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好多桥!

中山发布
+订阅

深中通道通车在即

中山迈入“大桥时代”

水乡中山

依江而建,因桥而兴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中山桥梁大大小小的桥

估计有超500座

这座城市本身

就是一座“桥梁博物馆”

中山詹园内的风雨廊桥,古色古香。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游览中山

不妨把“兜风中山的桥”列入行程

跟随城市摄影师们的镜头

一起瞧见有特色的中山众桥

01

城里有江

江上有桥

岐江河上通桥70多年来

两岸从荒芜到美景

穿行过桥,横跨岐江

在灿烂的日子里穿过一座城

道道桥梁线条像诗句

勾画中山人

来来往往的日常

• 它链接着中山由县到市的前世今生,从简易竹桥到木桥,再到电动开合式铁桥,悠悠一古稀,桥的形态几经变化,惟一不变的只有名字——岐江桥。

• 它是新中山人到中山后的初始印象,是华侨对家乡的记忆,是60后推着单车等待吊桥合拢的瞬间,是70后光脚跑过铁桥是滚烫的感觉,是80、90后牵着爸爸的手从旋转餐厅俯瞰铁桥的开心一刻,是中山人的集体记忆,是看见这座城市的一扇窗。

• 如今它是中山地标之一,广东全省唯一仍在使用的开合式铁桥,被列入“广东省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单A级名单”,人称中山城区“最靓仔的那条桥”。

• 光明桥与岐江桥交相辉映,是2002年中山市旧城改造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也是光明路扩建的一个组成部分。

• 原来吊塔式的设计也是用作吊桥的考虑。据说桥上的灯柱及护栏有别于中山的任何一座桥梁,外观新颖,富现代感,是继岐江公园、金字山隧道后中山城市建设的又一新亮点。

• 中山大桥,应该算得上中山第一座称得上“大桥”的桥梁。最初它叫人民大桥,始建于1970年10月,举当时全县之力兴建。经历几度华丽转身,中山一桥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般模样。

• 2003年重建后,中山一桥成为当时全国第一座钢箱梁空间组合系杆拱桥。

• 因为颜值高,它是除了岐江桥以外岐江上出镜率最高的桥,中山城市的宣传片里,总有一个镜头属于它。

• 中山二桥1995年建成通车,连接博爱一路和博爱二路。全桥总长617米,主桥为无风撑钢箱混凝土系杆拱结构,是广东省内首座主桥整桥面40米宽的特大桥。

• 据说,大桥两侧有下喷七彩弧形水幕的设计,配合灯光效果,能有烟雨岐江的绝美景色。但如今水幕已较少启用。

• 白天的中山二桥让人觉得壮观素雅;夜幕降临、华灯齐放时,两岸万盏灯火又把大桥的雄姿勾勒得清晰、迷人。

•2008年6月27日,中山市长江北路大桥通车,如今是中山最繁忙的交通线之一。

•大桥构新颖独特,犹如蝴蝶展翅,被中山人亲切的称为"蝴蝶桥"。这也是国内首座蝴蝶拱形桥。

•过桥时,视野变得好宽阔,让人感觉自己像只飞鸟。

•员峰桥虽然全长不足百米,却是城区一座老资格的可开合式吊桥,连接老城区与西郊,是老石岐人出入城区常使用的主力桥梁之一,与岐江桥同样重要。

•员峰桥桥面曾多次修缮扩宽,在2011年做了一次大改容,装饰了两边桥头,据说灵感来自于中山古建筑的趟栊门。

• 南外环岐江河大桥今年改建后,全长约1340米,主桥长为153米,结构为双层钢桁架拱桥,下层为南外环路,上层为在建的中开高速,是中山市城区内的首座双层桥。

• 红色“新衣”是它的主色调。无论是岐江河的滚滚流水,还是桥面铺设的水泥地,都让大桥红更加张扬。大桥的“红”配上中山的蓝天白云,出片率很高。

• 板芙大桥1992年建成通车,结束了板芙河西片区靠过渡才能到河东片区坐车的历史。

• 在岐江河板芙段近5公里的河岸,有一条被喻为“板芙情侣路”的滨江路,芙蓉大桥是其中重要一环。

• 如长虹飞架的芙蓉大桥,连接起板芙“河东”“河西”,白天远看气势磅礴,夜幕降临又变得绚丽妖娆。

• 1992年,中山港大桥落成,是当时全省最长的桥梁。大桥横跨小榄水道和石岐水道,连接着火炬开发区、民众、港口等镇街,也是连接中山与广州的重要通道之一。

• 扩建后的中山港大桥于2016年正式通车,新桥主桥有两座主塔,外观近似两个古典花瓶,曲线优美。

• 新桥共有斜拉索144根,设计寿命为100年,也是当时中山市跨度最大的斜拉式结构特大桥。

• 在过中山港桥通勤的路上,不少中山人度过朝朝暮暮,朝迎中山旭日,夜望香山繁星。

再加上

东河桥、康华桥、东明桥

珠三角环线高速公路大桥、

古神公路石岐河大桥......

单单岐江河上

有20多座风格各异的桥

构成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港口大南沙大桥,每日川流不息。

02

面对阡陌纵横和水网交错的

生存环境

中山自古以来擅造桥

• 中山市现存年代最久远、桥形最优美的一座古桥,始建于明朝洪武初年,至今已经历了600多年的风风雨雨。

• 古桥隐藏在小榄闹市中,依然保留小桥流水的秀气,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古老的香山往事。

中山人发挥聪明才智

因地制宜建造了各种桥

各镇街、香山大地

融为一体,共生共荣

• 沙口大桥链接小榄和东凤,跨越小榄水道,是广珠公路的大桥之一,1984年竣工通车。大桥为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箱型梁桥,全长912.16米,桥面宽15.5米。

• 在没有公路桥梁的年代,从前中山人去广州,要花四、五个小时五渡海,其中之一就是小榄沙口渡,在沙口汽车渡轮码头,连人带车上船渡江。沙口大桥建成通车后,取代沙口渡口。如今的沙口大桥是连接小榄、东凤两地的重要桥梁,每日车辆川流不息。

• 2021年末105国道半互通立交桥通车,打通了十水线‘最后一公里’,小榄与东凤镇有第二座市政桥梁。大桥通车后,从小榄过东凤、南头、阜沙、三角等,可以多一段路选择了。

• 大桥其中一端链接小榄城轨站。过桥时,时不时会有列车在傍边飞速驶过超车。

• 1988年5月1日,从古镇镇跨江连接江门市的外海公路大桥竣工通车,此桥一举打开了中山的西北出口大门。从此古镇镇往江门不再需要过渡口。

• 大桥全长1769米,可通航5000吨级轮船,曾是广东省最大的公路桥。

• 2015年7月1日,位于港口镇境内的广珠中线二期工程项目大南沙特大桥建成通车。大桥跨越小榄水道,全桥长1350米,主桥为三跨双塔双索混凝土梁斜拉桥。

• 大桥日均通车六万余辆,极大地促进了三角、阜沙等镇街与城区的快速联动。

• 大桥是翠山公路的一部分,也是中山的网红桥,一路风光,满眼滴翠,不管是骑行、摄影还是自驾游,都能有不一样的收获。

类似的还有

南头大桥、东阜大桥

新沙大桥、黄沙沥大桥.....

每一座过江通道

都像一条城市的“动脉”

不仅打通关隘

重新书写中山的交通格局

也为城市的发展

输送着生生不息的能量

03

进入新时代

东承、西接、南联、北融

中山人也正造更多的桥

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促珠江口东西岸共荣

中山,正迈入“大桥时代”

• 在建的中山东部外环高速香山大桥,大桥主跨880米,索塔高度为270米,相当于约90层楼高,建成将是国内跨径最大、桥面最宽的公路用双层钢桁架斜拉桥。

• 一桥飞架珠江洪奇门,广州、中山两市在此实现跨江“牵手”。南中高速计划2024年底建成通车。届时,从广州南沙到中山城区的车程时间将缩短至15分钟以内。

•大桥全长1126米,为主跨520米的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

•大桥东、西塔造型设计灵感源自独具岭南特色“南海水滴”与“木棉花开”,未来将成为大湾区的新地标。

• 深中通道,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工程,是世界级的“桥、岛、隧、水下互通”集群工程,长达24公里,联通中山、深圳、广州,实现三城的牵手。

• 主线于2023年11月28日贯通,宛如卧龙横卧伶仃洋,预计2024年6月具备通车条件,通车后由深圳到中山只需20分钟内可直达,届时,一边看海一边过桥,蛮酷。

如飞龙、似彩虹

无论规模大小

每道桥都是中山的城市观景台

每个来过中山的人

都曾在中山的某座大桥上

打量车窗外的中山

看百舸争流

观人来车往,望白云悠悠

桥在中山人心中

不仅是一条更便捷的道路

更是一种精神象征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天堑都能变通途

你对中山哪座桥

印象最为深刻?

快来评论区

和小布聊聊吧


中山发布编辑部

采编:黄健斌

拍摄:颜敏斯 黄健斌

美编:麦诗妤

执行总编辑:高明国

总编辑:李华炎

素材来源:中山党史 中山交通运输局 相关镇街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