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体运行规律来看,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是必然发生的,未来也一定会发生。”这是海燕出版社新书《调皮的小行星》所给出的提醒,书中提到,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的历史还不到10万年,如果想在地球上更加长远地生存发展,人类就必须考虑小行星撞击问题。
新书发布会现场。
《调皮的小行星》的作者,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空间科学系统工程教研室主任、科普中国专家李明涛,他长期从事小行星防御与利用的航天器轨道优化设计。1月11日,《调皮的小行星》在京举办新书发布会,该书被誉为小行星防御领域的“全景图”,是向青少年科普小行星相关知识的“满汉全席”。
《调皮的小行星》展现了从小行星的“前世今生”到动态演化,从小行星对地球生命起源贡献到与地球“相爱相杀”,从小行星监测预警到处置防御的丰富内容。
书中提到,截至2023年6月30日,人类已经发现了32274颗近地小行星,并且以每年超过3000颗近地小行星的发现速度在增加。
中国航天科普大使、空间站太空授课专家组成员刘勇。
为什么要探测小行星?中国航天科普大使、空间站太空授课专家组成员刘勇说,小行星虽然小,但它有很多宝藏,包括水冰、氨基酸、铁镍、铂金等,有时候也可能会造成空间自然灾害,甚至可能导致地球环境灾变和物种灭绝,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类和整个世界。
根据科学家考证,地球历史上发生了22次不同规模的物种灭绝,其中10次以上与小行星撞击相关;新生代以来就发生了6次因小天体撞击地球诱发的环境灾变与物种灭绝,最近的一次在70万年前。
空间碎片与近地小行星防御领域专家组首席专家龚自正。
我们该如何防御?空间碎片与近地小行星防御领域专家组首席专家龚自正介绍,防御小行星包含三方面,首先要发现它、探测它、识别它,其次要评估它、研判它的风险,最后一步就是采取措施阻止它。
作为国内小行星防御领域的积极倡导者,李明涛提出了“以石击石” 等创新任务概念方案。他认为,建立先进的监测预警系统是人类当前的重要任务;如何在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前找到它们,对它们查户口、建档案,锁定这些太空中的危险分子,是行星防御领域的当务之急。
中国科学院大学空间科学系统工程教研室主任、科普中国专家李明涛。
“我特别喜欢一句话叫做心怀宇宙天地宽。”李明涛说,一定要让孩子心怀宇宙,这样培养中的孩子将来不仅心胸更加宽阔、人生道路更加宽广,而且能为共建地球家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未来,能否将自己的名字命名到小行星上?“想要命名,其实有三种途径。”李明涛介绍,第一种途径就是好好学习,长大之后作出像袁隆平、钱学森等贡献,或者成为大科学家、院士,自然就有天文台发现小行星后,给你命名。
李明涛还建议,可以投身天文学研究,亲自发一颗属于你的小行星。第三种方法是鼓励孩子好好学习,陪伴孩子多读《调皮的小行星》这样的科普读物,做好积累,长大后让他去学天文,等发现一个小行星就可以命名你的名字。
南方+记者 刘长欣
实习生 许雅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