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槟榔……”
在广府地区,《月光光》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童谣。然而,即将到来的2024年2月9日,将会成为2030年前最后一个“大年三十”,不少网友纷纷提醒:“今年大年三十可要珍惜啊!”
虽然,没有“大年三十”的除夕夜其实并不罕见,但连续五年出现这种现象的成因何在?对岭南讲究历法的传统年俗有何影响?小南请来多位专家学者为你解惑。
资料图片。
01
腊月“大小月”纯属历法问题
“大年三十”为何将持续“隐身”?还得从中国农历历法的计算方式说起。
“历法是根据地球、月球等天体运动周期,记录和计算较长的时间序列,安排年、月、日等计时单位时所依据的法则。”广东天文学会常务理事陈欣欣介绍,由于回归年、朔望月这些天体运动的周期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但历法的日期必须是整数,“那就需要历法的制定者运用一定的数学法则,通过安排闰日、闰月的方式进行协调”。
公历根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即一个回归年的运动周期制定;农历则以月相盈亏和太阳周年视运动两个自然周期为依据制定。
在农历中,大月30天,小月29天。这个天数是根据月相的圆缺变化来计算的,在天文学上被称为“朔望月周期”:“朔”所在日为“初一”,“望”所在日为“十五”,前者完全看不到月亮(除非发生日食,此时可以看到月球的暗面遮挡太阳),后者则是满月时刻所在的日子。
日月合朔示意图。
“朔望月的周期是29.5306日,所以有的月是29个整天,有的月是30个整天,而大月的数量往往多一些。”根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起草的《农历的编算和颁行》,朔日为农历月份的第一天。朔日当天都必须含有“日月合朔”的时刻,即大阳、月球和地球垂直于黄道面的同一平面上、且月球位于日地之间。“这也是日月在天空中的距离最近的时刻。”陈欣欣解释道。
为保证农历每月的初一必须是“朔”,大小月的安排也不是固定的。陈欣欣分析,如果一个月的初一“日月合朔”时间比较晚,为确保将这一天定为“朔日”,上一个月就很容易成为“小月”。“而从明年起,大年初一日月合朔的时间都偏晚,这也是导致腊月没有三十日的原因。”
陈欣欣进一步指出,腊月是“大月”或“小月”纯属历法问题,与具体的季节气候和天气现象并无本质关联。
资料图片。
02
“辞旧迎新”才是除夕年俗核心
大年三十会消失,所以“年味”会消失吗?
在广府童谣《迎春洗尘歌》里,人们就将从“年廿三”到“年卅晚”的每项活动都安排得明明白白:年廿三,晒被洗衣衫;年廿四,清洁房边地;年廿五,扫房掸尘土;年廿六,洗净禽畜屋;年廿七,内外洗归一;年廿八,家什擦一擦;年廿九,邋遢都搬走;年卅晚,团年饭后去卖懒……
岭南民俗专家、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曾应枫认为,传统年俗的核心在于“辞旧迎新”,“年三十的习俗就是除夕的习俗,这个时间一直都是弹性的,也不会因为没有年三十而消失”。
那么,“卖懒”又是什么回事呢?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广州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饶原生告诉小南:过去,除夕之夜,广州的孩子们一手提灯笼,一手拿着一个红鸡蛋和几炷香,结队上街闲逛,边走边唱:“卖懒、卖懒、卖到年卅晚,人懒我唔懒。”
绘图出自《老广新游》系列。
“孩子们一直走到土地庙把香插上,再回家把鸡蛋分给长辈吃,表示‘卖掉’自己一年的懒惰,从此勤快读书干活,不做懒仔。”饶原生说。虽然“卖懒”的旧俗早已消失,歌谣却一直保留在广府民间的记忆中。
与“大年三十”主题有关的童谣还有不少,比如广府人家最重要的年俗“行花街”:“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满街排,呢朵红花鲜,嗰朵黄花大,千朵万朵睇唔晒,人欢花靓乐开怀……”
“行花街”通常从春节前年廿八开始,至年初一凌晨结束。2021年,广州“春节(行花街)”成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资料图片。
“其实,行花街的时间也是随着时代变化发展的。”饶原生指出,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迎春花市从年廿四开始的历史资料记载。今年,为响应广大市民群众延长花市时间、庆祝传统节日的呼声,全市各区花市时间都延长到4—7天不等。其中,越秀西湖花市将提早到年廿七(2月6日)开市。
“行花街的时长是没有要求的,关键是必须在大年初一的凌晨收市,才能体现辞旧迎新的仪式感。”饶原生补充道。
南方+记者 杨逸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