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录于#产业面孔#
在“对标苹果”这件事上,雷军认真得不能再认真了。
早年间,由于和乔布斯一样喜欢穿黑色T恤和牛仔裤,网友给他起了个外号“雷布斯”;近些年,雷军最爱“cue”的就是iPhone。一场发布会下来,最多能提20多次。
而就在前几天,小米集团又宣布,委任蔡金青为首位女性独立非执行董事。
在被委任为小米独立非执行董事之时,蔡金青是奢侈品行业巨头——开云集团的大中华区总裁。旗下巴黎世家等超一线品牌的营收节节攀升,古驰的线上销售额年增幅一度达到70%以上。
这和苹果招募前高管——安吉拉·阿伦茨的过程如出一辙。卸任巴宝莉CEO后,她加入苹果,成为仅次于CEO库克的二把手。正是在她的影响下,iPhone逐渐变身“奢侈品”。
将蔡金青招入麾下的雷军,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
①
时间回溯到2011年8月,彼时42岁的雷军正忙着筹备小米第一代手机的发布会。距离原定启幕时间还有5分钟,会场就已经被堵得水泄不通。为了恢复现场秩序,雷军穿着一身“工作服”——凡客诚品的黑衬衫、牛仔裤,一对几十块钱的帆布鞋就匆匆登了台。
“1999元!”这一极具杀伤力的价格,让许多人在一夕之间就记住了小米。
同时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他“接地气”的穿衣风格。
这些年,衬衫、牛仔裤的装束已经成了雷军的日常,也成为他独树一帜的风格。也许是跟乔布斯在苹果发布会上也习惯穿着黑色T恤有关,不少网友经常用“雷布斯”来调侃他。
如果他的创业轨迹一直围绕消费电子领域,他的着装风格或许会延续下去。但随着他毅然决然地投身造车,赛道调性骤变,小白鞋、牛仔裤也变得有些不合时宜——
企业高层的着装,往往会影响大众对品牌调性的判断。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等人就习惯身着商务西装,以此塑造品牌的高端形象。
对比之下,雷军在创业十余年间凭借一身休闲穿搭,成功塑造了小米品牌年轻、有活力的形象,拉近了与大众消费者的距离,更让“性价比”一词深入人心。
但这一次小米要卖的,不再是1999元的手机。
根据雷军在《小米汽车答网友100问》中的说法,小米首款汽车SU7既不是9.9万,也不是14.9万,19.9万更加不可能。“确实有点贵,但会‘贵得有理由’。”
产业链方面的消息是,SU7分为低配、高配两个版本,最低售价将超过20万元——也就是说,雷军要打动的不再是大众消费者,而是拥有更高消费能力、处于更高社会阶层的人群。
如此,也难怪雷军会在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上,以一身干练的西装装束亮相。
形象上的改变反映了小米的战略转向——从以“性价比”著称的手机公司,转型成为拥有核心竞争力及更高品牌溢价能力的科技企业。
而就目前来看,有“高溢价能力”的直接体现就是让小米汽车“卖得上高价”。
②
面对从手机到汽车的巨大跨越,小米如何突围,雷军显然也很纠结。
在汽车技术发布会上,雷军从官宣造车一路以来的心路历程,汽车的核心技术,甚至对底盘、内饰、外观等的细节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唯独就是没有揭晓售价和上市时间。
相关产业链消息显示,仅小米汽车SU7采用的三元锂电池,造价就在12万元上下,而电池成本仅占电动车总成本的45%。也就是说,小米汽车高配版的价格可能直逼30万元。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据雷军此前发起的用户调查,愿意为小米汽车买单的人,多数只接受10万元以内的价格,其次是10万—15万元,选择“30万元以上”的人寥寥无几。
“卖不上高价”——这不只是小米汽车的困扰,而是贯穿小米发展史的核心难题。
早年间,小米手机用1999元的价格一举消灭了国内山寨手机,却也让消费者对小米品牌产生了“廉价”“不上档次”的印象。特别是近年来,小米在海外新兴市场坚持“以价换量”,尽管消化了库存,却也影响了小米手机平均售价的上升,拖缓了品牌的高端化步调。
如今,这一影响也波及到汽车。
“卖这么贵,大众是否可以接受?如果‘上来不火’又怎么办?而且现在有的车企技术也不比Model S差,它们都没卖这么贵,我要是卖得比这些车企贵如何站住脚?”
身处变幻莫测的智能汽车市场,雷军如履薄冰,一步也不能踏错。他和他所带领的小米需要尽快摆脱“性价比”的束缚,在产品力、价格、销量三者中找到平衡点。
穿搭风格的变化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品牌的升级、渠道的建设、专利技术的积累,等等。
小米推动手机的高端化,历经多代产品,累计上百亿元投入,至今还在路上;放到汽车上,要让消费者适应数十万元的定价以及高端化的品牌形象,又需要多少时间、多大投资呢?
③
“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一定要开满100辆车,认真学习每一辆车的优点、学习它们的出色的长板。这个目标我不折不扣地完成了,这些天来,我已经开了超过150辆车。”
除此之外,还有人才梯队搭建、技术自主研发、投资并购……
面对全新的赛道,“新人”雷军没有捷径可走,“勤能补拙”是唯一的方法。
经过1003天的努力,雷军举办汽车技术发布会,推出了大量“全球第一”“全球首创”“全球唯一”“全球最高”的关键技术,比如完全由小米自研的27200转的V8S电机、最高871V采用碳化硅高压平台的电池包、9100吨的大压铸设备集群等。
雷军说,仅打造SU7这一款车,小米就投入了3400余名工程师,斥资上百亿元,是行业平均水平的十倍以上。面向下一个十年,他预备好了100亿美元。
“要做100项第一”“要媲美保时捷和比亚迪”“20年内成为全球前五的车厂”……
很显然,雷军是在用行动回应外界对小米“不懂车”“缺乏核心技术”的质疑。
但这样就够了吗?
汽车工业百余年,是工业皇冠上的宝石。据估算,一辆汽车平均有着上万个独立的零部件,是手机的几千倍。其工艺的复杂度、精密程度远超任何消费电子产品,绝不是众人口中“装了四个轮子的大号手机”那么简单。
在安全性方面,从特斯拉刹车失灵,到辅助驾驶功能失控……汽车事故引发的风险比之手机,有过之而无不及。稍有不慎,长期积累的信任便会轰然倒塌。
“我们深知汽车工业之复杂,我们深知开拓之不易。”即便是雷军自己,在经历三年波折也不禁发出如此感慨。
更何况,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小米作为“后来者”,还要面对广大的竞争对手,包括小鹏、蔚来、理想等“新势力”,奔驰、宝马、奥迪等传统车企,以及岚图、阿维塔、极氪等,他们中的大部分已经积累了相当体量的用户群体,月销量达到数千甚至上万级别。
对比之下,小米暂时没有形成独创性的技术优势,汽车本身也尚未量产上市,其市场表现能否追上其他车厂,也要打个问号。
根据雷军的规划,小米首款智能汽车将在2024年上半年实现量产。也就是说,小米的供应链管理能力、质量管控体系、制造工艺等究竟能否经得起考验,雷军口中“有点贵”的汽车究竟能否“卖得上高价”,或许要到那时才能揭晓答案。
点击看更多精彩内容
【文字】南方+记者 许隽
【海报设计】吴颖岚 谭唯
【统筹】马华 冯善书
【策划】陈韩晖
【出品】南方产业智库 南方+产业新闻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