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进入专栏
银洲湖畔,崖山之上,“岭南第一碑”——《慈元庙碑》就立在这里。
这块碑雕刻于明代弘治年间,由岭南大儒陈献章(白沙先生)用白沙茅龙笔着墨、以茅龙书法挥就。见此碑文,当代画坛大师刘海粟不吝赞美,称其为“古今书写得最有力量感的碑”。
白沙茅龙笔。叶芷晴 摄
陈献章为何以茅龙笔成就此碑?这支笔又有什么特别之处?
一切都要从500年前说起。
初创
山居乏笔,束茅代之
文房四宝笔在先。
提笔蘸墨,可绘丹青,书春秋。
回望历史,自古以来造笔用材,以狼毛、羊毛、兔毛为主,因而习惯称为毛笔。那么,用草制成的白沙茅龙笔,你可曾听闻?
白沙茅龙笔起源于明代,距今已逾500年,乃明前中期理学家、教育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岭南第一人”陈献章所创。
陈献章。图源网络
《广东新语》有载:“白沙喜用茅笔。所居圭峰,其茅多生石上,色白而劲,以茅心束缚为笔,作字多朴野之致,白沙尝称为茅君。”
传说,白沙先生在圭峰山讲学时,一日傍晚,他忽见石头上一片白茅长得葱茏可爱,便伸手想折一株,却花了很大气力才折断。细看断口,露出一束柔软而富有弹力的白毛,竟与写字的毛笔十分相似。
他心中大喜,立即摘了一把白茅回家。经过晒制、捶打、去囊后,将茅心扎成了一束做成笔。他用茅笔蘸上墨水,写出的字,笔画硬朗,飞白生动,还带有阳刚之气。陈白沙高兴极了,就美其名曰“茅龙笔”,后来还给起了个拟人化的名字“茅君”。
“茅君稍用事,入手称神工。”陈献章所作《病中写怀寄李九渊》,写尽他对白沙茅龙笔的喜爱。
陈白沙祠。蓬江区白沙街道供图
也有其他学者考据认为,由于陈献章住在乡间,毛笔供应不上,所以试着用新会特产的山茅代笔。《白沙子研究》中记载“陈白沙早年作书皆用毛笔……其后,以居乡买笔不易,即就地取材,束茅代之”。
陈献章弟子张诩在《白沙先生行状》中也回忆了他老师的情形:
“山居笔或不给,自束茅代之,晚年专用,遂自成一家,时呼为茅笔字,好事者踵为之。得其片纸,藏以为家宝。江南人购之,每一幅易绢数匹。”
无论何种说法,“经陈献章束茅成笔,白沙茅龙笔便由此问世”均有据可考。
造就
刮青削皮,绕扎成笔
一个锤子、一把刀、一把梳子、一盆水,简简单单几样工具,却几乎是制作白沙茅龙笔的所有工具。工具在手,该如何制笔呢?
白沙茅龙笔的制作工具。邓华 摄
制笔的关键是选草。新会圭峰山上多产白茅,且特别柔顺、极富弹性,尤适用于制笔,白沙茅龙笔主要制作原材料便出自圭峰山。
“做茅龙笔,必须用圭峰山的茅草,其他地方的茅草不行……就连(江门)开平、鹤山的茅草都不行,非得要圭峰山的茅草。”白沙茅龙笔技艺传承人张瑞亨介绍,茅龙笔主要制作原料的白茅,以岩石上生长的为最佳,以秋天采摘为适时。
其后,选出不老不嫩、茎壮粗大、长短适宜的茅草,剪去根叶,接着开始用锤子把茅草茎部锤砸成扁状。
接着,将该部位浸泡在蚬灰水中,其作用在于防腐以及分离纤维中的皮囊。为防止虫蛀,也有以中药液浸泡腌制的。浸泡时长需凭经验判断,一般要几天时间。
紧接着是对茅草“刮背削皮”,这个工序最难,将直接影响茅龙笔的使用效果和笔胆的成形。需用特制刀具按照事先想好的笔形和用笔效果进行快速刮削。
刮削好后就可以梳草,梳草用的小梳子也是特别制作的,是用细竹枝绑扎而成。处理好的茅草要放置干燥处存放隔年。再用飒灰浸透腌制,晾干后扎成整支笔。
之后,按照茅龙笔的规格取草,用铜丝扎草成笔胚。茅草扎成笔后,还要进行水盆拉锋,即将笔泡入水中,在水里拉扯笔锋进行调锋,以达到圆、尖、齐、健“四德”。
最后浸胶成笔。茅草笔做好后,用白丝线和红丝线细心地绕扎成笔杆,并配以笔帽等饰物,绕得要好看,要有艺术性,绕扎完,一支白沙茅龙笔才算制作好了。
白沙茅龙笔。新会区委宣传部供图
艺术
牵丝飞白,飘逸狂放
白沙茅龙笔从诞生之日开始,便自带与众不同的气质。
在中国书法传统中,“笔”一般用动物毫毛制作。而白沙茅龙笔因为都是茅草,纤维质地较硬,毫锋秃散,易干,更具“疏而野”的特质。陈献章利用其优点创出一门刚劲书法——茅龙书法。
白沙先生使用茅龙笔书就的“茅龙书法”在岭南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笔法硬朗,刚劲有力,风格自成一派,影响至今。他留下的茅龙书法作品20多件,都堪称“茅龙经典”。
其代表作《慈元庙碑》共600多字,概括地总结了南宋覆亡的历史教训,记述兴建慈元庙的经过,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此外,茅龙书法巧拙并用,刚柔并衬,气势豪放庄重,章法浑然一体,达到了“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之艺术境界”。内容与形式高度完美、统一,故此碑被誉为“岭南第一碑”。
《慈元庙碑》。图源网络
茅龙书法笔势若腾蛟起凤,生辣野趣,刚劲有力,而最明显的特征应属“飞白”。飞白是中国传统书画中的一种特殊笔法,下笔时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给字画增加灵动之感。张瑞亨说:“白沙茅龙笔笔锋富于变化,能一笔多锋。毛笔只有一个锋,且毛笔是干笔时飞白;白沙茅龙笔是一直都有飞白,且白沙茅龙笔较容易控制飞白技巧,饱墨时飞白更强烈。”
白沙茅龙笔较容易控制飞白技巧,饱墨时飞白更强烈。 新会区委宣传部供图
陈白沙有几句谈论书法的话,恰好可以说明以茅龙笔书写的特点:“动上有静,放而不放,留而不留……拙而愈巧,刚而能柔,形立而势奔……”
著名书法家麦华三在《岭南书法丛谈》中写道:“白沙先生以茅龙之笔,写苍劲之字,以生涩医甜熟,对枯峭医软弱,世人耳目,为之一新,是以白沙震动中原。”
以至于有人说,茅龙书法的出现,一洗元代以来柔弱萎靡的书风,体现出的雄直之气,数百年来独步书坛,继者不绝。
传承
氤氲文脉,列入非遗
“茅龙笔用茅制成,创于明陈献章,书法遒劲,今犹有沿用者。”——《新会乡土志》
陈献章作为茅龙笔的首创者,其本身兼善书法,在书法实践中生发出变革创新的意识,敢于打破传统,革新了书法用笔,开一代新风,晚年书迹多以茅龙笔书,其“茅龙体”在岭南地区最负盛名,并影响了身后一大批书家。
据不同时期陈献章门下弟子统计,门人179人,有33人中举,17人为进士。在陈献章的影响下,其门下弟子湛若水、赵善鸣、邓翘、梁储、今释,还有陈澧、沈尹默等也跟随研习茅龙书法,传其衣钵。
尽管明代岭南地区交通闭塞,偏于一隅,但陈献章茅龙笔书法在当时已然走出岭南,通过弟子或再传弟子、交游及讲学等影响到其他各地。
此外,茅龙笔也适合作山水画,高剑父、刘海粟、麦华三、吴作人和关山月等中国近现代书画大家都曾使用茅龙笔创作国画。张瑞亨独创了“茅龙皴法”,在创作中国画时,多以散锋勾皴,表现树身脉络、山石纹理。
不仅如此,随着茅龙笔的流传,茅龙笔对国内外的书法影响日益彰显。茅龙笔及茅龙书法在全国乃至日本、东南亚、澳大利亚都得到广泛的推崇,饮誉全球。日本代表团来中国访问时,特别提及“白沙茅龙笔”,要求购买。
马来西亚书法协会秘书长李汝强更曾专程到江门市区寻访茅龙笔制作传人,他说:“陈白沙创立的茅龙笔及其书法艺术,是中国乃至世界独一无二的。”
白沙茅龙笔自问世以来,历经演化,至清末民初变得更加精美。民国以后,笔市兴旺,店铺林立,现在的新会惠民路曾被人们称为“笔街”。然因战乱,制笔业式微,白沙茅龙笔制作的传承面临断代风险。
为了恢复制作白沙茅龙笔,新会工艺美术厂组成了一个白沙茅龙笔恢复团队。当年17岁的张瑞亨,家中收藏有白沙茅龙笔,且有一定绘画基础,因此得以进组。后来,张瑞亨调至冈州画院工作。因为喜欢茅龙书法,他便在家制作白沙茅龙笔自用,间或赠送给其他艺术家,“后来越来越多人找我买白沙茅龙笔”。慢慢地,张瑞亨成为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的传承人。
市民正在欣赏白沙茅龙笔书画作品。 新会区委宣传部供图
2008年6月,白沙茅龙笔作为传统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这是一种文化认同,也意味着将会有更多人认识到白沙茅龙笔。”张瑞亨说道。
从山边无人问津的茅草,到世人皆知的岭南名笔,茅龙笔名起于书法,而不止于书法。经历了成行成市的繁荣,也曾面临过几近消失的困境,但它依然像茅草一样坚韧顽强、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李悦枝.“非遗”传承保护视野下岭南地区茅龙笔书法研究[D].泉州师范学院,2022.DOI:10.27882/d.cnki.gqzsf.2022.000013
[2]叶旭仁.陈献章茅龙笔书法于岭南书法史意义探析[J].思维与智慧,2020,(22):49-50.
[3]小满.白沙茅龙笔:拙而愈巧,纯任自如[J].黄金时代(学生族),2013,(10):76-77.
[4]《新会的它,已经“500岁”!》羊城晚报
[5]《茅龙笔书法:牵丝飞白,飘逸狂放》圭峰发布
[6]《听非遗讲故事|白沙茅龙笔:用草做的“毛”笔,你见过吗?》新华社
南方+记者 申红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