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奖得主李浩、石一枫做客花城文学院,畅谈小说“治愈力”

南方+ 记者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

冬日的广州越秀公园,草木苍翠。一栋气质典雅的乳白色二层建筑,掩映于繁茂的大榕树中,和周围厚重的明城墙相映成趣。这里便是花城文学院的所在地。

花城文学院。

去年3月,花城文学院的落成可谓是广东文化界的一大盛事。自成立以来,数十场文学交流活动接连在花城文学院举办,全国名家与本地作家、文学与城市、文学与市民,一次次激荡起文化涟漪,也让《花城》杂志、花城出版社等一批相关“南方文学坐标”,不断被擦亮。

近日,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浩、石一枫携各自新作《故事咖啡馆》《逍遥仙儿》做客花城文学院,与广大读者分享了他们的创作心得与岭南记忆。

李浩:

广州的开阔气象对文学影响深远

在李浩的青春记忆里,“花城”二字占据了重要一席。《花城》这本诞生于1979年的纯文学杂志,曾是国内许多名家名作的成长摇篮——路遥《平凡的世界》、王蒙《这边风景》等经典力作都首发于此,毕飞宇、东西、虹影、林白等作家也是从这里出发,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当年凭借先锋文学写作闯荡文坛的李浩,也是最早在《花城》发表作品的河北作家之一。

《花城》杂志创刊号。

“《花城》对于我来说有知遇之恩。”李浩告诉南方+记者,他与“花城”渊源颇深,除了在《花城》发表作品,还曾参与花城出版社原创文学品牌“现代性五面孔”丛书的策划工作。在他眼中,《花城》的新锐风格与广州包容开放、敢为人先的城市性格息息相关,“当时广州的开阔气象,对我们这代人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路遥《平凡的世界》在《花城》首发。

这种影响似乎绵延至今,现在的李浩,仍然不惧向外人坦露自己的文学野心——通过写作,探讨人类命运共同面对的问题,和同时代的文学、思想领域的高手们过招,而不仅仅是成为一名在地方上成名的作家。“我们应该和同时代最好的作家、思想的前行者构成对话和博弈的关系。可能我最终没法达成这个愿望,但这个目标我不会更换。”他说。

鲁奖得主李浩。

为此,李浩写了很多年小说,讲了很多的故事。对他来说,小说家往往是提出问题的人,正因如此,小说大多承担着“给人们通风报信”的角色,能够引导读者直面灵魂深处与现实问题,有着天然的治愈力。“小说能把药裹在糖果里。甜味过后,内在的苦仍然会从咀嚼中渗透出来,这才是小说真正的疗效。”李浩说。

李浩认为,中短篇故事集《故事咖啡馆》便恰似一味“裹在糖果里的药”。从明朝万历皇帝秘设影子机构,到清朝崂山道场与科举考场,从20世纪法国存在主义咖啡馆,到丽江雪山路上的故事咖啡馆,在新书中,他尝试用虚构的手法,用12个发生在不同时空场景中的故事,讲述荒诞历史的真实经验,探寻现代精神的日常显影。

《故事咖啡馆》。

作为先锋作家,李浩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创作上的冒险精神。“小说固然有它要遵循的创作规律,但在遵守规则之外,作家该有的冲撞与冒险劲儿,还是要有。”他如是说。

石一枫:

用小说“拼”出一个文学里的北京

石一枫最近在写一对北京“宅男”父子的故事。前几日,当他从北京来到温暖如春的广州,市井生活里浓郁的烟火气向他迎面扑来。他突然联想到,如果这对父子在广州生活,或许“宅”的程度会降低不少。毕竟在广州,生活的气息无处不在。他感叹道:“广州是‘生活型’的城市,去哪儿都很方便。大街小巷拥有特别的吸引力,尤其是餐馆,太多了!”

“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城市的主角一定是人,他们身上体现着这座城市所赋予的独特气质。”捕捉城市的个性,描摹出众生相,素来是石一枫的拿手戏。作为地道的北京作家,他便自然而然地将这座城市当作研究样本。

鲁奖得主石一枫。

随着北京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聚集于此,为历史悠久的城市带来了新的气象,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整个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关村、麦子店、回龙观……近年来,石一枫有了一个新爱好,他正试图用小说作品“拼”出一个当下的、文学中的北京城。他坦言,长久以来,他从老舍、王朔等两代京派作家的作品中获得了足够的滋养。但如今,作为书写对象的“北京城”,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王朔写不了老舍那个时代的北京,老舍也写不了王朔那个时代的北京。这也意味着,当代作家的使命之一,就是写出这个时代的不同之处。

石一枫最近推出的长篇小说《逍遥仙儿》,便是一部描写当今北京教育生态的作品。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他,谈到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自嘲是最后一代北京“走地鸡”。因此,他也更能体会到互联网大潮下,“鸡娃”与过去“放养”两种教育模式的差异,当绝大多数家长让孩子们从小上各类补习班时,他也只能“随大流”。当“赢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理念大行其道之时,他决定用小说的方式,去展现人们在面临种种教育问题时的困惑与挣扎。

《逍遥仙儿》。

在石一枫看来,写这部小说并不是为了评价“鸡娃”与“放养”两种模式孰优孰劣,而是记录“正在进行时”中的教育生态与人们的精神面貌。他笑着说:“当下的事情没有定论,越当下的事情越像个谜。不过从‘人之为人’的角度来看,我还是由衷希望,每个人的精神状态能够充实和轻松一些,当个‘逍遥仙儿’。”

【采写】南方+记者 戴雪晴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 冯颖妍 陈梅玉
校对 曹柏英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