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时长共1分12秒)
龙舞潮汕,唤醒年味
前些日子,在汕头的小公园中山纪念亭前,一场为庆贺龙年春节而提前录制的双龙舞表演惊艳四座。双龙龙首威严庄重,龙身金鳞闪闪,在沉稳的鼓声中舞动,飞腾间气势尽展,引得市民游客拍手称赞。
马卡 摄
此时距离龙年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潮汕各地已开始筹备新春民俗表演:双龙舞、龙凤舞、醒狮舞……以期在正月里点燃节日的高潮,祈求新的一年吉祥顺遂。
舞龙等民俗活动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民间艺术气息和乡土文化特色。这些非遗项目的传承离不开老一辈传承人对新生代的培育,更离不开年轻人的刻苦投入。民俗活动背靠传统村落,面向新兴网络媒体,展现出勃勃生机。
“双龙呈祥”下的年轻力量
在市级非遗李家教拳体验馆里,传来阵阵练功吆喝声,只见青少年们或快速出拳,或扎稳马步,或踢腿亮招,进行着日常的基本功训练。“练好基本功是我们展现各类精彩节目的基础。”市级非遗李家教拳代表性传承人邱顕达说,一场气势磅礴的龙舞表演对每个演员来说都是极大的考验。
据邱顕达介绍,前段时间在小公园中山纪念亭前亮相的双金龙一条长达28米、重约30千克,由13个年龄在15—20岁之间的青少年撑起。舞动时,龙跟着龙珠做各种动作,变换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以凸显龙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特点。
“我们的龙舞由20个动作组合而成”,邱顕达透露,20个动作包括团龙起伏、快速游龙、左右跳龙等,均要依靠四肢的力量,需要坚实的下盘和灵活的手臂协调才能实现。“13个人必须十分有默契才能保证在变换动作时自然流畅,龙的任何一个‘部位’走偏都会影响整体的观感。”
2023年国庆,李家教拳青少年在花车巡游中表演双龙舞。 受访者供图
在正式排练龙舞环节,只见邱顕达擎住龙头,学生们举起龙身于头上近一米高。龙先保持松弛状态,号令一响,龙头便开始八字横向画圆,继而带动龙身忽而升高,忽而下降,整条龙腾空而起,仿佛在云海中翻腾、翱翔。“这一动作叫‘八字花慢’,要求展示出来是纹路清晰,速度和力量柔和但坚定。”邱顕达说,舞龙非常耗体力,因为只有大开大合、张扬紧凑的动作才能让龙舞的观赏效果更好,因此,青少年们需要有充沛的精力和扎实的武术功底。“尤其是在户外舞龙,舞动的龙鼓满了风,若下盘不稳、力量不强,很容易被带跑。”
15岁的邱岫奕从4岁开始练武,在双龙舞的队形里担任“龙珠”,即指挥者的角色。“我需要引导两条龙变换动作和队形,把控节目现场,及时调整不协调的部分。”指挥者掌控着节目的进度和呈现效果,邱岫奕认为这是表演中最难但也最有趣的部分。
邱顕达介绍,双龙呈祥,双龙舞蕴含着祥瑞、丰收、幸福、团结和奋进等美好寓意。各个地方龙舞表演的形式不同,属于南拳流派之一的李家教拳根据自身的特点,将拳法、腿法等武术元素加入舞龙表演,形成了独特的舞龙风格。“武术表演既丰富了龙舞的表现形式,又提升了龙舞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邱顕达说。
河南小学的学生在排练旱龙舟舞。 受访者供图
潮汕龙舞依托传统节日而兴
龙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表演艺术,起源于古代的民间舞蹈和祭祀习俗,展现出中华民族对龙等祥瑞所寄托的美好祝愿。
邱顕达介绍,舞龙等民俗活动流传至今,不仅在表现形式上得以传承创新,还能凸显地方特色和节日特点。“龙舞分很多种类型,有竞赛龙、游街龙、传统龙等,每个地方的龙舞都相应融入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和风土人情。”
在潮汕地区有句俗语,“过日子,勿忘时年八节”。由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和除夕这六个节日和两个节气组成的“时年八节”,是潮汕传统文化及民间艺术集中呈现的载体。在春节这一重要节日里,潮汕乡村“各显神通”,热闹演绎各具特色的民俗活动。
马卡 摄
濠江区河浦街道传承了独特的旱龙舟舞。河浦旱龙舟舞第五代传人陈基德介绍,每年春节期间或正月十六、十七,河浦乡里举行“营老爷”“壮龙”等民俗活动,都能看到河浦旱龙舟舞的精彩表演。旱龙舟舞起源于清末时期,由河浦乡贡生陈锦江依据古籍《太平广记》和《明皇杂录》有关“旱船”“旱龙船”等内容的记载主持创建。
旱龙舟舞分为绿色男舟、红色女舟,每舟表演者各30人,以古装武生打扮。其中一人摆龙头,一人掌舵和摆龙尾,船身各左右12人划桡,两幅龙身用布系在划桡队员腰间,敲锣、打鼓、擎旗、戽水各一人,龙舟的前面由一队员在前面引领。“旱龙舟舞要求队员们动作整齐划一,展示积极昂扬的精神面貌,才能展现出水上龙舟竞渡该有的威武气势。”陈基德说。
为了更好地展现出队员奋力拼搏、“劈波斩浪”的激越场景,陈基德以潮州音乐《状元游街》为曲谱,重新填词创作了一首《龙舟歌》。“正月里闹猜猜,正月里闹也么闹猜猜。豪山处处呈祥彩,呈也么呈祥彩。振兴家乡我把龙舟划起来,咚咚咚咚锵咚锵。”陈基德哼唱着《龙舟歌》,将祈求来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平安吉祥的祝愿都融入了这激昂的曲调中。
乡村振兴推动民俗活动发展
民俗活动的发扬与民俗文化的保护、民俗教育的传承、网络媒体的发展息息相关,传统村落作为民俗文化的发源和传承地,有着丰富的民俗资源和乡村民俗特色。汕头市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马卡从20世纪70年代便开始记录潮汕的文化艺术、人文生态、风情习俗等。多年来,他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了潮汕大地的动态变化,留下了专属于潮汕的记忆。
在他的镜头下,双龙舞动,时而盘旋飞舞,时而翻滚跳跃,龙的威猛、力量和优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赛大猪”场面壮观,百头大猪嘴里含着大桔,猪背上贴着中国剪纸,喜庆、欢腾……各式各样的民俗活动被他一一记录。
“以艺术的眼光报道潮汕。”马卡用自己丰富的“表演摄影”经验,将潮汕的民俗文化生动地留存下来,他感慨地说,“若不是热爱这片土地,怎么能40多年如一日地坚持呢?”
双龙舞表演现场。马卡 摄
据马卡回忆,近10年来,潮汕民俗活动的场面越来越壮观,且加入了许多新兴元素,让仪式更丰富和隆重。这既得益于全国各地对传统民俗文化、非遗文化的重视和保护,也有赖于传统村落这一文化“天然寄居地”的振兴和发展。
记者走访发现,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参与到民俗表演、非遗技艺的学习和训练中,无论是火遍全网的“中华战舞”英歌舞,还是各具特色的潮汕传统民间动物舞,抑或潮剧、潮乐等,都能看到年轻人的身影。非遗入校、民俗进课堂等举措,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平台和途径。
如,河浦依托河南小学,设立旱龙舟舞传承基地,在每届三、四年级的学生中挑选苗子进行培训。多年来,该校培训十多批队员,受过训的旱龙舟舞队活跃在民间乡野,敦睦乡谊,为传递艺术薪火起到积极作用。
同时,新潮的媒体生态也成为传播非遗文化的良好环境。当英歌舞的视频活跃在网络各大平台,收获超高点击量和好评时,非遗文化、民俗活动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也被更多人所了解,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
【撰文】南方+记者 陈斐仪
【视频】马卡
加入南方+汕头文旅频道读者群,了解更多汕头的文旅体前沿资讯↓↓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