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下午,第五届广东医学科技奖颁奖大会在广州举行,我院胃外科学科带头人彭俊生教授牵头的项目“胃肠肿瘤多学科融合创新诊疗体系的构建与推广应用”获评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这是我院项目首次获评该奖项。
为鼓励省医学科学技术发展与创新,奖励在医学科学技术进步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广东省医学会开展广东医学科技奖评选工作,本届评选设立医学科学技术奖、医学科学技术普及奖,经过初审、终审,我院项目在137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斩获佳绩。
据悉,广东医学科技奖由广东省医学会于2018年设立,是面向全省医药卫生行业的科学技术奖,授予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药学及中医中药等领域,为防病治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每年评审一次、授奖一次。
项目简介
胃肠肿瘤是我国的高发肿瘤之一。对胃肠肿瘤的诊疗,传统单纯依靠外科或肿瘤科的诊疗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大多数患者,也不符合最新的诊疗指南或规范。基于多学科联合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已逐步成为胃肠肿瘤综合治疗的最佳模式。
然而,如何组建 MDT 团队,如何定位各相关学科的角色和职能,如何有效可行、科学合理且适合推广地发挥各专科的特长,让患者“一站式”获得最佳诊疗方案,目前国内外仍缺乏统一的模式。
项目组建了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学科医护康养大团队,其每年诊疗胃肠肿瘤患者在 5000 例以上,并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功地探索出胃肠肿瘤多学科联合诊疗的“新模式”,并在MDT 的基础上,创新性将胃肠肿瘤相关研究在多个学科领域全方位推进,最终实现多点突破,产出了丰硕的临床与科研成果,形成了一套贯穿胃肠肿瘤诊疗全过程及生命全周期的多学科融合创新诊疗模式。该模式已在国内 15 家以上的三甲综合或肿瘤专科医院得到推广应用与转化,使我国众多胃肠肿瘤患者从中获益。
项目依托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以及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分中心、国家癌症中心第一批胃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试点单位、广东省消化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广东省胃肠病学研究所以及广东省医学会消化道肿瘤学分会等平台,成功摸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胃肠肿瘤多学科诊疗经验。
主要完成人:彭俊生,邓艳红,陈永和,吴小剑,康亮,杨祖立,陈实,张美芬,万香波,王辉,张波,兰平,汪建平。
2023年11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在学校秋季工作会议上强调“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国家战略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作为高校附属医院,一直以来,我院高度重视医疗科技水平提高,多措并举推动临床技术创新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断增强医院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力图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未来,我院将继续发挥优秀技术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聚焦疑难重症和重大疾病的精准诊疗,完善多学科会诊模式,提供系统化、个性化优质诊疗服务,大力建设研究型医院,推动高质量临床研究和转化研发,努力将我院打造成为保障居民健康获得感及术后生活质量的医疗高地,同时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山大学科技工作取得新进展作出中六贡献。
专家介绍
胃外科学科带头人 彭俊生 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中山大学护理学院院长、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外科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营养支持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临床营养医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微创外科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护理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消化道肿瘤分会主任委员等职务,以及《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华临床营养杂志》《肠外与肠内营养》等10余种学术期刊的编委。
研究方向为胃肠外科、临床营养和护理管理。主持各级科研课题10余项,主持的“肠外肠内营养治疗在消化外科应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项目研究成果获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主编及参编专著10余部,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Annals of Surgery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获“第二届中山大学名医”“首届羊城好医生”“岭南名医”“2022年度推动行业前行的力量十大医学贡献专家”“2022年广东医师奖”等荣誉。
出诊时间:周三上午。
责编:张婷婷
初审:戴希安
审核:乐虞莹、简文杨
终审:李文敏
审定发布:李汉荣
内容来源:中山六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