曾慎其携家人到此居住,直到1995年黄母终老。

黄旭华院士凤山旧居。

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十大海洋人物”“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及“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翻开黄旭华的履历表,纷至沓来的头衔和荣誉如山高。

红海湾经济开发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一楼大厅集中展示黄旭华院士的人生历程。

然而,在荣誉面前,黄旭华低调而坦然。对于成绩,他总是归于国家和集体。对于荣誉,他却说“是你们把荣誉挂在我头上,我只是大家的代表。黄旭华的淡泊名利并非无源之水,而是深受其父母的影响。

黄旭华的父母都是医生,他们学成之后离开祖籍地广东揭阳,来到了相对贫瘠的海丰县田墘镇(现红海湾经济开发区田墘街道)定居。其父母认为那里地方病很多,需要医生,做医生不是要去最好的地方,而是去最需要的地方。正是父母这种不图名利、无私奉献的品质在黄旭华心中深深埋下了种子,点燃了他后来深藏功与名的“无名英雄”之火。

小岛上生活环境相对艰苦,但是黄旭华不讲究吃不讲究穿,经常是一件衣服反复打补丁,直到最后实在没处补了才淘汰了,纵使后来荣誉加身,他在生活和工作中仍严格要求自己,吃穿用度从来不讲究排场。

赤诚清廉鼓舞后人

后来回归家庭后,他经常给孩子们讲,一个人不仅要学知识、学本领,更要做一个有人格、有尊严的人。而这也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他一辈子干什么都先想到国家,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绝不做损人利己的事。

在黄旭华的影响下,两个女儿深受鼓舞。“我们可能做不了父亲那样大的贡献,但他忠于国家、热爱事业的信念,我们会一直传承下去。”黄旭华的女儿们说。

2022年1月,黄旭华回到汕尾,在凤山街道中心幼儿园,他说,看到母校现在发展得这么好,心里特别高兴。幼儿园的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得不错,没想到园内还有核潜艇小展览,这很有意义。

沿着凤翔社区的小巷子一直走,黄旭华说,以前的路没这么好走,如今记忆中的小巷子变“窄”了,干净了,“大”井也变“小”井了。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这是2013年黄旭华获得“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时的颁奖词,亦是他一生勤勉清廉、为祖国的深蓝事业赤诚奋战的最真实写照。

【出品】省纪委监委驻省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

【监制】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纪委

【统筹】黄学佳 殷剑锋 汤凯锋 胡良光

【文/图】南方+记者 彭骏

【视频】李冠宇

编辑 李恺莉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