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杨俭波:佛山要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烟火气”

佛山来论
+订阅

■本期主题:激活十大传统文化

近日,佛山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召开,会上首次提到“十大传统文化”,强调要激活粤剧文化、功夫文化、龙舟文化、龙狮文化、陶艺文化、工匠文化、美食文化、秋色文化、祖庙文化、忠义文化等佛山十大传统文化,擦亮历史文化名城品牌。

本期“来论”聚焦“激活十大传统文化”话题,邀请相关部门、专家建言献策,探讨佛山如何深挖十大传统文化内涵,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这些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敬请垂注。


佛山要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烟火气”

文|杨俭波

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最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城市地区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佛山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要激活“十大传统文化”,擦亮历史文化名城品牌。这是对佛山城市、产业和人文传承的高度总结和深刻认识,凸显出佛山传统文化的贵和尚中、以人为本、刚健自强和崇德重义。

从发展传承历史来看,佛山典型的传统文化类型都与佛山城乡发展、产业演替和人文承递息息相关:粤剧、功夫、龙舟和龙狮文化的发展兴盛,主要由明清中后期佛山鼎盛发展的工商业所造就;陶艺、工匠、美食和秋色文化,既是明清以来佛山城市人文和产业发展的投影和印记,更是地方民俗绵延迁演的时代见证;祖庙和忠义文化,则在全面展现佛山地方治理和精神信仰文化的同时,对佛山从渔村发展到市镇、城镇和城市中,地方族老和乡中子弟等为保卫、护佑乡梓而展现出的忠诚、勇敢品格在文化层面上的提炼和传扬。他们都是佛山强有力的文化底色和城市符号,值得大力传扬和书写。

但一段时期以来,多种综合因素影响下,代表典型佛山地方性和历史文化符号的主要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与创新有所偏离,文化艺术类型的亲民性、在地性和“烟火气”未能充分体现。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目前佛山的地方传统文化在支撑传承岭南广府文化名城建设、推进文化旅游消费提质升级、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创新等方面未能达到预期,文化发展急需补气健脾养身,以真正支撑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我认为,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人民道德素养,更好地推进佛山高质量发展,需要坚守城市优秀传统文化根基,以科学认真负责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高质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是要科学建构符合现代人习惯的表达风格和时代特点的话语表达方式。以当代人的思维、情态、习惯进行表达和讲述,贴近当代人生活实际,尤其是年轻人的表达习惯和方式,是做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亮点,解决传统文化吸引力不足问题。优秀传统文化往往由于时间隔代和表达方式固化等原因,无法形成与当代人之间的共情和共鸣,进而因为晦涩难懂而失去青年人。因此,在新时代要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就要建构能彰显特色风格和时代特点的话语表达方式,在不改变质料的前提下丰富形式。

具体来说,首先要讲好佛山故事。要有“旧瓶装新酒”的思路和视野,贴近当代人的生活工作场景,从普通人的生产生活中提炼加工,用普通人能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讲好讲透佛山故事。其次要以生活化的表达方式贴近人民群众。生活是文化诞生的沃土,唱词和艺术表演方式以市井化的“大白话”“家常话”来表达输出,就更能建构广谱意义上的受众、观众和听众。再次要与时俱进。要以年轻人熟悉的方式来讲故事,要用网络语言等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的表达方式来进行艺术表现,实现文化多元共生。

二是要多方位、全过程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再生产。换句话说,就是要基于现代社会呈现崭新形式,以展现不同姿态的视角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再生产。

首先,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科技产业融合再生产。这要求佛山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传播、转化和创新;要善于运用数字技术,提取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文化元素、符号和标识,加快建设文化基因库,用于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与传承,推动历史文化认同;要运用前沿科技,借助互联网技术、AR影像等,联合短视频软件,突破时空限制,构筑栩栩如生的网络空间和文化场域。其次,加快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产业融合再生产。例如,打造传统美食产业特色园,举办地方特色民俗文化庆典,丰富传统节日庆祝形式等。最后,加快优秀传统文化与影视娱乐产业融合。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音乐类节目结合,用古典乐器、流行音乐等方式全新演绎诗词、小说,给观众带来听觉享受;用肢体表达、场景模拟等再现传统文化,给观众带来视觉盛宴。

三是加强传统文化的纵横向一体化交流互动。要加强佛山地方传统文化与不同层级之间建立纵向一体的交流互动机制,推动佛山传统文化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被更广泛的人民群众所知晓和了解;同时要做好佛山本土传统文化与国内其他省市地区、世界上其他友好国家和城市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推动佛山传统文化被更广泛的受众所了解和喜爱。

四是分类施策,科学引领。粤剧文化应更加接地气,推动表演形式、唱词、身段和主题等与现当代生活的主动融合对接;功夫、龙狮、龙舟和秋色等文化,要突破局地思维和祖宗正统思维,立足大文旅一体化的发展视角,建立与当代城市发展、产业突进内在需求高度契合的新兴表达、展演形式和内容;陶艺、工匠和美食文化则应继续加强产业化培育和聚集融合,立足大湾区开展特色产品、产业园区和空间的形塑和构建;祖庙和忠义文化则要全面深入融合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内涵和要求,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要求的对接和融合。

总之,新时代弘扬发展佛山优秀传统文化是谱写佛山精神、彰显佛山价值、凝聚佛山力量的内在要求,我们要辩证取舍、推陈出新,高质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真正支撑城市社会经济发展。

(作者系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本期统筹】刘明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 熊琳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