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以共青河片区、高铁片区、茂东片区为核心区,北组团南拓、中南组团北融双向奔赴的城市新形态——‘茂名新城’崭露头角、跃然纸上!”
1月12日,茂名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全会报告在总结过去一年城市组团融合发展态势时,作出一个重要判断:已经搭建起茂名新城主骨架,带来了新气度。
这是“茂名新城”一词首次出现在茂名市委全会的报告上,但却来自一个“熟面孔”——
细心的人会发现,从谋划“两轴—两个圈层”城市布局,到推动城市“沿”小东江拓展延伸转向“拥”袂花江紧凑布局,进而做实五大节点,“第一圈层”加速成形成势……围绕建设精明紧凑城市,近几年历次全会作出部署推动,重规划、强执行,城市组团呈现加速融合态势。
茂名新城,不只是目标概念的提出,更是发展演变的阶段性成果,是组团式城市进化的新起点。
从快速化改造说起
过去这一年,大园三路、双山八路、东粤路北段等“断头路”打通。人们感受身边真切的变化,生活因为城市的更新而便利。
也是在去年,一件决定未来出行的大事已经干起来了。这就是茂名大道快速化改造项目。全线14个改造节点,采用下穿隧道或跨线桥方案,指向一个目标:提速。
茂名大道快速化改造示意图。
届时,北起茂名大道大园路路口,南至水东湾新城南海大道霞里南路路口,全程27.3公里不设红绿灯,15至20分钟走完全程。
快,不应只限于一条路的观察维度。交通串联人流、物流、商流,是拉开城市框架、链接片区的重要抓手。快速化的茂名大道,以时间换空间,拉近的是北、中、南组团的时空距离。
茂名是一个中心城区组团式分布的城市。想要重塑茂名城市空间——从多组团、多中心加速向聚合化、一体化发展,加快交通路网“链城”步伐是关键。
包括茂名大道快速化改造、市民大道等多条道路扩建工程在内,系统完善“第一圈层”主次干支路网正在推进,支撑组团相互融合。
而在茂名新城核心区内,共青河片区“三横三纵”、高铁片区“一横四纵”等建设面向未来的快速便捷的城市道路,带动要素向“第一圈层”汇聚,促进片区加快完善、尽快成形。
从城市组团间连接畅通交通“毛细血管”来看,新城建设不是扩张式“圈地”,也不是另起炉灶“造城”,而是城市组团融合的态势势不可挡。
窗口期机不可失
在共青河片区,一座未来地标性建筑——茂名奥体中心已经有了建筑物的轮廓。可以畅想,两年后那个心潮澎湃的时刻,全省各地的运动健儿聚集在这里,欢庆2026年第十七届广东省运动会开幕。
建设中的茂名奥体中心。
在高铁片区,广湛高铁茂名南站项目本月将进入站房建设,站前的道路取了个有历史韵味的名字——百越大道。可以想象,一年后,广湛高铁开通,人们将对茂名与广州“1小时生活圈”习以为常。
建设中的广湛铁路茂名段。
这是茂名未来最具确定性的事件之一,令未来数年成为茂名两大机遇叠加的窗口期。茂名新城不在窗口期内成形成势,更待何时?
全会报告提出,全市上下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准确把握市委推动建设茂名新城的战略意图,按照“第一圈层先行,分步逐年推进,组团联动协同,城乡一体融合”的总体思路,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精当规划、精美呈现、精明增长,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茂名新城更加宜居宜业,交通阡陌纵横,功能紧密协同,要素自由流动,城市能级跃升,更加精明紧凑。
这是一个循次渐进的过程,建设要从容。从大的空间范围看,茂名新城包括共青河新城、水东湾新城、博贺湾新城。但构建“两轴—两个圈层”城市布局不是朝夕之功,“两大机遇”的到来已然紧迫,北、中两大组团规划建设时间长、基础好,这决定了茂名新城核心区及重点发展区主要在共青河片区、高铁片区和茂东片区。
未来,随着产业导入和“第二圈层”的发展,水东湾新城和博贺湾新城建设也将加快推进。
这也是一个组团融合全面加速的过程,片区缝合融合当精细。茂名拿出用生态纽带“缝城”的办法,比如,精心打造袂花江滨江生态公园、共青河生态湿地公园、寨头河公园、环湾湿地公园,构建袂花江“一江两岸三带”景观,以高品质郊野公园串联城市空间。
新城当有新城的样子。街道界面、景观节点、地标建筑等,也将嵌入茂名文化标识要素设计,打造自然色和人文美相得益彰的城市景观。
前瞻性布局
城镇化与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两大引擎,建设茂名新城不能跳脱产业的纬度。
城市首位度是区域经济学的概念,指区域最大城市的人口数和第二大城市的人口数的比值。首位度越高的城市在聚集人员和资金方面的作用越明显。
但茂名城市首位度不高、城镇化程度较低是一大现实。根本原因在于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对人口、资本等要素的吸引力不强。这也体现在二次产业占比上:佛山超过54%,周边的湛江、阳江分别超过41%、38%,而茂名则是34%。
有产业,才有就业、有人口,才有城市的品质和规模。所以,茂名决心把产业放在城市发展的核心位置,全力推动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为茂名城市的未来打下坚实基础。
此次全会在功能配套上作了考量,提出按照紧凑型城市理念,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高效集约利用土地和空间资源,努力让有限的土地承载更多人口、产业和经济总量。
首先看产业布局。在市民大道以北、包茂大道沿线谋划产业集聚区,布局与城市相融性强的轻型化、环保型、智能型现代产业。这是以产兴城的重要内容。
再来看配套建设。前瞻性向“第一圈层”规划布局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配套设施,实现核心片区率先突破、率先成势。分别来看——
共青河片区加快奥体中心、省实茂名学校高中部、行政服务中心等建设;
高铁片区加快茂名南站、市属国企总部建设,推动农商行总部、联通总部尽快落地,围绕总部经济打造茂名CBD;
茂东片区要提速开发、完善路网,打造繁荣的商业圈和活力的居住圈,加快向南拓展。
所谓前瞻,就是要看远一些,不仅仅建好配套,还要以完善的城市功能留住人,将高品质公共服务配套作为集聚优质要素的磁力之源。如此,解决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问题,才能加快兴城的步伐。
【统筹】刘俊
【采写】南方+记者 刘栋铭 邹祥亮 通讯员 李景尧 胡亚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