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视频传播时代催生了数字新闻生产实践中的“情感转向”,情绪性成为短视频新闻凸显的价值要素,并进一步延伸出可分享性与人格化等网络传播的新闻价值维度。本文在对短视频新闻定义和基本要素及相关研究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总结出短视频新闻叙事的混合性、场景化、轻量化、下沉式和参与式五大主要特征。针对短视频新闻发展的现有问题,需要进行内容质量与创作模式调适,摒除碎片化传播带来的信息价值低、内容同质化问题。互联网内容生产和分发模式的革新为短视频新闻的突破与长线发展提出更高挑战,破除工业化流水线作业思维与唯流量论的偏颇观念,短视频新闻业务才能行稳致远,在网络时代发挥超越传统电视新闻的社会效益与内容价值。
【关键词】短视频新闻 表达要素 叙事特征 话语调适
媒介环境学派学者波兹曼曾经指出:“一种信息传播的新方式所带来的社会变迁,绝不止于它所传递的内容,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它本身定义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来源、传播数量以及信息存在的语境,从而深刻地影响着特定时空的社会关系、结构和文化。”短视频凭借其低门槛性、移动碎片性、视听沉浸性等属性,契合了人们移动化、视频化、社交化的日常消费习惯,成为了新媒体时代信息生产与消费的新形态。根据CNNIC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10.44亿,占网民整体的96.8%;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26亿,占网民整体的95.2%;同时,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10.26亿,占网民整体的95.2%。随着通过短视频形式获取新闻信息的用户数量迅速增长,短视频新闻也越来越多地成为各媒体单位进行数字化、移动化和平台化转型的突破点,在加速媒体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新闻生产范式、叙事方式和传播模式的变革。
一、短视频新闻定义与基本要素
学界对于短视频新闻并无统一明确的定义,有学者将其定义为“长度以秒计算,总时长一般不超过5分钟,利用智能终端进行美化、编辑,并可在多种社交平台上实时分享的一种新型视频新闻产品。”更多学者强调短视频的特征,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以及视听语言的调整,如“短视频是基于网络互动的一种新的社交语言,重新定义了视频传播的语言规则,开启了以秒计数的阅读时代”;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承载样式,短视频新闻表现出不同于图文新闻、电视新闻的新特征。在内容呈现上,短视频新闻更加短小集约、重点突出,舍去不必要的细节换取更集中的视听高潮;在语言风格上,短视频新闻更加富有亲近性和趣味性,注重激发民众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在传播方式上,短视频新闻更加注重社交属性,具有互动性强、裂变式传播的特点。
短视频新闻的基本要素包括:标题与字幕、声音、影像内容三个部分。其中听觉体验是短视频新闻传播中的重要一环。通过调动观看者的听觉感官能够达到设置场景、烘托气氛和激发情绪的效果,解说词、同期声和背景音乐是彰显听觉价值的三个维度。影像内容是短视频新闻传播的核心和基础。短视频新闻的视频素材来源广泛,专业拍摄、大众拍摄和监控拍摄是三种主要类型。在电视画质早已进入高清、4K甚至8K的今天,短视频新闻的画质明显偏低;且手机竖屏的观看方式,也使得一些横屏拍摄的素材只能占屏幕的1/3,这使得短视频新闻在画面视角、画面景别和剪辑叙事等镜头语言的表现上区别于传统电视新闻。
二、短视频新闻的叙事话语特征
类比电视新闻,根据题材和内容的差异,短视频新闻也可划分为重大主题报道、时政热点、突发事件、社会民生、财经科技、新闻评论六大类型,不同类型的叙事特征也略有区别。但整体来说,短视频新闻叙事逻辑受到平台可供性、创作环境与受众需求多方面的影响,需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信息密度,降低信息的接收门槛,在不断的尝试中逐渐形成以下几种有效的叙事话语特征。
(一)“混合性”叙事:情感公共领域的生成
短视频新闻在时效性、人格化(Personalities)、情绪性(Emotions)、邻近性(Proximity)等维度超越传统文字新闻,这些适应社交媒体传播的新特质为其获得节点化传播网络中的优先扩散权。“有情感和情绪成分的事件”更容易成为新闻。为了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短视频新闻往往从“小切口”出发,采用“混合性”叙事逻辑,对情节进行取舍,将有价值的细节进行刻画与深描,从而唤起受众的身份认同与情感共鸣。如@央视新闻在2021年7月河南暴雨灾情报道中推出的系列短视频中,一条短视频新闻以“‘面筋咋卖?’‘免费送!’知道家乡受灾后,他连夜回乡驰援……”作为标题,配以热心人士烤面筋画面、同期声讲解,以及逐渐强化的背景音乐,将“情绪”作为传播的着力点,以吸引“最大公约数”的受众。该短视频评论区高频出现“正能量”“人间有爱”“中国人”“骄傲”等词语,成功激发了用户的情绪共鸣,表达了网民众志成城的凝聚力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共同体意识。
在“混合性”叙事中,背景音乐的烘托成为有效煽情手段,是在短视频传播中烘托气氛、渲染情绪、唤起记忆的重要方式。背景音乐通常是指视频当中作为背景衬托、旨在调节气氛的音乐,在传统电视新闻当中,背景音乐的应用较为谨慎克制,在重大主题报道、突发性事件等有限的报道主题中会有所运用。由于短视频具有短平快的特点,时长短、内容密度大,因此短视频需要尽可能快速地吸引用户注意,实现场景带入。在短视频新闻中,背景音乐的运用广度和频度更高,往往集中在新闻内容的高潮阶段,以快速引起用户兴趣、实现场景带入,烘托出特定的场景氛围,进而形成情绪共鸣、激发集体记忆。人民日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举行,来感受精彩现场!》就将《特别版错位时空》的配乐和直播画面片段进行有机融合,“我仰望你看过的星空,脚下大地已换了时空”完美契合了建党百年、时空流转的宏大爱国母题,观看者的爱国之情也伴随着声音画面的演进自然而然地萌生与升华。
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强调“体验”对于创作的重要意义,在新闻短视频“从事实导向到体验导向”的转型中,也伴随着互联网公共讨论从理性公共领域到情感公共领域的转型。弱关系网络中,情感往往比事实信息更快地流通、更广地扩散。英国学者Mouffe认为“激情动员比理性讨论获得共识更为重要”,网络空间当中,群体受到集体情感的感染,情感性与公共性相互交融,个人体验与公共讨论联通,“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在情感共振中跨越边界实现融合。短视频新闻中体现了鲜明而普遍的情感表达,新华社抖音账号在2021年5月22日发布的短视频新闻《长沙市民雨中送别袁隆平!一路走好》中,送别群众的哭喊场景特写配合柔情的音乐传达出群众对袁隆平院士的爱戴与不舍,在社交网络中激起广泛而深刻的共情。有学者将这样的报道模式称为“混合情感传播模式”,打破了新闻界传统的理性—情感、信息—娱乐的二元模式,而在我国主流媒体的短视频新闻实践中,媒体情感在报道内容中的倾注已经成为常态化、体系化的融媒体报道模式。
(二)“场景化”叙事:空间勾连实现文化传导
短视频新闻中的场景建构向着沉浸式发展,视听元素的融入与“场景”的构建受到重视。一方面,短视频新闻通过空间叙事进行语境铺垫,连缀出多层次的表达图景。“央视频”新闻《庄晓莹探秘陆战之王》中,主持人庄晓莹带领受众实地感受荒漠驻训合成旅的野外训练日常,采用场景化的手段叙述“正在发生的事件”对短视频新闻来说尤为流畅。在戏剧语言里“一个场景即是一个缩微故事”,短视频新闻中对于故事发生场景的还原,不仅呈现出事件本身,还展现了场域内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构建丰富的文化场域与连缀社会图景。视听场景的搭建为受众主动参与编码与解码过程提供便利,在国庆七十周年阅兵大典的短视频新闻中,受众主动发掘新鲜的关注点,在评论区指出了从“整齐划一的步伐”到“俊美的长相”再到“艰苦的训练”等多种意象,场景化叙事提供的广阔解读语境为公共讨论提供了土壤。
另一方面,在许多有影响力的社会议题报道中,多侧面切入的短视频不断强化着某一语境,既有个人视角的日常化叙事,也有专业化的全面报道,所营造出的新闻“场景”,也成为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一部分。在追求速度的数字新闻时代,场景化叙事凸显“现场感”和“临近性”,为融媒体报道探索内容价值与体验价值并重的发展路径找到了一个方向。
同时,同期声在提升在场体验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对现场声音的真实记录,同期声往往比后期配音更加自然逼真,是体现新闻真实性、增强新闻现场感的要素之一。为了实现系统准确的信息传达,电视新闻报道往往以解说播音为主,现场同期声为辅。在短视频时代,同期声则凭借其对现场声音的如实记录、对新闻细节的忠实还原在短视频新闻表达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重要的听觉要素,采访人物音、现场环境音等同期声弥补了视觉内容的单一扁平,延展出更加真实、细腻且立体的观看体验,以至于让受众能够“重返现场,身临其境”。有的短视频新闻还会借助文字标题、字幕等形式,直接忽略传统电视新闻的播音或解说,只用同期声来营造现场感。
(三)“轻量化”叙事:融媒报道提升互动效率
数字新闻与融合新闻在新媒体时代的崛起,也为新闻业态带来变革。2017年,Harcup和O'Neill提出“可分享性”(Shareability)作为新闻新要素,指“被认为可能通过Facebook、Twitter和其他形式的社交媒体产生分享和评论的故事”。“可分享性”作为社交媒体时代至关重要的要素,具体可拆解为速度、形式与叙事语言的变化。
时间维度上短视频新闻从追求时效性到实现同步性。在现场的民众第一时间的拍摄与记录,使视频新闻的播报速度可达到与事件同步,“直击现场”因而成为许多新闻栏目的口号。短视频新闻中的字幕与语言体现平民视角和真挚情感,现场的同期声、生动的语言、细微的动作、微妙的表情等小细节既增强了新闻的可信度,还能有效拉近和受众之间的距离。
表现形式上,短视频新闻体现出鲜明的“轻量化”特征,醒目的大号字体与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像相结合,创造了诸多社交媒体平台中的“出圈爆款”,文字的使用产生激活效果,凸显价值要点,补充信息缺损。其中,新闻标题和新闻字幕是短视频新闻中发挥文字表达优势的主要形式。短视频新闻标题位于画面左下角,在发布时可自行设定与修改,编辑自由度更高,口语化色彩更浓,不再局限于单个句式,篇幅更加灵活多样,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导语作用。且多用冒号、问号、感叹号等标点符号来增强语气,强化表达。目前短视频新闻标题可以分为客观叙述类、情感互动类两种类型。客观叙述类标题承袭了电视新闻标题的特质,往往平铺直叙地展示出新闻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核心要素,提升用户信息获取的效率。情感互动类标题则以情绪唤起为立足点,多采用反问、疑问或设问开头,在悬念设置、自问自答中引发读者好奇、深思和互动,增强新闻语言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力求快速、即时、鲜明地引发用户的情感共鸣。
短视频新闻字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更加灵活多元,字幕位置动态调整、字体字号色彩丰富醒目、文字语言简练活泼等。例如,央视新闻抖音号的新闻字幕有时位于竖屏画面正中间,蓝色、红色、黄色等多色艺术字体灵活应用,出屏方式缓入缓出,在起到醒目强调作用的同时又不显得机械呆板。作为视觉符号的增强和延展,短视频新闻中的字幕内容不仅可以对短视频的声画内容进行补充、释疑和强调,而且有助于丰富关键事件的细节、增加关键事件的信息量,实现新闻信息的有效增值,充分挖掘视觉生产力。
而传统新闻中的“5W”要素逐渐被全部或部分省略,抛却传统叙事所追求的故事完整性,短视频新闻以碎片化的情感叙事作为基本逻辑。在人物特写与场景刻画上的侧重,实现了其混合性情感叙事的张力与吸引力。理性与情感这一对本身对立的要素在短视频新闻叙事中实现了互动与融合,有限的信息与无限情感凝结在平民化的话语叙事中,并具体地通过人物故事、观点评述、热点事件等题材类型表现出来,以满足网民在新媒体环境中呈现出的信息娱乐化、表达情感化与阅读碎片化需求。同时,必要的新闻要素被置于其他版块(置顶评论或留言区)中单独呈现,与主视频形成呼应与联动。@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在抖音平台中的短视频新闻作品平均时长15秒,最短的只有3—5秒。
(四)“下沉式”叙事:亲民路线消解观看区隔
作为新兴的媒介形式,短视频的普及与扩散遵循着“创新扩散”的基本逻辑,从创新先驱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者向后期多数者和落后者流动或下沉。用户群体的扩大和下沉,预示着短视频新闻将在信息呈现上实现契合公众新闻品位的叙事“下沉”,以满足大多数用户的审美风格和需求偏好。传统的、宏大的、精英的新闻语态难以为继,下沉的、创新的、网生的短视频新闻叙事语态应运而生,以鲜明的亲民路线消解公众在新闻观看中的区隔与游离。短视频新闻叙事的下沉既包含着叙事方式的下沉,也体现在叙事风格的下沉。
一方面,短视频新闻的叙事下沉体现在拍摄手法和叙事方式尽可能向用户靠拢,以最大程度消解传统的观看距离感。在画面景别上,与传统的电视新闻多运用远景、全景和中景不同,短视频新闻则更倾向于使用中景、近景和特写,基于手机竖屏来描摹人物、景物和事物的局部和细节,展现新闻关键点,尽可能消弭短视频新闻与观看者之间的原有界限。在剪辑叙事上,短视频新闻篇幅普遍短小,视频画面细碎,往往难以追溯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只能侧重于场景展示和空间叙事,快速形成视觉高潮,并借助于标题和字幕等文字形式来扩充表意空间。
另一方面,短视频新闻的叙事下沉还体现在新闻解说词和播报风格的下沉和亲民。在传统电视新闻报道中,解说词一般由专门的新闻主播进行现场播报或幕后录音,要求严谨规范、简洁易懂,足以让“未见其人,只闻其声”的受众准确获取新闻信息。而在短视频新闻中,社交媒体的语态风格潜移默化地侵入到短视频新闻解说词中,使得后者呈现出去主播化和亲民化的特点。一方面,报道类短视频新闻普遍选择淡化新闻主播,凸显亲历主体,注重记录新闻现场同期声,借助字幕和标题来交代背景,由此解说词将成为可有可无的一环。另一方面,在短视频新闻评论中,新闻评论者和评论解说词的话语风格、语气语调和叙事修辞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更多地呈现出口语化、亲民性和网生性的特点。网络迷因、流行热词和戏谑语言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渗透进短视频新闻评论的解说词中,极大地引发了网络原住民们的价值共振和情感共鸣,从而呈现出严肃与活泼交织、理性与感性融合的独特传播态势。
此外,受时长限制,短视频的解说音频还会有明显的加速处理,主播的播音速度远高于正常的电视新闻。例如,央视新闻抖音号《主播说联播》就一改传统电视节目中的严肃庄重,而是运用轻松诙谐的语言针对国内外热点事件进行新闻评论。主播端坐于主播台,位于画面正中央,以近景和特写呈现,完全脱稿地与屏外受众面对面交流对话,配合自然的肢体语言和表情神态,在简洁有力,条理清晰的表达中增强人格化述说的感染力。“侮辱性极强,伤害性更大”“夜宵时间到了,要么上点榨菜?”“NO ZUO NO DIE”“央视BOYS”等极富网生性的解说语言也准确迎合了网民的围观心态,完美契合了社交媒体环境下追求生动趣味的话语新生态。
(五)“参与式”叙事:全民生产扩充阐释空间
在方兴未艾的技术浪潮下,亨利·詹金斯深刻体悟到人与技术互动关系的变动,提出了“参与式文化”(participatory culture)的概念,指出伴随着技术赋权的深化,“普通公民也能参与到媒介内容的存档、评论、挪用、转换和再传播中来”,进而从被动的消费者跃升为积极参与的文化生产者和盗猎者。短视频新闻既体现和延续了“参与式文化”中全民参与生产的发展趋势,又以全新的媒介叙事方式再次延展了“参与式文化”的内涵与实践。参与式叙事有助于调动全民生产的积极性,去除传统新闻生产中题材、视角和内容的遮蔽,更加完整且真实地反映社会全貌。参与式叙事体现在新闻初级生产和新闻再生产两个环节,前者表现在用户为短视频新闻媒体提供新闻线索和视频素材,后者表现在用户通过互动参与来加速短视频新闻的扩散与增值。
目前短视频新闻的素材来源主要有专业媒体拍摄素材和大众拍摄素材,而后者充分体现了短视频新闻“参与式”叙事的特征。大众拍摄素材多从普通民众的视角出发,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呈现新闻现场,一方面能够展现更多真实的新闻细节,另一方面画面的随意性也较强。
参与式叙事不仅体现在短视频新闻UGC素材来源的比重上升,还体现在短视频新闻中用户参与互动性增强。用户参与互动性的增强有助于调动受众对新闻文本进行二次加工的积极性,扩充短视频新闻的表意空间。受技术所限,传统电视新闻往往“以传者为中心”,与受众的互动反馈方式单一、时延性大。短视频新闻则更多地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观念转向,通过“功能互动”和“情感互动”两种互动机制,有效提升用户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功能互动”主要体现在基于短视频平台的用户功能交互上,如上下滑动、关注、点赞、评论、转发和收藏等。用户可以通过快速上滑表达不感兴趣,也能通过双击屏幕点赞表达喜爱,还能通过发送评论发表个人感想,等等。在用户反馈即时回流到内容生产端后,短视频新闻发布者可以通过评论置顶、回复评论、点赞评论等方式实现传受双方的双向互动。值得注意的是,短视频平台还打通了与中长视频平台、移动新闻平台的生态壁垒,通过“相关视频”和“相关阅读”超链接按钮实现互访。用户可以进一步查阅新闻的完整资料、出处、相关报道等深度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短视频新闻信息容量局限的问题,也降低了短视频新闻断章取义的可能性。
“情感互动”则借助文字、声音和图像的有机融合来与观看者建立情感联系,以优质的新闻内容引发情感共鸣。短视频新闻用户从过去的二维“观看”发展为如今的三维“参与”,全面卷入到由新闻标题、画面内容、环境声音编织的情感场域中,完成了一场情绪共振、价值共鸣的互动仪式。
三、短视频新闻的问题归纳与话语调适
处于流量、算法、受众的多重合力之下的短视频新闻,面临着同质化、情绪化、泛娱乐化和碎片化等问题,需从创作手法、表现形式、采编流程等方面进行新闻话语生产与传播的调适,以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环境中用户对权威、清晰、有力内容的需求,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与影响力。
(一)以“降维”视角实现以小见大
短视频新闻素材来源普遍采用公民拍摄、摄像头拍摄视频内容,导致画质、镜头比例、声音等要素的不统一,对新闻内容质量与视听愉悦感产生损耗。为了保证降维化优质内容的落实,短视频新闻生产流程中应提升“策划”的重要性,创新工作流程与协同机制,在重要事件、重要节点加强主动策划,由于内容时长的限制更应精打细算,结合投放渠道及传播效果预判,在立意、镜头组合、拍摄需求等方面进行精细化策划,使新闻报道工作有序开展,短视频传播效果得到保障。实现晦涩内容的趣味化表达,善用技术加持,采用音乐、动画、图表等融媒体形式为新闻意涵的传达加码助力,提升关键信息表达的精准性、简明性,同时提升新闻传递的吸引力、生动性。
短视频新闻的降维化创作体现在内容题材的“以小见大”与表达形式的“深入浅出”上,通过微观视角表现宏观主体,以平民化的视角阐释宏大主题,更符合新一代受众的接受规律。“讲故事”是最为常见的表达形式,软性叙事不再说全说满,而是留有余地,“评论里见”,以潜在悬念引出互动参与。一分钟以上的新闻短视频,通常能够以短小精炼的笔墨讲述一个要素齐全的故事,近年,人民网推出的4分钟短新闻《边防十二时辰》通过展现广西金鸡山某边防连战士的一天,将24小时拆分为多个节点,依次呈现边防战士爬山、淋雨、巡逻、执勤的日常,以时间推进为线索生动展现一代军人守疆卫国的承诺与奉献。
(二)以内容为王扭转流量崇拜
网络平台的实时数据使媒体能够进行传播效果的追踪与反馈,但也会导致部分新闻作品形成“唯流量论”的价值取向。考核中对上热搜、点赞量、评论量有了细化的标准,也影响着新闻从业者在选题、制作上的判断。一些短视频新闻,虽然第一时间把视频画面呈现出来,但没有充分的信息获取,也没有完整的后续报道,同时断章取义的标题和解说文字也容易误导受众。因此短视频新闻创作需在内容质量、经济效益、受众反馈与平台规则四者间寻求平衡,更应将社会价值放在第一位。在对算法推荐机制的迎合中应注意防范以下问题:一是短视频新闻过度情绪化导致对新闻事实的忽视,二是短视频叙事的碎片化风格形成误导性报道,三是在“玩梗”和网络语言的运用中造成生态失衡与过度影射,引起负面舆情。
平台经济逻辑对数字新闻生产的影响是深远的,戏剧化、个人化和碎片化的故事更容易在互联网中引起受众兴趣,而由于对新闻人物个人以及戏剧化情节的过分关注,导致了媒体对政治事件的报道显得零碎和混乱。传播学学者仙托艾英戈(Shanto Iyengar)总结新闻框架的倾向性时,将其分为“情节式新闻”与“主题式新闻”,“情节式新闻”把记者和受众空投到一个已然的情境当中,关注矛盾冲突中的人,以及社会秩序如何在井然和混乱中循环。与此相反,“主题式新闻”则突破眼前的戏剧场景,挖掘新闻事件的根源,剖析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或政治背景。短视频新闻同样应当警惕陷入表面的戏剧性,而忽略了深层次的动因。
另外,网络内容分发平台的算法规则也对媒体从业人员的数字素养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媒体平台运营编辑需为新闻内容打上显著的高质量标签,赋予鲜明的、差异化的媒体定位,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流量推荐与用户关注。另一方面,实践已表明为了获取高点击量而“卖关子”的策略将引起受众反感与质疑,片面追求节奏而放弃故事完整性的做法也无法提供信息增量价值,最终损耗的只是媒体的权威性。因此,如何平衡碎片阅读时代的流量偏好与新闻内容生产中的公共价值,成为短视频新闻业务行稳致远的关键。寻找小而实的民间故事作为切入点唤起广大网民的情感共鸣,通过故事背后丰富的社会语境来拓宽受众认知,可成为短视频新闻提升内容质量与信息密度的发展方向。作为社会公共精神文化产品,短视频新闻在情感价值与娱乐价值外,也应提供持续的知识价值与信息价值。
(三)以特色化调适同质化
多元主体发声的媒体环境中,针对同一时政新闻或社会热点,媒体账号在视频剪辑或内容上有着显著的同质化、越地越权化趋势。在平台基于原创内容保护所推出的去重推荐机制下,各家媒体为了抢占“原创”的高权重推荐,在画面内容顺序、封面主图、音效搭配上不遗余力地换形式、做嫁接,以博得平台抓取登上热搜,造成同质化泛滥甚至侵权问题。一些地方的媒体账号为了获取更高的流量,通过“飞地”取材将自身定位成全国性视频账号;行业性媒体、政务性媒体“越界”取材,试图打造成全行业视频账号,有时甚至忽略了本领域的新闻,这些乱象既反映了媒体账号对“火一把”的热切渴望,也体现了网络内容创作在素材挖掘上的局限性。
短视频新闻数量庞大,但真正原创的精品却有限,由此凸显各家媒体建立联动素材库的必要性,专属的影像库与语料库能够为短视频新闻创作提供支撑,为更广阔的创作空间与更多元的创意作品提供基础条件。对于地域、级别和类型的短视频新闻账号主体而言,应当注重在垂直领域挖掘特色内容,通过优质内容“反议程设置”,自创爆款而不被热搜榜单牵制。在网络语言的运用上应拿捏有度,借梗的同时要造梗,打造有思考、有温度、有新意的作品。
四、结语
本文探讨了具备新闻采编权的媒体主体在短视频新闻实践中的叙事特征与话语调适。受短视频形式、时长以及平台、制度、规则等限制,短视频新闻表现出了一些创新特征,如混合性、场景化、轻量化的叙事模式,可分享性、即时性、人格化、情绪性等网络时代新闻价值的变迁。但在新闻报道要素层面,短视频新闻并未超出原有电视新闻的整体框架。新闻报道的目的应当回归信息价值本身,即让更多人第一时间获取与事件、事实相关的信息,随着移动互联应用的发展,短视频新闻无疑在时效性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叙事逻辑、视听表达上仍有很多可摸索空间。生产维度上,更应提升策划和制作的重要性,在立意、镜头组合、拍摄需求等方面提出精细化设计;内容维度上,应坚决摒弃唯流量论,以真正的高质量新闻内容实现信息的社会价值;创作思路上,要结合媒体特色,深入挖掘有价值内容,进一步解决为追热点而造成的内容同质化问题。
此外,用户拍摄素材,特别在一些突发事件报道的应用,也应遵循新闻生产规律,准确传递事实信息,不应当突出或夸大片面信息,误导受众。在短视频新闻的传播中,也应当尊重原创版权,避免同质化内容占用公共资源。而对于没有采编权的自媒体账号,虽然可以将拍摄内容发布在短视频平台上,但应遵守相关制度规定,不能以媒体采访、新闻报道等形式进行传播。短视频新闻作为新闻业务实践迈进数字化形态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无疑为新闻生产带来了创新潜力,为主流媒体融媒体转型带来开拓空间。在与时俱进的叙事话语改革中,本文提出,将情感看作公民理性表达的方式之一,认可其进入公共讨论空间的正当性并将其作为短视频新闻的突出特征,而关于短视频新闻的情感化叙述策略、下沉传播效果值得后续研究进一步探索。
作者:
方格格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讲师
沈爰孝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南方传媒研究 2023年第5期 总第104期
欢迎订阅《南方传媒研究》
本刊邮发代号:46-582
本刊唯一投稿、合作邮箱:
nfcmyj@163.com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