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总结是为了更好地再出发。2023年,是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之年。过去一年,翠亨新区以先行者的担当冲锋在前,迈进中山参与湾区建设的新领域,撑起了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即日起,南方+翠亨新区频道推出翠亨新区“盘点新‘区’势”系列报道,梳理翠亨新区2023这一年的突破与经验,敬请关注。
2024年开年,翠亨新区招商引资实现“开门红”。1月12日,中山翠亨城市更新有限公司与6个项目集中签约,项目总投资超过25亿元,涉及医疗器械、跨境电商、精密制造、高端装备制造、先进制造等多个行业。
项目“扎堆”落地的动能来自大空间。回顾2023年,翠亨新区最深刻的变化是空间之变。这一年,新区拼“工改”,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3154亩,拆除整备数量连续两年排名全市镇街之首。在“工改”出来的新空间上,翠亨新区规划了5个翠城系列园区。这次签约的6个项目全部落在翠城系列园区内,“工改”进入“丰收期”。这一年,新区促改革,借助中山新一轮规划优化调整机遇,马鞍岛3000亩商住用地被调整为综合产业用地,产业用地规模达到5.4万亩,成为中山产业用地最集中的区域。大空间激活大平台,中山生命科学园、中山软件园(翠亨新区)、翠城系列园区等产业平台载体先后建成,空间优势正化为发展胜势。
近年来,翠亨新区产业平台队伍不断壮大。图为西湾国家重大仪器科学园。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重塑空间
一年实现两个“千亩连片”
回顾翠亨新区2023年的空间之变,“工改”是绕不过的重点。2023年,翠亨新区实现了多个“工改”突破,其中就包括完成了2个千亩连片改造项目。
通过“部分自改+部分政府收储+部分公益配套”相结合改造模式,翠亨新区成功推动南朗工业园1078.5亩工业用地实现“化零为整”,其中423.2亩的政府收储用地引来了国昌荣等一批项目,土地亩均产出和企业营收都实现了翻增。
另一场“工改”千亩连片改造的探索在2023年“压哨”出场。去年12月,翠亨新区与中铁南方工程装备公司签约,回收中铁南方公司位于马鞍岛东部岸线的项目用地,收储面积达1000亩。这是翠亨新区和中山市2023年度政府收储面积最大的“工改”单一连片项目。按照翠亨新区城市设计初步方案,该项目地块片区为翠亨新区重点发展区域,将对标深圳湾总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湾区科技馆,形成集企业总部、滨海公园、科创中心为一体的城市门户。
2023年,翠亨新区还实现了400亩以上连片用地改造项目的突破。借助“工改”政策红利,翠亨新区完成了对位于中山市清洁能源主题产业园(翠亨新区)核心区内的深南电项目用地收储,这打通了主题产业园连片建设的堵点。
“政府收储、连片改造”是翠亨新区“工改”最鲜明的标签,也是翠亨新区重塑产城空间的关键之举。为实现更大范围的连片改造,翠亨新区去年在“工改”中还探索“以改带征”的模式,整合“工改”地块与周边产业空间。
翠亨新区的空间文章将在2024年继续书写。按照“两个1万亩、两个1000亩”目标,2024年,翠亨新区将通过控规调整及东部岸线整治,在马鞍岛打造1万亩综合产业用地,通过“工改”“以改带征”在南朗片区打造1万亩工业用;2024年,新出让产业用地超1000亩、推动企业自改超1000亩,进一步做大空间优势。
深中通道。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培育平台
三大主题产业园区与三大产业平台现形
通过盘活空间资源,翠亨新区按下了新产业园区和平台载体建设发展“加速键”。目前,翠亨新区已建成或正在建设西湾国家重大仪器科学园、翠亨国际科创中心、中山生命科学园等一批重大产业平台。
2023年,翠亨新区平台建设迎来新突破,产业平台陆续落地。4月,中山市清洁能源主题产业园(翠亨新区)动工,明阳电气增资扩产项目同步启动,后者将打造千亩清洁能源与智能高端装备产业园。
9月,中山生命科学园开园。园区总建筑面积超过70万平方米,是粤港澳大湾区已建成的、单体总投资最大的生物医药产业平台。园区定位打造大湾区标杆医药专业园区,目前,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等一批科研机构和项目已进驻园区。
10月,翠城1号·翠亨智能制造国际企业谷项目动工,项目一期建筑面积超过9万平方米,规划以智能制造为主导产业,招引优质产业项目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平台。未来,翠亨新区将规划建设5个翠城系列园区,园区总用地面积约50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将超过100万平方米。
11月,中山软件园(翠亨新区)揭牌,园区将重点引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等产业融合。
12月,翠亨新区首个竣工验收的新型产业用地(M0)项目——中山讯美科技广场通过验收,将聚焦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打造现代新型产业园区。
截至目前,翠亨新区已形成了以科创与总部经济产业园、中山市清洁能源主题产业园(翠亨新区)、西湾医药与健康主题产业园等三大主题产业园;以中山生命科学园、西湾国家重大仪器科学园、中山软件园(翠亨新区)等三大主要产业平台。产业载体矩阵不断壮大。
中科富海超低温科技园。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落地为王
新空间、平台引来123亿元工业投资
空间有了,平台有了,关键看项目。回顾2023年,翠亨新区“工改”和系列新园区、新平台均引来了一批重点项目。
利用“工改”政策和腾出来的新空间,明阳电气、莎丽科技、国昌荣、宝利金等本土企业找到了发展新路径。明阳电气增资扩产项目顺利落地,并计划在翠亨新区谋划建设千亩清洁能源与智能高端装备产业园。通过“工改”政策,翠亨新区去年推动莎丽、基鑫、意万仕等本土企业通过完善用地手续,实施增资扩产项目,累计增加工业产值19.7亿元。利用“工改”腾出的空间,翠亨新区帮助国昌荣、宝利金两家本土企业增资扩产,增加工业产值11.5亿元。“工改”空间还引来了一批优质新项目,其中翠城系列园区展现出强大的招商“磁力”,园区还未建起,已吸引企业和投资者订购。2023年,翠亨新区“工改”累计带动123亿元工业投资项目落地。
翠亨国际科创中心。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各大产业平台建设也将项目引进视为平台建设的重要维度,加大项目引进和落地工作力度。去年9月开园的中山生命科学园已招引超过30个项目进驻。中山软件园(翠亨新区)也已与18家企业签约。
拓展大空间,做实大平台,须以“项目为王”,更须以“落地为王”。2024年,翠亨新区将向“两个1万亩、两个1000亩”目标进军,空间平台将进一步拓展。与此同时,新区今年计划全年落地项目不低于40个,总投资不低于300亿元,新一轮招商大战将打响。
南方+记者 雷海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