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知识局|在“小醒狮”之前,这些侨都名人勇闯东北

南方+

点击图片进入专栏

点击图片进入专栏

近日,江门“小醒狮”和东北“老铁”之间的亲密互动持续刷屏,一个个有爱的“南北奔赴”瞬间让网友大呼暖心。

你看,12个江门娃抵达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时,一下飞机就受到“老铁”的热情欢迎。与江门市签订了旅游行业战略合作协议的七台河市,派出政府代表与3只吉祥物——“桃山山”“万宝宝”“冠军军”到机场迎接“小醒狮”,并送上蓝靛果饮品、冰糖葫芦等特色礼物。有萌娃开心直呼:“我们都没手拿啦!”

在东北游学的这几天,“小醒狮”既上才艺——在东北热门景点为市民和游客表演蔡李佛拳和醒狮,又送特产——把富有侨乡文化特色的陈皮、陈皮咖啡、文创帆布包等礼品送给“老铁”,让“中国侨都 湾区江门”的魅力在冰雪世界中绽放。有网友说:“‘小醒狮’们是来东北走亲戚的吧!”

实际上,江门与东北之间的“双向奔赴”不止于此。这百年来,就有不少侨都名人奔赴东北,把他们的学识、青春、热忱留在那片辽阔而美丽的土地上,与东北“老铁”共同谱写一段段佳话。

伍连德:拯救东北于鼠疫之中

伍连德。

把时针拨回1910年,肺鼠疫在东北大流行。当时,在东北出现鼠疫没几天,吉林、黑龙江两省死亡人数达3.96万,占当时两省人口的1.7%。祖籍江门台山的伍连德临危受命,被任命为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到东北领导防疫工作。伍连德是英国剑桥大学第一位华人留学生,也是该校第一位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华人,毕业后他本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开设私人诊所,事业如日中天,但为了服务祖国,他毅然放弃国外的事业回到中国。迎着逃难人群抵达疫情最严重的哈尔滨傅家甸时,伍连德不过31岁。

在东北,伍连德提出,防备肺鼠疫的最佳手段就是隔离: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路径、保护易感人群。于是,仅一个月里,东三省就设置了1746处防疫机构,京津铁路全部停止运行,鼠疫被控制在东三省之内。此外,他还设计出双层纱布的“伍氏口罩”,有效阻止了肺鼠疫病毒在人与人之间的飞沫传播;采用分区隔离将重疫区划分为四个病区,进行交通管制;将诊病院分为疫症院、轻病院、疑似医院和防疫施医处几种。

伍连德实施的系列措施收到了显著效果。仅67天,伍连德就控制住令人闻风丧胆的鼠疫。这也是中国首次以科学防疫、专家实践与政府行为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控制的大型瘟疫。伍连德的抗疫经验也受到了世界各国医学专家的肯定和赞赏,世界医学界对中国刮目相看。

梁思成:在东北大学创立中国高校首个建筑系

梁思成。

2024年1月12日,“梁思成杯”侨乡建筑设计大赛颁奖典礼在江门举行,来自全国著名建筑院校的知名专家学者、选手代表及建筑行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场全国性的建筑盛会。

梁思成,祖籍江门新会茶坑村,是梁启超的长子。他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与建筑教育事业,为我国建筑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1928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完婚,并在欧洲各国考察建筑。这一年,东北大学欲增设建筑系,决定聘请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归国任教。

1928年8月,梁思成与林徽因结束欧洲旅游考察,回到了祖国。不久,二人就奔赴沈阳的东北大学,他们也是建筑系当时仅有的两位教职员。直到1929年夏天,应梁思成和林徽因之邀,他们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时的同学陈植、童寯和蔡方荫,也先后来到东北大学建筑学系。

教学之余,梁思成仍不忘著述论作。《中国雕塑史》是根据他1928年至1931年间在东北大学讲授“中国雕塑史”课程的讲稿整理而成。

1930年,林徽因因病辞去东北大学的教职,返回北平休养。1931年,梁思成也离开沈阳回到北平,结束了在东北大学的执教生涯。

虽然任教时间只有三年,但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是东北大学校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根据东北大学的官方数据,东北大学建筑学专业自1928年至1931年,共招收三届学生约40人,毕业生中投身建筑教育事业的超过半数,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后来的主要建筑院校发展进程中,都有东北大学早期建筑教育阶段的师生担当重要角色。

梁思永:完成中国人第一次系统的东北考古调查

梁思永。

梁启超的家教家风造就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家庭传奇。与梁思成一样,其兄弟梁思永也在东北大地上留下了佳话。

梁思永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家。1923年,他自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毕业赴美留学,进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1930年,他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回国,在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工作。同年秋,他开始执行该所发起的“东北考古计划”——赴黑龙江发掘昂昂溪遗址。

当时的东北考古,控制在日本人和俄国人手中,梁思永只带着助手深入东北考察,是冒着巨大风险的。此外,一路上人食、马草、饮水、燃料、宿息的地方都出现种种问题,贼匪的出没、气候的寒冷、冰雪的阻碍、白昼时间的缩短,让此行艰险重重。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梁思永历时38天,完成了中国人第一次系统的东北考古调查。这也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第一次采用科学发掘方法对细石器文化遗存的发掘,对于了解北方细石器的埋藏及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1932年,梁思永发表了《昂昂溪史前遗址》,在史学界引起轰动,也使昂昂溪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北方小镇蜚声中外。

余伯良:大庆油田的重要发现者之一

余伯良。

东北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大庆油田。而大庆油田的重要发现者之一,就有一位江门台山人——余伯良。

1957年开始,余伯良就开始对大庆油田所在松辽盆地的含油气性进行了研究。他指出,松辽盆地应当是中国东部有利的勘探地区,并向上级提出勘探建议。1959年初,石油工业部任命余伯良为松辽石油勘探局总地质师,兼管综合研究大队。他指导地质勘探技术人员并参与对松辽盆地全面系统的大规模研究工作。1958年11月24日,余伯良作为技术领导者和组织者,在松辽盆地被认为含油气最有利的中央坳陷电法隆块上,审定了松基3井井位。1959年8月,松基3井提前转入试油,结果发现了工业油流,这是发现大庆油田的关键一步。

之后,余伯良又狠抓大庆长垣的整体钻探部署。9月底,他定了46口井位,10至11月增加10口探井,共计56口探井。这56口井,井井见到工业油流。有的井按原设计打到油水边界,证实了对大庆长垣整体含油认识的正确性,并发现油层向北变厚,物性变好,从而拿下了大庆油田。这是作为大庆油田重要发现者之一的余伯良和有关科技人员,为快速整体拿下大庆油田的又一重大贡献。其成果在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余伯良的名字与李四光、黄汲清等一起铭刻在松基3井的纪念碑上。

参考资料

1.南方+,《江门知识局|这位华侨为何被称作我国近代安全应急领军人》

2.辽宁日报,《一代建筑宗师的职业生涯起步于东北大学》

3.辽宁日报,《一个建筑系半部中国现代建筑史》

4.北京青年报,《纪念梁思永先生,他为中国考古学而生》

5.中国工程科学,《中国石油勘探战略东移与大庆油田的发现》

6.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无价之宝的黑土故事——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三两事》

【撰文】叶芷晴

【图片】图源网络

编辑 李衡昌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