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守护的一年、是突破的一年、更是找寻新方向的一年。这一年呼吸学科经历了新冠防控政策改变后“全院都是呼吸科”的挑战,见证了肺栓塞、烟草病学、哮喘等领域临床与科研的发展;年末,呼吸慢病进入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标志着国家对呼吸疾病与呼吸健康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学科正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提升呼吸学科内科危重症照护能力
“三年新冠疫情,反映出呼吸学科现阶段最突出的短板就是危重症照护能力的不足。”在2023呼吸学科发展大会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指出,2023年呼吸学科发展工作重点为整体加强PCCM专科危重症照护能力。
在王辰院士的指导下,呼吸学科围绕加强内科危重症能力建设开展大量工作。2023年PCCM专科结业考核加大了内科危重症部分的比重,并以“内科危重症”培训能力与质量作为重点对专培基地进行评估复核,PCCM科规建项目将对建设及评定标准进行修订,增加“危重症”相关内容及权重,并在初评、复评中严格审查规建单位危重症照护能力。
此外,第八届全国呼吸危重症学术会议、中国医师协会2023呼吸医师年会、第二十届中青年呼吸学者论坛、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会议、202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等均围绕“提升呼吸学科内科危重症照护能力”为主题展开讨论。
在王辰院士、瞿介明主委的带领下,呼吸学科统一思想、扎实行动,各亚专业全面加强对本领域中危重症的规范化处理与救治能力建设,切实提升呼吸学科危重症照护能力。
中日友好医院曹彬教授指出,PCCM专科医师已成为内科危重症救治的主流力量,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以及危重症患者提供核心医疗照护。
呼吸学科应切实提升呼吸学科危重症照护能力,培养足以承担危重症照护任务的PCCM专科医师,在呼吸危重症救治方面发挥领导作用。
远离烟草,拥抱健康
烟草烟雾中含有数百种有害物质,几乎对人体的各个脏器都会造成损害。全世界前8位死因中,有6种与吸烟有关。我国每年有100多万人死于吸烟和二手烟暴露导致的相关疾病。在2023年,有多篇研究证实,吸烟会对大脑甚至对视力产生一定影响。JAMA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吸烟者的心血管死亡、癌症死亡、慢阻肺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明显比不吸烟者更常见。戒烟者的死亡率需要30年才能与从不吸烟的人相当。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王辰院士、肖丹教授团队在柳叶刀子刊发表的研究显示,在有戒烟意愿的吸烟者中,经3个月的治疗与3个月随访后,24周时仅22%的人成功戒烟。如何帮助吸烟者戒烟,帮助吸烟者回归健康生活,这也成为了临床医生应为之努力的课题。健康自助小屋、戒烟药物的相关研究,让戒烟变得更轻松。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陈良安教授指出,吸烟危害人体健康已是不争的医学结论,烟草烟雾中所含有的数百种有害物质有些是以其原型损害人体,有些则是在体内外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行化出新的有害物质后损伤人体。并目,吸烟可导致多部位恶性肿瘤、其他慢性疾病、生殖与发育异常。我们国家烟民人数居世界首位,但是有戒烟意愿的比例较低,戒烟成功率也较低,如何提升吸烟者的戒烟意愿,提升有戒烟意愿人群的戒烟成功率,是众多呼吸学科医生努力的方向之一。
“战疫”进入新阶段
2020年,九省通衢的武汉因为新冠毅然摁下“暂停键”。2023年“二十条”和“新十条”后,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再到由“乙类甲管”正式调整为“乙类乙管”……我国新冠疫情防控主动作出一系列重大调整。同年5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新冠疫情暂时画上了“句号”。
但新冠并未远去,新冠相关的研究仍在继续,中日友好医院曹彬教授团队多篇关于新冠后遗症的研究登上柳叶刀子刊,研究结果显示,新冠出院患者在感染后3年时,长新冠症状以轻中度为主,胸部影像和肺功能恢复良好。《自然》杂志也刊载了长新冠相关的研究,瑞典研究人员用来自16个国家的6450名长新冠患者的数据,找到了与长新冠相关的FOXP4基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瞿介明教授、陈赛娟院士,首次系统性地描述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接种对奥密克戎感染者免疫反应的影响,该论文登上《细胞》杂志。
王辰院士指出,2023年初,随着疫情防控转段,新冠患者蜂拥而至,“全院都是呼吸科”。新冠后,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呼吸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呼吸罕见病规范化诊疗提上日程
2023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首次设置“呼吸遗传及罕见病”专场,专场学术交流结束后,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遗传及罕见病筹备学组于晚间召开了工作启动会,该学组将进一步助力我国呼吸罕见病事业提升,推动了我国呼吸遗传及罕见病高质量发展。
9月18日,国家卫健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第二批罕见病目录》,共纳入86种罕见病。第二批罕见病目录涵盖的呼吸系统相关疾病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重要拓展。尤其在遗传性疾病、肿瘤性疾病、纤维化性肺疾病、肺血管病、睡眠疾病和先天免疫缺陷疾病等领域,对学科的发展将会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2023年9月刊的《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发表由中国科大附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胡晓文牵头、担任编写组组长并执笔的《伯特-霍格-杜布综合征(BHD)诊治和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该共识的发布,填补了罕见病BHD国内诊治领域的规范“空白”,也是该领域一项重要临床研究成果,旨在推动BHD综合征在我国的规范诊疗和科学研究,改善患者预后。
北京协和医院徐凯峰教授指出,呼吸遗传及罕见病筹备学组的设立,是我国呼吸遗传与罕见病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对进一步提高罕见病的认知、攻克罕见病的诊疗难题具有重要意义。罕见病顾名思义是发病率低的一组疾病,但却是临床诊疗过程中经常需要保持警觉性的疾病,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必须重视罕见病的诊治,提高罕见病的规范化诊疗能力。罕见病的临床和研究因而成为学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新筹备学组将团结多方力量,共同推进呼吸遗传及罕见病工作的发展,推进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人工智能引领呼吸诊疗变革
2023年,人工智能风起云涌,几乎人人都在谈论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光”正在照亮医学界。在呼吸病学领域,人工智能也取得了诸多进展,正在引领着呼吸医学领域的变革。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中心郑劲平教授联合企业共同开发肺功能大数据和AI辅助系统,助细化了72项肺功能检测指标,根据大规模测试结果所示,该AI辅助系统助力呼吸慢病检测的质控精度和判别精度稳步提升,最高由50%提升至90%,高于90家医院被调研医生的平均水平,诊疗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此外,钟南山院士团队发布了肺结节人工智能诊断系统此次发布的肺结节人工智能诊断系统,具有病灶智能识别、病灶良恶性判断、基因突变预测、自动报告等功能,助力肺结节和肺部肿瘤的精准诊疗,降低误诊、漏诊的概率。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为民教授指出,呼吸与危重症学科领域应用人工智能主要集中在疾病早期诊断和辅助决策,全程管理方面。基于胸部CT影像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应用,为疑难呼吸疾病的精准诊疗开创了新的篇章,智能化肺部病变影像特征精准识别,多模态智能甄别肺癌,肺炎,肺结核等重大呼吸疾病。肺部疾病病理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智慧全程管理平台,既能提高高级专科医师工作效率,又能助力年轻医师、基层医师提升诊疗能力,更为呼吸疾病诊治规范化,全程化发挥重要作用。
人工智能系统作为临床医生的一个好帮手,越来越多被植入到医师工作系统中,最突出的表现是提升了对大数据的处理能力。人工智能的出现以及应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临床的难题,人工智能的研发离不开临床专家,需要建立医工结合开发机制,建立基于呼吸与危重症学临床需求驱动的、医工结合的人工智能研发和转化应用体系。
推动哮喘事业迈向新高度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在2023CTS期间发布4项呼吸领域指南共识,《轻度支气管哮喘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胸闷变异性哮喘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儿童胸闷变异性哮喘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以及《全球哮喘管理和预防策略(2023年更新)- 中文版》,哮喘学组组长、浙大二院沈华浩教授指出,此次哮喘学组发布的领域四大指南共识,既填补了我国相关疾病诊疗方案的空白,也使哮喘学科建设获得极大助力,同时为呼吸学科的前进注入持久的动力,持续推动我国哮喘事业迈向新高度,向世界发出更多中国声音,共同开创哮喘防治事业美好明天翻开新的篇章。
上海市一院张旻教授指出,轻度哮喘虽然症状较轻,容易被医生和患者所忽视,但同样存在急性发作甚至死亡的风险,轻度哮喘诊治专家共识的制定旨在加强临床医生对轻度哮喘的重视,进一步加强哮喘的规范化治疗。胸闷变异性哮喘是国内首先报道的一种不典型哮喘,临床容易误诊误治,专家共识的颁布,将使此类患者更多地得到及时的诊治,推动这方面的临床研究。
二十年,肺栓塞研究进入新阶段
在2023年,肺栓塞相关研究接连取得进展并且登上国际舞台,由国家呼吸医学中心所引领的由100多家医院组成的全国肺栓塞注册登记和患者管理研究团队,在肺栓塞基因组学和右心功能领域取得系列成果。4月,团队在《BMC Medicine》 发表论文,确定了中国汉族人群肺栓塞的新易感位点,其中FABP2首次报道与肺栓塞发病有关,同时也确立了首个多基因风险评估模型,为肺栓塞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同年7月,该团队在《柳叶刀-区域健康》发表论文,通过孟德尔随机分析发现尿酸水平升高会增加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病和复发风险,为代谢异常参与VTE发病,再添新证据。8月,在柳叶刀子刊《eClinical Medicine》全面描述了急性肺栓塞1年内的右心功能、生活状态转归情况,提出应对右心功能不全给予更多的关注。
中日友好医院翟振国教授指出,在八十年代前后,肺栓塞的发病率仅次于心肌梗死和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但在当时肺栓塞普遍被认为是临床少见疾病,通过一代一代专家的共同努力,我国肺栓塞防诊治水平及全流程管理的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易感基因研究大都是在欧美人群进行,一直缺乏东亚人群尤其是中国人群肺栓塞遗传易感机制的系统研究。2016年开始,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肺栓塞精准医学课题,通过CURES研究来源的样本数据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探究了中国人群有特征性的易感基因,发现了国人特点的易感基因谱,为未来病因探寻及机制研究开拓道路。
以上系列成果深化了对肺栓塞发病机制和右心功能的认识,标志我国肺栓塞领域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英文)》杂志创刊
2023年10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英文)》(PCCM)正式创刊,总编辑由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担任。PCCM的创办旨在汇聚前沿学术成果,凝聚顶尖科学力量,打造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领域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期刊。王辰院士在创刊词中指出,在发达国家,已经有了一些关于PCCM的知名期刊,例如美国的《美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杂志》。在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需要一个自己的平台来传播与PCCM相关的研究成果,讨论与PCCM相关的卫生保健问题。PCCM创刊展现了我们致力于加强PCCM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决心。王辰院士希望PCCM能为呼吸医学及相关领域的学者创造一个建设性的学术交流平台,最终为提高医疗水平做出贡献。
中华医学杂志社社长魏均民指出,传染性疾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增多给患者家庭和整个卫生系统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为了应对全球呼吸衰竭和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的高发病率,以及与人口老龄化相关的重症监护需求的增加,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作为一个专科出现。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英文)》主要发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各个领域的高质量临床和基础研究论著、综述和评论等类型的文章。该期刊的创刊为全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相关领域的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国际交流的平台,展示前沿的原创研究、深刻的科学观点和先进的学术评论,并促进、分享和讨论这些领域的新进展。
慢性咳嗽研究登上国际舞台
咳嗽是哮喘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甚至是唯一的症状,目前咳嗽在哮喘评估与治疗中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我国慢性咳嗽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但成果喜人,在病因、发病机制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流行病学研究也在顺利进行之中。咳嗽领域的专家共识、指南先后问世,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咳嗽诊疗的规范化发展。
2023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赖克方教授联合国际哮喘咳嗽领域专家,共同撰写题为《咳嗽和咳嗽超敏反应是哮喘的可治疗特征》的综述,并在《柳叶刀.呼吸病学》发表,同年5月,赖克方教授发表于《过敏与临床免疫学杂志》杂志的文章获主编推荐,在“美国过敏、哮喘和免疫学学会官网”的“最新研究栏目”重点介绍。此外,第四届国际咳嗽论坛、第十六届中国咳嗽论坛邀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共话慢性咳嗽最新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黄克武教授指出,咳嗽虽然是呼吸门诊常见的主诉,但既往国内学界对其关注不足。近10年来,在赖克方教授等带领下,我国在咳嗽的规范化诊治管理、临床与基础研究、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学者在国际咳嗽领域的参与度与影响力越来越强。此外,随着咳嗽指南在国内各级医疗机构的推广普及、学术交流平台的搭建,也吸引、培养了一批致力于咳嗽临床与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这些都为未来我国咳嗽学科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咳嗽学科的发展未来可期!
呼吸慢病进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12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科技创新2030-“癌症、心脑血管、呼吸和代谢性疾病防治研究”重大项目2023年度公开项目申报指南。根据重大项目实施方案的部署,2023年启动呼吸领域9个项目,包括重症肺炎、慢性气道疾病、烟草依赖、肺血栓栓塞症、肺移植、呼吸共病等呼吸领域主要疾病及关键技术研究。
王辰院士指出,世界卫生组织将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列为四大慢病,我国对呼吸慢病的重视长期不足,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呼吸病情况更加严峻,是我国慢病管理体系中的短板。将呼吸慢病纳入国家重大项目,有助于补齐呼吸病防治短板,对于延长人口平均寿命,建设国民健康体系至关重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