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生生不息|大“道”黄埔

南方+ 记者

“2024年预计全国医药工业营业收入增长约5%。”1月11日,广州国际生物岛上,释放一则利好生物医药产业的新年信号。

当天,第35届医药经济信息发布会在广州国际生物岛举行,两院院士等专家学者与来自全国超400家医药企业家汇聚,重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增长引擎。

全国院士、企业家,为何相聚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的这座“岛”上,“问道”生物医药产业?

翻开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的地图,会发现从北向南50公里,一条“人才大道”联通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广州国际生物岛。

“双城一岛”,便串起了一条生物医药产业廊道,也拉开了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生物医药蓄势腾飞的繁荣盛景。

过去五年间,黄埔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工业总产值增长2倍,企业主体数增长3倍,新增药物临床批件数占全市九成,已形成集研发、中试、生产的完整产业生态链条和基因检测、重组蛋白、细胞治疗、干细胞、组织工程、3D生物打印等六大领域集群。

超4000家生物医药企业,撑起广州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硬实力。

在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版图中,含“新”量高,“小巨人”多。这里有443家高新技术企业,133家规上工业企业,18家上市企业(占广州75%),营收超2000亿元,去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53.6亿元,同比增长48.3%。

2022年新获批临床试验批件92张,2023年1月至10月企业新药申报数量为93件,占广州市的95%,占广东省新药申报量的44%。

其中,从研发、中试到制造,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形成规模,不少已成长为市场上耳熟能详的“大牌”企业:新药研发领域,有百济神州、康方生物、诺诚健华、百奥泰,医疗器械领域,有迈普医学、康立明生物、洁特生物,体外诊断领域,则有达安基因、万孚生物、金域医学、燃石生物等等。

这种实力,由无数个“首创、领先、第一”书写。

抗癌药全球最大“灵活工厂”、全球制药巨头GE亚洲首个生物科技园、中国第一家第三方独立真菌实验室、华南最大免疫细胞药物生产基地,均选择落在广州开发区、黄埔区。

百济神州百泽安、康方生物开坦尼、诺诚健华奥布替尼片等一批世界级创新药已经落地生产。

派真生物成为中国AAV(病毒载体)国家标准品的制定者,已经走向海外,在美国建立第一家中国全资控股的相关工厂。

只有企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一个区域的产业集群才能拥有足够的话语权。近年来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承办国际性生物医药盛会不断,海内外大咖多次造访,这是对一个地区产业实力的最佳印证。

“星星之火”崛起,创新力量成势,产业挺起脊梁,无数个“NO.1”撑起了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生物医药的硬实力。

遍及全球四海的“朋友圈”,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壮大注入链接力。

2015年,在金域医学创始人梁耀铭的引荐下,在美国生活了30年的范建兵最终选择广州,创立基准医疗。同年底,金域医学和基准医疗携手“定居”生物岛。

环岛跑,是施一公、裴刚等中国科学院院士来到生物岛的例牌活动。如今,院士“跑友圈”越来越热闹,人才劲旅在黄埔“跑”出加速度。

在通用电气公司(GE)的“牵线”下,百济神州、绿叶集团等企业先后落户黄埔,进一步“磁吸”更多重大产业项目集聚:阿斯利康、赛默飞、诺诚健华、恒瑞、康方等国内外知名生物医药企业纷纷落子。

链接力,也体现在城市前瞻布局产业链。

一棵棵小树苗茁壮成长,枝繁如盖,接着引来参天大树,蔓延成林,背后蕴含着城市的产业逻辑。

近年来,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全域布局、全链条发展的思路无比清晰:

研发在生物岛,中试在科学城,制造在知识城,生物制药、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强链补链”的产业思维,真正形成了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的“护城河”。

基因与细胞治疗、新型疫苗和mRNA制药等优质企业加速聚集;广州实验室、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生物岛实验室等一批国家重大创新平台落户;大分子药物制造、小分子创新药、体外诊断等核心产业集群在国内领先。

产业链拉齐,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全球顶尖的创新药从研发到量产上市,可以在广州开发区、黄埔区迅速找齐上下游、朋友圈。

万亿级生物医药产业生机勃发,背后是从企业到政府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这种意志力,蕴藏在一道道长远目光中。

生物医药产业被看作是最具潜力、活力的朝阳产业之一。放眼全国,群雄跑步入场,上海、苏州等城市纷纷长远布局,抢占这一赛道。

1998年,广州规划建立科学城,生物医药是规划方向之一。一场长达几十年的投资,要求区域政府颇具定力。

“识于微时,守于经年”,是许多企业与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的关系写照。

19年前,禾信仪器创立之初,国内质谱仪仍是空白;24年前,洁特生物勇闯生物实验室耗材领域“无人区”;迈普再生医学也曾经历“整整3年颗粒无收”的窘境……

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和独特工艺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在这里从诞生到崭露头角,新质生产力释放无限潜能。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在研发投入上连年突破,当前6.14%的研发投入,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种意志力,成就了一次次“双向奔赴”。

五年四次产业专项政策迭代,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立足打造全国最优生物医药产业政策体系。

2018年“IAB实施意见”搭建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基本框架;2020年专项推出“高端生物制药8条”,单项最高奖5亿元;2021年,全国扶持力度最大的“生物医药十条”出炉。

每一个实现高产值的“大厂”,都有过由小到大发展起来的漫长岁月。如今,当区内企业陆续敲钟上市时,他们往往会提到,一直在背后提供支持的那个“服务型政府”,这正是城市定力使然。

企业有硬实力、产业有链接力、城市有意志力,最终指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爆发力——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正加速成为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新的“增长极”。

南方+记者 刘珊 黄楚旋

编辑 张晓晨
校对 蒙骏鸿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