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一大癌症盯上年轻人”,如何应对?

南方+ 记者

广东20岁女大学生患上乳腺癌、宁波18岁女孩高考前确诊乳腺癌切除乳房,23岁姑娘患乳腺癌与生活方式有关……近年来年轻女性患上乳腺癌的报道备受关注,1月11日,#全球第一大癌症为何盯上年轻人#登上热搜。专家指出,中国乳腺癌发病趋势呈现年轻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乳腺癌的发病跟哪些因素相关?该如何应对?

发病增速:35岁前乳腺癌占比接近10%

2022年全球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乳腺癌每年发病率是226万人,肺癌发病率220万,乳腺癌已超过肺癌,成为全球发病率最高的第一大癌症。

“乳腺癌在中国发病率呈现年轻化趋势,每年新增发病人数超过40万人。增长速度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也高于欧美国家。”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乳腺疾病诊疗中心主任、乳腺外科主任马德奎指出。

目前中国乳腺癌的发病趋势呈现发病率最高、发病年龄最早,增长速度最快等三大特征。

“中国乳腺癌的发病率比国外特别是比美国要高5倍。美国的发病率增长是0.5%,中国的发病率是按2.5%的速度在上升。也就是说乳腺癌的上升概率趋势明显且增长速度很快。”汕头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科室负责人、副主任医师林豪雨解释。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乳腺癌发病年龄比欧美国家大概要提早10~14年,且呈现双峰趋势。欧美国家乳腺癌发病高峰期是在绝经后,平均发病年龄为55~65岁。中国女性则有两个发病高峰期。一个是在绝经后发病,跟欧美人群差不多;还有一个是在绝经前,大多数患者发病年龄是45~55岁,35岁之前发病的极早期乳腺癌,占发病人群的8%~10%。

导致乳腺癌的高危风险因素大致有四类:疾病因素、月经孕产因素、遗传因素、生活行为习惯因素等等。

林豪雨指出,女孩子过早来月经,晚育、少育或不育、拒绝母乳喂奶,以及家族成员中有患过乳腺癌或者卵巢癌的遗传基因,都是诱发乳腺癌的高危风险因素。

同时,快节奏的生活与工作方式,以及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如经常熬夜、酗酒、抽烟,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缺少运动、情绪紧张等,也容易导致乳腺癌。

乳腺癌如何预防?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十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乳腺学科负责人王永霞认为,对于可能有家族遗传因素的人群,可以通过基因检测,尽早做一些干预性的处理。其次,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健康的饮食结构,以及经常进行运动等,可以减少乳腺疾病的发生。

“早期乳腺癌不会有明显的症状,而且大部分女性没有明显的胀痛、不舒服,容易被忽略。我们也呼吁女性朋友做好自查及去医院定期筛查。建议30岁就可以开始定期做乳腺B超检查;40岁以上的女性则建议做B超和钼靶检查。对于有家族乳腺癌病史高危因素的女性,建议35岁开始做筛查。如果B超和钼靶检查不能明确判断,但临床有怀疑的,则建议做磁共振检查。”

慢病管理:乳腺癌治疗模式更新

乳腺癌的治疗包括化疗、放疗、内分泌、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

乳腺癌虽然发病率趋高,但治疗后的生存率也在提升。“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肿瘤治愈标准,首次治疗后能达到10年生存率就算治愈。目前,中国乳腺癌患者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超过90%,相较于10年前提升了9.1%。其中Ⅳ期乳腺癌患者过去平均5年生存比例只有10%左右,现在也已接近50%。”马德奎介绍,乳腺癌和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风湿一样,已被列入慢性病管理范畴。

乳腺癌迈向“慢病化”,对临床医疗提出新的需求,需要医患及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在这种带瘤生存状态下,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去努力:第一就是使患者的生存时间更长,第二是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更进一步提高,第三是使患者有社会归属感,对生活影响更小这些方面做考虑。”林豪雨指出。

“例如乳腺癌治疗皮下注射制剂的获批,让患者管理更为便捷,仅需几分钟就能完成,患者可以在日间或门诊完成治疗,不仅减轻了科室的床位压力,也帮患者节省了时间和医疗费用支出。”王永霞介绍,调查结果显示,90%的患者更倾向于使用皮下制剂,另有77%的医护人员也偏好于使用皮下制剂。随着诊疗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未来患者甚至有可能在社区就能完成皮下制剂治疗。2023年最新版国家医保目录也已经将这种皮下注射制剂纳入其中。

王永霞提醒,如果排除乳腺肿瘤因素,仅仅是乳腺增生、乳腺囊性增生引起的乳房胀痛、不规律的疼痛,建议调整生活节奏,放松心情。如果发现有乳腺疾病和乳腺肿瘤,一定要尽早找专科医生就诊,以免贻误最佳治疗时间。

南方+记者 严慧芳

编辑 欧旭江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