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基层行
今年元旦假期,位于江门开平市的广东赤坎古镇侨乡国际旅游度假区再迎客流高峰,日均超过1万人次的游客入园游览,成为领略广东侨乡文化的又一处打卡点。
去年以来,文旅产业逐步复苏,引客流、聚人气,盘活乡村振兴资源的效应明显,已经成为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落地落实的重要抓手。开平以世界文化遗产——碉楼和村落写好协调发展大文章,抓紧赤坎古镇的开发建设和运营。
在古镇的前期筹备、中期建设和后期管理中,涉侨涉旅纠纷时有发生,开平市人民法院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做足诉源治理功夫,全方位护航文旅产业和华侨权益。
善意文明执行:3900多户顺利搬迁安置
赤坎古镇位于开平市潭江河畔,已有近400年历史,是开平华侨漂洋过海的“始发站”之一,维系着海外华侨的乡愁、连接着侨胞的情谊。
古镇拥有600多座骑楼,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侨乡骑楼建筑群之一。由于年久失修,部分楼房已经成为危楼,如果不加以保护性修缮,很快会有倒塌的风险。
为了延续古镇历史风貌、传承弘扬华侨文化,地方政府将赤坎古镇的活化建设项目推上议程。赤坎镇委书记梁杰钊介绍,整个项目采取社会化资本运作,规划占地面积达到120公顷,总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项目建设过程中,为了全面利用好古镇范围内的各个区域,对古镇的原住户进行了一系列的征收与拆迁的工作。”
宝姨在赤坎古镇经营小卖部已有十多年,一家人无论是对这家小店还是对古镇,都充满感情。2017年5月,宝姨受海外亲属之托,与有关部门签订了房屋征收补偿协议,将侨房移交征收实施单位,并在新的安置区域继续营业。
后来,想着小卖部在原来的位置不错、生意也好,宝姨夫妇又继续占用已完成移交手续的房屋开展营业,多次调解无果,被起诉至法院。
开平市人民法院赤坎人民法庭庭长梁治平一开始接触到宝姨时,对方显得非常警惕,拒收诉讼材料。梁治平并不着急,而是和同事多次走访,找话题拉家常,逐渐熟络。
“先说情、再摆理”,宝姨在法官的引导之下,终于放下戒心、敞开心扉:并非存心想当“钉子户”,而是想保住自己赖以生活的一份生计,“如果一下子换了新位置,从零开始,多影响生意啊!”
宝姨还有一个担心,政府向他们开出了占用罚单,对于经营尚未起色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解到症结所在,承办法官居中调停,政府同意限期内搬离可以缓交罚金,最终促成宝姨放下芥蒂,主动搬迁。
据统计,古镇征地面积近5000亩,搬迁居民3981户。很多观望、留守的业主正是看到了宝姨的搬迁,主动与相关部门达成安置协议。
梁杰钊说,搬迁工作的顺利推进,有赖于法院的主动作为和积极引导,发挥了“首案”的示范效应。
延伸司法触角:保障涉侨涉旅纠纷不出景区
开平华侨众多,这也给赤坎古镇的征收工作提出了新的难题。梁治平说,推进涉侨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把“调”的职能向诉前延伸是关键,也是我们更好地维护侨胞权益,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侨乡社会治理格局的应有之意。
赤坎古镇的众多业主分散在世界各地,有的房屋还存在复杂的继承关系、产权关系不清晰。例如:一些华侨出国后就把房子交给亲戚借住,但实际上并没有办理产权转让手续,由于时间久远,华侨远在国外沟通也不畅顺。
结合这一特点,梁治平和同事充分研判,充分运用“云调解”“云庭审”等线上远程平台,通过前端调解、多元解纷等措施积极将此类型的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
2023年年初,赤坎古镇旅游度假区已启动试营业,“五一”假期和中秋国庆假期,两度刷新客流高峰。开平市人民法院院长吴拥军坦言,随着赤坎华侨古镇开发步上正轨,古镇及周边地区的涉侨涉旅案件也随之增加。
在这个背景下,开平市人民法院打出了两套拳:首先,将全市涉侨涉旅纠纷案件归口到赤坎人民法庭集中审理,配置两个审判团队,配强法律、外语专长司法辅助人员,增配远程线上法庭。
其次,面对景区涉侨涉旅诉源治理的难题,先后在塘口镇立园景区设立旅游巡回审判点、在赤坎古镇设立古镇联调工作站,打造了辐射镇村一级的“庭、点、站”三级便民服务网络,派出优秀年轻法官驻点指导,与基层治理机构形成合力,助力矛盾纠纷化解提速。
例如,在赤坎古镇的古镇联调工作站,法官、民警、人民调解员、特邀调解员等驻点联系,发挥“一庭两所多方”的联调作用,真正实现让矛盾纠纷不出景区。
2023年,开平市人民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12525件,民事案件5961件,总新收案件同比去年同期下降3.3%,其中民事新收增幅逐月下降。去年,开平法院审结涉侨旅各类案件323件,其中以调解结案32件,指导人民调解组织化解73件。5个中心法庭共受理辖区乡镇民事纠纷案件2470件,同比下降3.7%,基层纠纷逐渐在诉前得以化解。
【代表点评】
省人大代表、江门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校企办副主任黎永梅认为,江门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融入党委领导的基层治理体系,持续优化人民法庭布局,整合纠纷资源,推动各地人民法庭立足专业优势,加强对人民调解的对接指导,开展风险预警、矛盾排查、就地调解、诉调对接等工作,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解决在萌芽状态,大大提升了涉侨涉旅纠纷化解质效,依托法治让侨乡品牌越擦越亮。
【编者按】
人民法庭作为人民群众“家门口的法院”,身处基层矛盾解纷的第一线,是密切与群众联系的“连心桥”、多元化解纠纷的“生力军”、维护基层稳定的“桥头堡”。2023年以来,全省417个人民法庭围绕省委“1310”具体部署,聚力“百千万工程”,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以高质量的司法全面服务乡村振兴。近日,南方日报、南方+深入基层法庭,采访报道他们助力源头化解矛盾纠纷,促进诉源治理、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即日起推出“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基层行”栏目,敬请垂注。
南方+记者 杜玮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