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粤港有序结构材料的制备与应用联合实验室、新型固态电池研发联合实验室和先进金属材料智能制造联合实验室相继落户汕头科学城,高端纺织化学品和功能材料的研发等多个产学研项目在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得以催生孵化……
自汕头科学城启动建设以来,一批批科创载体和项目正从愿景变为实景,更多的“牵引效应”逐步显现在这条创新之路上,汕头科学城的吸引力、辐射力变得越来越强。
1月10日,汕头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全面启动建设汕头科学城,努力把汕头科学城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成果转化地、人才集聚地。
一边是汕头市委建设科学城的坚定决心,一边是科研人员和企业家作出的坚定选择。在汕头科学城,这场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变革,是政府作为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双向奔赴”。如何更好推动创新型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汕头科学城不仅给出了时代的答案,更做好了充分准备。
做强粤东地区纳米新材料技术
“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未来产业是关键。”刚一见面,粤港有序结构材料的制备与应用联合实验室(下称“粤港联合实验室”)副主任董正亚博士就告诉记者,“在新材料产业,纳米材料可以说是灵魂、是变革性技术。”
三言两语间,揭开了此次香港大学、汕头大学、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联合共建粤港联合实验室的缘由和目的。
董正亚是国际超声微反应器领域的开拓者。在他看来,纳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将有力填补粤港澳大湾区在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方面的技术短板。而对于汕头本土企业来说,将更好助力仙乐健康、光华科技等企业优化升级生产技术和原料,实现降本增效,提升市场竞争力。
董正亚博士(右)在省实验室进行科研指导。 南方+ 蔡沚彦 拍摄
具体来讲,粤港联合实验室以纳米科学与技术为主要建设领域,主要研究方向为面向功能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在生物医药和光电功能领域方面的应用,侧重于材料纳米尺度控制、介观尺度效应以及机制研究,并研究其在光电、催化及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日渐成为制造业关键环节的新材料产业在汕头不断加速壮大,发展新材料产业是汕头科学城的着重发力点。去年9月,汕头科学城启动建设,谋划构建“1+3+4”发展新格局。其中,“1”为汕头国家高新区;“3”为三大科研平台,即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和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4”为重点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和大健康产业。
记者了解到,这一联合实验室是省实验室设立以来在粤港科研平台建设上取得的重大突破,也是汕头拿下的第二个粤港联合实验室。为何选择落户汕头科学城?董正亚表示,汕头科学城集聚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省实验室等高校院所,创新资源、人才资源均有集聚优势,联合实验室选择在此落户可谓是水到渠成。
据悉,此次成功获批的联合实验室依托汕头大学广东省有序结构材料的制备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由汕头大学、香港大学和省实验室三方共建。三家单位在相关方向具有非常扎实的研究基础,汕头大学和香港大学有十年以上的密切合作关系,同时两家单位均是省实验室的共建单位和合作单位。
“汕头科学城发展很快,而科学城最重要的就是人才。”董正亚表示,香港大学在纳米材料这一方面的研发能力及国际影响力很高,引进香港大学的研发资源对科学城来说有非常大的作用,“我们希望依托粤港联合实验室,能吸引更多的科研人员、相关企业来开发纳米技术,给纳米产业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
董正亚指出,粤港联合实验室的成立,将进一步促进汕大及省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和高水平人才团队的引进培养,形成粤东地区纳米科技发展的技术高地和产业创新中心,对推动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
阶段以来,汕头高新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有关工作部署要求,抓紧推进汕头科学城规划建设编制、创新平台引育搭建、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目标产业招商引资等,各项工作均初显成效。
汕头高新区管委会科技与经济发展局方静博士表示,新的一年汕头高新区将主动对接省内外高校院所,力争落户一批高精尖科研平台,做出一批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孵化一批科技应用型产业,努力把汕头科学城打造成科技创新策源地、成果转化地、人才集聚地。
将打造全链条新型联合实验室
联合实验室的合作模式,无疑是汕头科学城构建科创生态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更是大步迈向区域创新中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日前,由汕头大学、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和广东中链资源控股有限公司三方联合共建的新型固态电池研发联合实验室也已落户在汕头科学城。
据汕头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段连峰介绍,常规的锌离子电池往往是液体电解液,属于民用产品,比如群众日常使用的5号电池、7号电池等,但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问题。段连峰举例说,“我的电动牙刷用的就是普通五号电池,有一段时间不用后无法启动了,打开一看发现里面电解液泄漏了。”
产业界出题,学术界答题。针对市场上存在的产品弊端,段连峰及其团队创新研发出了固态锌离子电池,不仅提升了锌电池的安全性能,还提高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有效解决了应用难题。在这一技术支持下,新型固态电池研发联合实验室的成立很快被提上日程。
段连峰告诉记者,此次合作充分整合了省实验室的政策和平台优势、汕头大学的技术优势和中链资源的资金优势,计划将新型固态电池研发联合实验室打造为一个“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试”的全链条新型联合实验室。
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产业,中试是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转化器,也是上下游产业链的衔接器,是破解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本”走上“货架”的关键环节。目前,新型固态电池研发联合实验室已进入运行初期,正在加紧推进中试产线设备的到位。
汕头科学城提出要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中试基地)—科技园区”科创生态体系。作为科研工作者,段连峰分享说,“正是得益于汕头科学城的相关政策和指导,科研工作者们才有信心把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让我们在实验室的努力被更多消费者所认可,这对科研工作者来说也是另一种新成就。”
省实验室内,科研人员沉着开展各项研究工作。 南方+ 蔡沚彦 拍摄
在段连峰看来,建设新型固态电池研发联合实验室,不仅是想把固态锌离子电池技术落地变成产品,更是希望通过搭建中试基地,使之成为产学研的重要平台,让汕头大学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接触到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的过程。接下来,实验室也将继续争取更多省级支持,再上一个阶梯。
好消息接续传来。日前,在汕头高新区管委会的大力促成下,高新区西片区企业汕头华兴冶金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与华南理工大学联合共建的先进金属材料智能制造联合实验室也于近日完成签约。
据悉,该平台将落地汕头科学城,针对引领产业发展的技术方向开展前沿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使命,在全球范围内吸引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在学术界和产业界形成有原创性、突破性、对行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力的高水平研究成果。
汕头华兴冶金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是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也是高新区新材料领域的龙头,与华南理工大学具有深厚的产学研合作基础。此次双方在汕头科学城共建创新平台,在助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同时,也将进一步探寻本土新材料领域产学研融合发展新机遇,为汕头科学城建设发展添砖加瓦。
推进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将科研成果推到产业化,是缝合科研与产业“两张皮”的有效途径。连日来,汕头科学城多个项目得到催生孵化,高端纺织化学品和功能材料的研发项目就是其中之一。日前,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与广东创新精细化工实业有限公司达成产学研合作协议。新年伊始,项目团队加紧开发企业所需的功能性纺织面料。
纺织服装是汕头市首个产值超千亿元的工业产业,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从原料、捻纱、织布、染整、经编、刺绣、辅料到成品生产和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是全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健全、内衣种类最齐全的地区之一。然而,在生产环节的升级改造上仍有许多科技创新的空间。
“我们通过印染助剂的改良,在染色工艺过程中实现节约用水。”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功能复合材料研究团队负责人谭礼林博士告诉记者,“该项目致力于让印染企业实现绿色、高效的染整工艺,助力纺织企业打造多风格和高品质的功能面料服装品牌,促进汕头乃至广东省纺织服装行业的转型升级。”
据介绍,这一项目主要运用在纺织服装行业中天然纤维、化学纤维面料的整理。通过开发有机硅中间体关键组分合成技术、纺织化学品功能材料合成技术,提升纺织面料风格、功能多样性,给汕头服装纺织产业赋能,提升行业综合竞争力。
谭礼林表示,“作为科研人员来讲,最大的成绩是自己能够开发一个面向产业化的东西,这个东西又能真正解决产业关键和共性的问题。”广东创新精细化工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新型纺织印染助剂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自该科研项目2022年6月启动以来,谭礼林所带领的团队与企业进行了多次沟通交流,达成了很多共识,为开展产学研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需要既懂市场又懂技术的人才充当“翻译官”。记者注意到,谭礼林同时是领微新材料(汕头)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这家坐落于汕头高新区的企业,是2023年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新孵化的科技型企业,主要经营业务是高端微电子焊接专用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属于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
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是建设汕头科学城的重要科研平台之一。受访者供图
据了解,该公司开发的高精细环保型锡膏产品适应三维贴装,能够满足超小尺寸元件贴装需求,可提升超细锡粉在高氧氛围下的焊接质量,降低工艺成本,在消费电子、Mini/Micro LED和半导体封装等领域应用广泛。谭礼林说:“企业的目标是成为国内电子专项材料领域的领导者,为客户创造效益,为社会创造价值。”
汕头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全面启动建设汕头科学城。对此,谭礼林感受颇深。“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作为汕头科学城建设的核心主体之一,在科学城建设中发挥核心引擎作用。”谭礼林说,“作为省实验室一名科研人员,我将在工作中积极发挥专业技术能力,推进与汕头产业技术攻关合作,将成熟的科研成果孵化落地,为产业转型升级和粤东科技创新高地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全力推动汕头科学城规划建设
阶段以来,汕头高新区围绕贯彻落实市委全会全面启动建设汕头科学城的部署要求,集中力量全力推动汕头科学城规划建设,推动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
建设科学城,汕头一步一台阶蓄力。据悉,打造科学城是汕头在2022年10月提出的设想。2023年7月,围绕省委“1310”具体部署,汕头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进一步细化施工图、任务书,明确启动汕头科学城的规划建设。2023年9月7日,汕头科学城规划建设启动,宣告这一设想正式落地。时至今日,汕头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对全面建设汕头科学城进行再强调、再部署。
“建设汕头科学城是汕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区域创新中心的重要举措。”早在建设之初,汕头市委书记温湛滨就道出汕头科学城在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能级中的重要作用。以汕头科学城建设为新起点,汕头明确要进一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努力将汕头科学城打造成全市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产业发展的加速器、人才引进和国际合作的主平台。
汕头科学城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凝聚各方共识,形成工作合力。在建设进度上,汕头科学城计划一年完成规划设计,三年规模初见成效,五年取得重大突破。目前,汕头科学城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期投资4.4亿元,现已基本完成;二期计划投资4.1亿元,预计2025年6月完成建设。汕头要求各级各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在政策、资金、人才、用地、环境等方面强化服务保障,以高质量工作成效为科学城高质量建设创造条件。
汕头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市委常务副秘书长黄育斌表示,接下来,高新区将牢牢把握深汕深度协作机制和建设省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的重要机遇,抓紧推进编制汕头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政策制定、科创资源导入、科技项目布局、目标产业招商、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引导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型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科创资源落地汕头科学城,全力打造高端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兴产业培育基地。
南方+记者 蔡沚彦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