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多个新提法 “双减”3年成果这样深化

21世纪经济报道
+订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 北京报道 2024年1月11日,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工作,分析形势,安排部署全年教育工作。

作为教育系统开年最重要的会议,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有诸多新提法,透露了教育政策的走向。

会议提出,把组织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作为工作主线。这意味着,历时一年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已经完成,纲要即将印发,指导从2024年开始到2035年的教育工作。

在这条主线下,会议阐述了2024年教育工作要牢牢把握三大属性、准确把握两大关系、扎实推动七大重点任务。

尤其是七大重点任务,基本上是对2023年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提出的方向和遵循的落实。

围绕建设教育强国,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在教育的数字化、国际化、绿色化方向上开辟发展新空间

这体现了教育系统在回答“强国建设、教育何为”时的格局和视野。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三化”同时也是中国教育的短板。

“三化”发展新空间

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在教育的数字化、国际化、绿色化方向上开辟发展新空间。将“三化”并列表述,并作为教育工作新增量,还是首次出现。

怀进鹏2021年8月任教育部部长,5个月后召开的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就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怀进鹏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计算机系教授。

我国的教育数字化其实在国际上领先。中国国家“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获得了2022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信息化奖,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教育教学资源库。

但数字化融入教育教学和教育治理,在全世界都是新课题。以Chat 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横空出世,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推进教育数字化的同时,还要避免技术逻辑取代人的思考与价值,防止技术凌驾于育人之上。

我国的教育国际化存在“走出去、引进来”都不够的问题。2020年来华留学生占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的比例仅为0.6%,且生源地以亚洲和非洲为主,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在6%—9.5%之间。来华留学人数远低于出国留学人数,留学教育服务贸易长期赤字。

依据近20年的人口出生数量看,2035年大学的生源将持续下降,每年都会减少100万以上生源。届时,生源国际化水平,甚至会影响部分高校的生存。

教育绿色化最近才进入教育决策视野。2023年,在教育部与上海市战略会商会议和世界智能大会上,怀进鹏都提出,推动教育数字转型、智慧转型、绿色转型。2023年12月,怀进鹏视频出席绿色教育部长级圆桌会议,介绍中国坚持把应对气候变化融入教育政策、教育教学全过程、人才培养和国际教育合作。在2023年2月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怀进鹏指出,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能源危机、气候危机和生物多样性危机,教育不仅不能置身事外,还应为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发挥基础性支撑作用。

建设教育强国有对内对外两个面向,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准确把握两个关系:教育与中国的关系、中国教育与世界的关系。

对内,建设教育强国要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服务高质量发展;对外,要建成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教育中心。

教育的数字化、国际化、绿色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中国能否跻身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教育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化、国际化、绿色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2023年11月,怀进鹏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30年教育高级别指导委员会会议和教育部长会议时说,数字化绿色化是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载体。他在2023年2月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说,数字教育应是绿色发展的教育。

数字化、绿色化还是中国教育打造国际影响力,参与教育国际治理的重要方式。2023年12月,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在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上说,中国开放共享国际平台,积极推动“慕课出海”,探索开设融合课堂。中国清华大学等高校与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智利大学等高校合作开设218门融合式课堂,实现了学分互认。2024年年初,中国将在上海举办第二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

还需要注意的是,加快建成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教育中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对安全的理解不能出现偏差,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坚定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加强世界各国教育政策和教育自身规律研究。

2024年教育要干7件事

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七大重点任务,将延续和深化“9+9”工程和行动。

(1月11日,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图片来源:教育部)

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署了“9+9”工程和行动,即部署了9个重大项目和9个专项行动,但并未完整、系统地向社会公布,教育部网站也未按照惯例发表教育部部长在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文。

21世纪经济报道根据官方信息梳理发现,9个重大项目至少包括建设教育强国战略谋划工程、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大思政课”建设工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战略工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推进工程、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战略工程、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工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工程等。

9个专项行动则更为聚焦,比如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等。

2024年,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除了继续开展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大思政课”建设工程之外,还将启动实施立德树人工程

这项工程的工作范围是既定的,包括教材建设和管理、强化五育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等,但根据新形势新问题,要明确新思路、新办法。

过去一年,“小眼镜”“小胖墩”低龄化风险凸显,青少年和教师心理健康隐患惊心,甚至发生恶性事件,央媒密集报道课间10分钟小学生被“圈养”问题,因此,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以身心健康为突破点强化五育并举”。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龙头是高等教育。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继续强调2023年部署的基础教育提质扩优工程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战略工程,基础教育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高等教育持续抓好“两个先行先试”,即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上先行先试,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布局结构上先行先试。

职业教育改革在过去几年开展得轰轰烈烈,定位和范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四个结合”,即坚持与产业结合、与地方和政府政策结合、与社会区域结构结合、与个人终身学习结合

“双减”的形势与任务

2024年是“双减”第三年,中央“双减”意见要求,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3年内成效显著,这个目标如何倒逼2024年工作安排?

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巩固深化‘双减’成果”。“双减”已经取得了很多阶段性成果,比如第一年就完成了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压减任务,且至今基本没有新增,巩固深化这项成果难度不大。

但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多位地方教育部门负责人和教育行业人士发现,隐形变异培训难以根除,“猫鼠游戏”让监管人员渐露疲态;合规的教育领域社会投资动力不足,吸纳就业能力下降;课后服务财力和人力保障长效机制仍有待完善;中央与地方监管存在脱节隐患,有的地方执法意愿下降、能力不足。

这些深层次问题需要综合性的监管手段,才能达到“巩固深化‘双减’成果”的效果。

专家指出,过去全社会教育焦虑的重要动因,是高考、中考压力向下传导,导致小学、幼儿园阶段出现大面积“补课”“超纲超标学习”行为,要抓住小学、幼儿园适龄人口减少的窗口期,深化基础教育提质扩优工程,加快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要深化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积极推动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转型,用素质教育挤压隐形变异培训生存空间;“大师赛(DSS)”“希望杯(XWB)”“华杯赛(HBS)”等“黑竞赛”屡禁不止,严重影响社会对“双减”工作的认知和信心,要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监管思路,严厉打击“黑竞赛”举办者的同时,也要严肃处理在招生时使用这些“黑竞赛”成绩的公办中小学校负责人;要坚持规范中考命题,杜绝超纲超标试题,适时研究取消中考,引导学校、家庭从鼓励学生刷题应试转向全面发展。

(编辑:陈洁)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