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的电视剧《繁花》刷屏了,虽然前两天已经迎来大结局,但围绕这部剧的讨论依然火热。
实力派+老戏骨,这样的阵容不仅上演了一场场商战好戏,还留下了很多人生智慧和箴言,更展现出方言与地域文化的魅力。
近几日的汕头,也“繁花”盛开:潮汕菜、潮汕话、侨批、华侨文化接连出圈。到处花团锦簇的印象,让我们从中找到电视剧《繁花》的汕头共情之处:汕头“繁花”,不凡!
潮汕菜,不凡
“你以为吃的是龙虾,
实际上吃的是机会,一只龙虾就是一个机会。”
——《繁花》
汕头,海滨邹鲁、美食之乡。1月12日至14日,2024世界潮汕菜大会在我市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专家学者、名厨名师以及众多餐饮企业、行业协会齐聚盛会,领略“美食孤岛”独特魅力。
这是汕头首次举办世界级潮汕菜展会,既是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发展思路,以贸促工、以工兴贸、工商并举,全力推动汕头潮汕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次生动实践,也是展示潮汕菜深厚文化底蕴,进一步提升汕头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一次重要契机,集聚产业资源,共建共促共享,推动潮汕菜文化的全球传播。
来自国家级、全国重点省市、东南亚、港澳地区行业协会会长;龙头餐饮企业集团、连锁品牌、上市公司董事长;黑珍珠理事会成员,“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著名美食文化评论家等约230人莅临汕头,实地感受汕头的美景美食、领会“美食孤岛”的真正含义。
首日的大会现场,还邀请来自汕头、潮州、揭阳、汕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河南省、马来西亚各地共10位潮汕菜烹饪大师现场演示独特的烹饪工艺,交流、切磋潮汕菜烹饪技能,以一场世界潮汕菜大师表演赛,展现惊艳视觉与味觉的潮汕菜风味菜品。
不难看出,潮汕菜有“国际范”。不只全国,在海外也一路盛行,这与潮汕的侨乡文化密不可分。遍布世界各地的侨民让潮汕美味漂洋过海,形成独属于潮汕人的“舌尖上的乡愁”。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曾说,潮汕美食就像一个贴满了标签的行李箱,这些标签是每个潮汕人不停行走的脚步,行李箱本身恰恰是潮汕人对故土的深深认同。
思念家乡,是因为思念“家香”。“很多外出的潮汕华侨能回来,就是家乡有味道在吸引他们。”汕头市市级非遗项目汕头潮菜烹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钟成泉深情说道。
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潮汕菜。世世代代的潮汕人,在餐桌上记住了自己的来处和去处。伴随着走红全球的潮汕美食,潮汕餐饮行业正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以汕头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汕头现有各类餐饮企业4万多家,其中国家级、省级餐饮名店有近50家,餐饮从业人员超过50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近10%,涉及餐饮烹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72人。
潮汕话,不凡
只有看到未来,才会有未来。
——《繁花》
2024年,唱潮语歌的歌手里,多了一个龚琳娜。
2010年,一首《忐忑》让龚琳娜红遍大江南北。14年后,《回》的录音室里,没有炫技,没有猎奇,龚琳娜团队中一位不会讲潮语的助理听湿了眼眶。
1月12日零时,潮语歌曲《回》正式上线。歌曲由知名歌唱家龚琳娜演唱,前环球音乐(中国)国际市场副总裁沈丹扬作词,玩具船长乐队主唱李奕瀚作曲,马来西亚潮籍音乐制作人陈军伍制作。
“秋风吹落花,花漫天飞,吹落囥在心头句话。举杯邀月,今夜满月。”开篇短短27字,沈丹扬就为听者勾勒出身在异乡的潮汕人的思乡愁绪。
沈丹扬是土生土长的汕头人。他所写的歌词口语化地表达娓娓道来潮籍华侨“囥在心头”的思乡情绪(注:“囥”在潮语中意为“藏”),“方言歌以老百姓口语的表达方式来唱,足够‘土’才对味。”
歌曲《回》录制人声现场
歌曲发行第三天,《回》以龚琳娜真挚深情的演绎,连同走心的歌词,成功带给不少听众耳目一新的感觉,也牵出在外潮人心中久藏的乡愁。
歌名“回”取自“三江出海一纸回”,指的是一封封侨批家书,是游子对家人的思念牵挂,是华侨对故乡家园的反哺,更是游子盼归团圆的内心渴望和心系家国的情怀。
“《回》非常非常美,在新年到来之际演唱,让人思乡,更想念亲人。我愿意学习用不同方言演绎当地的歌曲,把方言的美唱出来。”龚琳娜说。
潮汕话难学,龚琳娜靠的不全是她的语言天赋,密密麻麻注着音的词谱上写满了她的用心和努力。像这样的稿纸她有很多份。龚琳娜说:“方言一旦消失,其所承载的文化也会消亡。要尊重每个地方的方言以及语言的美,保护好那个地方音乐的特性、个性和那种独特的韵味。”
龚琳娜在词谱上密密麻麻注满了音,像这样的稿纸她还有很多。
事实上,当代潮语歌曲正在摆脱本土化“自足”的状态,逐渐形成一种充满文化自信,且受年轻人关注、地方政府支持、传播媒体追捧的强劲发展势头。
2021年,汕头籍学者、歌手易白用潮汕方言为家乡创作歌曲《潮汕》,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粤港澳大湾区之声《天下潮人》节目、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等各大主流媒体面向全国播出后,一炮打响。同年,一首以潮汕著名同名童谣改编而成的潮语歌曲《天顶一粒星》意外在朋友圈走红。2022年,在大型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汕头小伙子王以诺用方言潮汕话演绎原创作品《红头船》,潮语歌曲再次进入全国观众的视野;“五条人”、“玩具船长”等当代潮语创作和演唱乐队近年来也在各类媒体不断爆红……
“毋庸置疑,龚琳娜老师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她唱潮语歌,势必会让这种方言引起关注,”沈丹扬说,“希望未来能涌现越来越多回归乡音的‘龚琳娜’,共同推动母语创作的复兴,以音乐为先锋,带动方言创作的电影、戏剧、相声、脱口秀,甚至是文学作品的出现。”
侨文化,不凡
目标从来就不遥远,
一步步,一天天。只管全力以赴,剩下的交给时间。
——《繁花》
昨天晚上,潮汕侨批亮相央视大型国际文化交流节目《美美与共》,汕头市侨批文物馆顾问张美生与泰籍华人周昭耿一同登上舞台,向全国、全世界观众生动展现侨批文化的魅力,引发热烈反响。
狗尾巴挂铜锣,是什么意思呢?当晚节目中,张美生带着一封来自潮汕和泰国的与众不同的侨批,通过生动有趣又令人动容的讲述,展现侨批背后的独特记忆。原来,狗尾巴挂着铜锣的画作,巧妙传达了“九月尾有喜事发生”的信息,不识字的妻子用拼贴的形式,完成了一封给丈夫的信。一封封侨批与回批正是这样,传递着海外华人的思乡情谊和家眷的浓浓想念,更写就了一曲诚实守信、心系家乡的精神赞歌。
全神贯注地观看节目,沉浸在感人至深的侨批故事之中,泰国侨胞、旅泰澄海夏塘同乡会副理事长陈梓彬不觉间眼眶已湿润。从父辈到他,家族前后捐出400多封侨批,经过汕头大学图书馆整理、扫描,存入侨批数据库,永世流传。继承了祖辈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陈梓彬经常往返中泰两地,也希望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让年轻一代通过学习侨批,懂得老一辈的艰辛,了解先辈在异国他乡打拼的过程。
“借助央视这样国家级平台,向全国、全世界传播潮汕侨批,让更多人认识、了解侨批文化,我非常自豪。”昨晚,身为澄海区文明播种人的张美生,也来到实践站里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他说,很多年轻人不知道侨批,作为长期从事征集、研究侨批的学者,特别希望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告诉他们,吸引更多人了解、学习。
据悉,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推出大型国际文化交流节目《美美与共》。节目以“文化丝路”为内核,以文化交流为主旨,用艺术光影搭建动情、通心的文化桥梁,获得受众好评。
“侨文化”繁花不止于此。今晚,由中共汕头市委宣传部、中共汕头市潮阳区委员会举办的“粤舞侨韵”广州歌舞剧院舞蹈专场演出将走进潮阳。而在前不久的第八届岭南舞蹈大赛中荣获多项金奖的小舞剧《英歌》也将在这次专场中演出。
“繁花”之下,是扎实的奋斗。“戏要一幕一幕唱,饭要一口一口吃”“人生不能重新开始,但可以从每一个选择点重新出发”。汕头,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频频出圈,充满了希望与生机。
来源:汕头发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