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经济工作至关重要。1月3日,松山湖园区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传达学习贯彻市委十五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分析研判当前形势,部署2024年经济重点任务,研究制定管委会“一号文”。
应对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新定位,松山湖将如何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以改革创新谋划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企业服务能力及水平?日前,松山湖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韩志祥接受南方日报、南方+专访时表示,新一年,松山湖工信局将坚持做好企业发展要素保障,精准施策,狠抓工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深挖存量、拓展增量,推动工业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规上工业总产值预计同比增长11.5%
南方+: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作为引领东莞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松山湖经济运行情况备受关注。过去一年,松山湖工业高质量发展成色如何,有哪些战略性部署谋划?
韩志祥:去年年初,在外部冲击频发、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复杂的大背景下,松山湖一季度工业经济一度呈现低谷承压态势。针对严峻形势,松山湖管委会迅速研究并制定出台《松山湖进一步推进企业减负提质增效的若干措施》《松山湖2023年下半年拓市场扶持措施》《松山湖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集群试点培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组合拳”,聚焦主责主业,将支持企业加大工业投资(技改)投入、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产业培育发展等重点工作作为促工业稳增长的核心抓手,主动服务、精准施策,有效推动了工业经济回升向好。
从数据来看,2023年,松山湖预计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794.83亿元,同比增长11.5%,增速预计远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预计完成工业投资总额163.18亿元,同比增长5.6%。
松山湖去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固投等领域保持快速或较快增长,多项指标位居全市前列,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效速兼具的良好态势,如园区重点企业生产的国产手机供不应求,出现一机难求的热销景象。在开年低迷、多重困难并存、运行压力陡增的情况下,松山湖工业经济顶压逆势增长,成绩来之不易。
回顾全年工作,松山湖工信局牢牢把握打造全市“产业创新高地”和“高质量发展”引领区,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主线,持续推动松山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工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绿色化发展,以强大的要素保障能力推进园区工业经济稳中向好。
一是以精准高效服务保障工业经济运行指标稳中有进。通过领导班子挂点服务重点企业、召开企业家春茗座谈会、“松湖夜话”、诉求专题会议,发挥企业家联盟桥梁纽带作用,加强政企交流,实施精准服务,累计走访工业企业约1450家次,收集企业诉求539个,其中478个已解决,解决率88%以上。
二是以政策有效落地支持企业减负增效健康发展。用足用好国家、省市各级政策工具,累计指导培训企业258家次,指导协助企业获得工信口各级扶持资金合计1.31亿元。
三是以数字化转型驱动制造业提速换挡高质量发展。携手华为云共建全球首个松山湖开发者村,项目荣获“2023年度工业互联网贡献企业”称号。联合腾讯、万科等龙头企业加快共建腾讯云(松山湖)数字经济产业基地。东莞工业数字大厦、松山湖开发者村、五家软件产业园、三家数字产业集聚试点园区等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深化,2023年累计进驻软信类企业71家,招引软信技术人才1719人,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21家。
四是以完善企业梯队培育体系护航优质企业行稳致远。截至去年11月,规上工业企业262家,产值超亿元企业115家;新增“小升规”企业16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家,累计26家,全市排名第一;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8家,累计196家,全市排名第一。
五是以高质量系列活动营造浓厚产业发展氛围。助力华为公司举办两场华为开发者大会,发布“盘古大模型”“鸿蒙4.0”以及“星闪技术”等最新技术成果。统筹举办东莞数字经济月系列活动,举办近30场峰会和沙龙活动。举办第二届松山湖“湖人秀”城市价值观主题活动,进一步深化“产城人文”融合,提升城市活力。
“研发+生产”实现园镇产业优势互补
南方+:作为引领东莞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近年来,贵局在助力松山湖强化辐射带动周边镇乃至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有哪些作为及成效?
韩志祥:近年来,松山湖不断强化对周边镇街的辐射、带动、引领作用,在园区和各镇现有产业的基础上,统筹推动园镇招商共享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园镇产业优势和资源互补效应,引导企业在功能区内合理布局,通过“研发+生产”的分工互补,不断为周边各镇发展注入活力。
一方面,依托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众多科研机构,构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研发机构为源头驱动的重点产业发展核心区;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松山湖园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实施“双倍增”计划,重点引进总部型、研发型、发展潜力大的高科技企业,集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智能装备、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速带动周边镇街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如企石镇把握松山湖高新区功能拓展的重大机遇,率先示范产业联动发展新模式,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布局5G、高端电子元器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正积极发展机器人、医疗器械等产业。如李群自动化研发重点布局在松山湖,制造环节则位于大朗;华勤通讯华南研发中心扎根松山湖,同一集团旗下的东勤通讯落户东坑,瑞勤通讯则落户塘厦。
此外,工业数字大厦自2022年4月揭牌成立以来,共计服务镇街超25个,涉及参与人数超4000人,举办活动超百场,为镇街(园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技术交流、参观培训、名企游学、转型诊断以及产业供需对接等齐全的数字化转型路径综合服务,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引培并举推动产业星月交辉
南方+:展望2024年,松山湖工信局将如何落实新型工业化的最新要求?重点从哪些方面发力出新招、亮实招?
韩志祥:去年12月,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2023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2020年到期复核通过企业名单》,松山湖58家企业入选,松山湖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累计已到196家,全市排名第一;此外,松山湖去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家,累计26家,也是全市排名第一。松山湖在企业梯队培育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
专精特新企业的引育成效,是松山湖打造“纺锤形”产业梯队的一个缩影。过去比较长时间里,松山湖龙头企业产值规模占比较大,近年来,工信部门持续挖掘、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的科技创新型企业,配给如土地、厂房、人才房、公办学位、金融服务等各种成长要素,扶持企业快速发展壮大,使得一大批在行业赛道具备独特优势的科技型企业成长起来,有效推动松山湖产业结构从“月明星稀”渐成“星月交辉”之势。
接下来,围绕加快推进建设具有松山湖特色的高水平新型工业化,工信局将从更好地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提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数字赋能、智慧化建设、绿色发展六个方面多管齐下,加快培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新动能,力争2024年工业经济继续实现较大的增长。
一是抓好“龙头企业带动”,多策并举“保龙头”稳增长。建立健全重点企业服务长效机制,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积极开展重点产业链供需合作对接,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新格局。
二是抓好“产业提级”,多方联动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强产业政策研究,把握产业发展规律,为推动园区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大力发展运动健康、人工智能、新型储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动工业用地提质增效,全方位提升产业能级。
三是抓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多管齐下加快培育新动能。加快完善双倍增企业培育机制,大力推进“小升规”,采取更加有效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持续推进创新型企业梯队建设,培育各类优质“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积极开展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拓链工程,“串珠成链”,不断增强园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竞争力。
四是抓好“数字赋能”,多路并进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进程。依托松山湖数字运动健康产业创新应用示范区、“松山湖开发者村”、东莞工业数字大厦等优质数字平台,持续优化数字营商环境,统筹好、举办好第三届东莞数字经济月系列活动,积极扩展数字产业生态。
五是抓好“智慧化建设”,多点发力推进智慧松山湖项目建设。积极学习先进经验,不断完善项目方案,建立健全项目运营管理体系,为园区产业发展夯实数字底座。
六是抓好“绿色发展”,多策共用大力推动企业工业技改,绿色低碳发展。践行“大技改”新理念,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工艺升级。实施好《东莞松山湖高新区绿色制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大力推动园区企业绿色发展,鼓励园区企业开展绿色制造、清洁生产等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打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生产力”。
【策划】黄少宏
【统筹】陈启亮 郑国豪
【撰文】郑国豪 郑文怡
【摄影】麦晴怡 黄政正 陈雅靖
【设计】孙沛川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