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阳江是古高凉(前111—618年)、古高州(528—607和618—649年)的继承者。今阳江古高凉、古高州虽然经历了时空演变,被覆盖了很多历史,但古高凉、高州的地名仍有遗存,可以作为高凉故里历史文化来研究。
高凉故地,是越人高凉部族的世居地,凉、梁、良是古越(俚僚)人同一语言发音的记音。
(一)古高凉婚姻中女性地位
在高凉部族地区未设县时,高凉部族的大首领是冼氏,即冼夫人(即谯国夫人,522—602年)的祖先,唐朝刘恂的《岭表录异》、宋朝李昉的《太平广记》、清朝范端昂的《粤中见闻》皆记载了秦汉时期高凉部族首领冼氏的情况云:“及赵陀称王,遍霸岭表,冼氏乃赍军装物用二百担入觐。赵陀大慰悦。与之言时政及论兵法,智辩纵横,陀竟不能折。扙委其治高梁,恩威振物。邻郡赖之。今南道多冼姓,多其枝流也”[1][2][3]。
秦末冼氏是女性世袭岭南大首领,到冼太夫人(即谯国夫人)时期及其后期,实行的仍是女性世袭首领制度,这是当时岭南一些部族的传统世袭模式。与冼太夫人同时期,同入《隋书•列女传》的尹州胡夫人,也是女性世袭首领,实行男嫁女制度,其有姓而无名字,其夫也不显姓氏。《隋书》载:“时尹州(治今贵港市)寡妇胡氏者,不知何氏妻也,甚有志节,为邦族所重。当江南之乱,讽谕宗党,皆守险不从叛逆,封为密陵郡君”[4]。
女性首领实际上还是本部族的神职人员,负责巫医工作。为保障女性世袭制度的延续,故在首领家族中采取了女娶男嫁、男从女居的婚姻制度。句町故地广西西林的原住居民,至今仍然盛行的女娶男嫁婚姻制度。这种女娶男嫁、男从女居的古老而文明的婚姻制度,当地壮语称为“欧贵”或“欧贵恒兰”,即娶丈夫、要丈夫上门的意思。《旧唐书•南平僚》云:“为婚之法,女氏必先货求男族”[5]。
(二)“良”作为部族和地名时的意义
根据阳江人、中山大学教授司徒尚纪先生的《广东文化地理》所录:“良”有含义两层。一为“平地”。如南海良村、中山良都、东莞良边等。另一指“黄色”。昔日壮人分黑、白、红、花、黄五种。黄壮人也称“大良人”或“大俍人”。黄壮人或称“大良人”分布此处,所居地渐称“大良”[6]。当凉、梁、良作为部族名称时,就是“黄越(俚僚、壮)人”的意思,如果指地名,即是“平地”的意思。
新兴县城西北8公里的良洞,《云浮地名志》谓:“因地处溪边,初名良溪,古越语意为‘黄色小溪’。 又因坐落在山间田洞中,后易名良洞”[7]。此良洞之良字,“良”两层含义都有了,一是指黄色小溪之“良”,二是山间平地之“良”。新兴县河头镇的良边,按古越语可解释边为村之意,良边即为黄族居住的村子之意。梁、凉、良与黄族有关系,故岭南早期的梁姓与黄姓和黄族也有关系。
与古高凉、古高州关系最密切的是冼太夫人孙子冯盎(571—646年),他出生在南朝陈(557—589年)时期的高州良德,良德是什么意思?良德就是平地。今沙琅河流域的霞洞、林头、坡心、七迳、羊角等镇组成的沙琅河河谷平原就是平地,就是良德。史书资料对冯盎出生的良德有很多记载,如:清乾隆《高州府志·卷九》载:“……冯盎为夫人之孙,唐时家于良德即霞洞堡地”[8]。清道光五年(1825年)叶廷芳著的《电白县志》载:“越国公故里在县西七十里霞洞堡”[9]。又载:“谨按县之下博乡即唐书地理志之良德县地,潘水在其南,旧县志下博乡隋唐属良德县,上下保宁乡为保宁县地。其初,上保宁乡于陈隋唐间为连江县,下保宁乡为南巴县地,盖南巴在潘水县南”[9]。清光绪《电白县志》载:“越国公故里在县西七十里霞洞堡……良德故址在下博一都,离今县城西七十里。旧相志里图云:霞洞、木院、亭梓、那夏、三桥、谭乍、那井、茶山、潭白,自县西下博乡一都五十里至七十里地,梁、陈、隋俱良德县”[10]。
(三)阳江地名“良”字考
阳江是高凉故地,自然良字地名也不少。明清时期著名的良字地名有阳春良垌、阳东良洞,阳春古良(明初设古良巡检司,明末迁那乌石,清代迁今潭水墟)、思良(明代巡检司)等。
(1)古良,有这(那)边平地或者平地村庄的意思,徐松石(1900—1999年)教授在《粤江流域人民史》的《倒装辞研究》说:“新会有古兜山,台山有古岭觜(嘴)……它的意义等于国语的‘这’字或‘那’字”[11]。徐教授还认为:“古字有时作我字解,新会的古兜山,就是‘我到山’的意思”[11]。司徒尚纪教授介绍“台山有古斗、古井、古板、古镜、古岭嘴。”古字又有村寨之义,都斛镇有古逻村。
(2)思良,即是“黄越(俚僚、壮)人”的村寨的意思。在某种意义上,岭南地区“黄越(俚僚、壮)人”部族姓氏会出现梁、黄等姓氏,古高凉三国时期有首领黄吴,《三国志·陆胤传》载:“以胤为交州刺史、安南校尉。胤入南界,喻以恩信,务崇招纳,高凉渠帅黄吴等支党三千余家皆出降。引军而南,重宣至诚,遗以财币。贼帅百余人,民五万余家,深幽不羁,莫不稽颡,交域清泰”[12]。
梁氏部族大首领,冼太夫人时期前有梁龙、梁硕,之后有梁大海、梁崇牵、梁奉等。交趾大首领梁龙在《资治通鉴》卷58有记载,云:“光和四年辛酉(181年)四月,庚子,赦天下。交趾乌浒蛮久为乱,牧守不能禁。交趾人梁龙等复反,攻破郡县”[13]。在《晋书•陶侃传》也载:“太兴(318—321年)初,(陶侃)进号平南将军,寻加都督交州军事……时交州刺史王谅为贼梁硕所陷,侃遣将高宝进击平之。以侃领交州刺史”[14]。唐开元年间(713 一741 年),邕州僚人首领梁大海就据有宾、横二州。大历年间(766 一779 年),蛮首梁崇牵“自称平南十道大都统,据容州。”西原蛮黄乾曜起义时,首领梁奉为镇南王。
现在的高凉(良)村名仍不少,如广东连州市、德庆县、肇庆市区的高良村,云南师宗、贵州从江、海南定安、广西兴业的高良村,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大锡乡高凉村,桐庐县合村乡高凉亭村等等。
古高凉、古高州地,今阳江市也有高凉(良)村,就在今阳春市岗美镇那旦村委一带,这里是漠阳江最大的支流潭水河汇入漠阳江处,距离古高凉治大八镇古城村不远,距离莫阳川(漠阳江)古海湾更加近,是高凉(梁、良)部族活动比较早的地方之一。在古代这是一个重要的地方,越(俚僚)人特别看重,俗称龙母点兵地。龙母,最初也是越(俚僚)人部族大首领,后来转化成龙母神。
(四)阳春岗美与古高凉(良)
岗美,是冼太夫人儿子冯仆任阳春太守时的阳春郡治所在地。岗美一词的意思,在越(俚僚)语言中是母亲的江。
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刘剑三和学者王明坤先生认为:冠以“美(迈)”的地名在海南自然村名中较为常见。“美(迈)”是临高语mai这个词的音译,汉义为母亲、雌性或物之大者。海南全岛有以“美”贯首的地名410个,居临高人贯首地名之首。其中岛北的临高、琼山、儋州、澄迈共有365个。
还有很多人认为“买”音“美”字记录的村名跟冼太夫人有关。学界大都认为临高人入琼应在冼太夫人平定南越时期,即大约1400年前,这些人移民到临高,带来了文化,也带来了村庄命名的习惯。临高人敬重冼太夫人,也敬重女性,所以很多村庄以“母亲”命名。读音为“买mai”,变音就是“美”,临高话就直接用“美”来标注这个字,“美”只是读音。在今临高新盈调楼一带还是叫母亲为“买”。临高话的“买”也包括女性,结婚的女性。越(俚僚)人部族称呼母亲一词发音为“mai3”,可以用美、尾、米、买、袂等汉字作记录,在广东粤西黎话,海南临高话、哥隆话、海南话、黎族话,广西壮族话,贵州布依族话等方言中是一样的情况。
王国祥教授在《首探南平僚》述:(重庆)綦江流域农村称父为“波”,称母为“美”。此非独然,重庆、四川、贵州的汉语方言亦如是[15]。在傣族中,呼父为“波”,呼母为“美”,文献上有记载[16]。水尾(美)即是妈祖(祖母)的意思,《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8月第39卷第4期的《古越文化与玥琼地名演变关系例考—兼论海南临高与广东吴川的关系》说:“水尾即可以理解为是妈祖(祖母)拥有的地域。古越人的社会中祖母(妈祖)是作为一个家族的首领出现的,个别祖母还是部落首领,南朝时的冼夫人,还是部落联盟大首领,为岭南古越族群的大首领,海南黎族作为古越文化的主要继承者,这一风俗还保留。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明山壮族语言叫岜乜虽,音巴尾水,即是妈祖山。临高即是古越与汉化的过渡区”[17]。
今阳江市的阳春岗美那旦所辖的古高凉(良)村,因时空之转换,高凉名称已经没有,散化成诸多个村庄。虽然汉化了的人群不喜欢凉和梁字,把高凉(梁)都改为高良了,汉语良的意思是好,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不过在今阳江轮水河边仍有凉垌的地名,并没有全部改为良垌或良洞。但无论怎样的历史变迁,沧海桑田,高凉(良、梁)的印记无法磨灭,却是日久常新,也就是平地(高凉)的风貌。继承了高凉故地的今阳江,其高凉村名继承者就是上、下良村。以上、下良村、大路岩为中心,北起新寨,南至陆屋寨、双坪、雷公垌一带数公里长的平原及其周边,东到漠阳江边,都是古代的高凉(良)村地。我们不能理解古高凉村就是现在的一个村,因为古代村(部族)的地域超出今人的想象,我们很难用现在的思维和古代时空对接。
今阳江高凉故地还有很多越(俚僚)人地名,因篇幅关系未能一一展开论述,待今后再向大家请教。
【撰文】郭安胤
参考文献:
[1]唐,刘恂,《岭表录异》[M],冼氏。
[2]宋,李昉,《太平广记》[M],卷第二百七十,《妇人一·冼氏2》。
[3]清,范端昂,《粤中见闻》,卷十九,《八部七》。
[4]唐,魏征,《隋书》[M],卷八十,列传第四十五,《列女•钟仕雄母》。
[5]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卷一百九十七,列传第一百四十七,《南平僚》。
[6]司徒尚纪,《广东文化地理(修订本)》[M],2001版。
[7]《云浮市地名志》编纂委员会,《云浮市地名志》[M],2006-08。
[8]清乾隆,王概纂修,《高州府志》[M]。
[9]清道光六年(1826年),章鸿等修,清邵咏等纂,《电白县志》[M]。
[10]清光绪,邵祥龄,《电白县志》[M]。
[11]民国28年(1939年),徐松石,中华书局,倒装辞研究,《粤江流域人民史》[M],第八章,183页。
[12]晋,陈寿,《三国志》[M],卷六十一。吴书十六,潘濬陆凯传第十六。
[13]词典网,王仲宣,网址,[EB/OL],https://www.cidianwang.com/lishi/zhishi/1/11001hm.htm。
[14]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卷五十八◎汉纪五十○孝灵皇帝中。
[15]王国祥,云南人民出版社,《首探南平僚》[M],第七章,第二节,“綦江话里的僚语底层语举隅”,第129页。
[16]王国祥,云南人民出版社,《首探南平僚》[M],第七章,第二节,“綦江话里的僚语底层语举隅”,第130页。
[17]唐有伯、郭安胤,古越文化与玥琼地名演变关系例考—兼论海南临高与广东吴川的关系[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8月,第39卷第4期。
作者简介:
郭安胤,男,汉族,广东吴川人,海南师范大学涉外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茂名市俚人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湛江市哲学政治经济学学会常务理事,湛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广州湾与吴川文化研究会监事长,岭南师范学院吴川文化研究所成员,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员,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吴川市诗词楹联学会(原吴川诗社)理事,吴川市足球协会理事,吴川市作协、影协会员,吴川市振文文学社社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越族系文化、南方少数民族文化、南方各地方文化、哲学政治经济学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