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建筑设计大赛背后的产业雄心|“梁思成杯”侨乡建筑设计大赛巡礼

南方日报

律回春渐,新元肇启,江门迎来一场特别的盛会。

1月12日,“梁思成杯”侨乡建筑设计大赛(下称“梁思成杯”)颁奖典礼在江门新会举行,来自全国著名建筑院校的知名专家学者、选手代表及建筑行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场建筑盛会。

时间退回一年前——2023年1月12日,“梁思成杯”正式启动。一年来,江门秉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面向国内外打造高水平专业建筑设计竞赛,得到国内外设计机构、设计师及高校师生热烈响应,累计超700人报名参赛,收到150余件作品。

“梁思成杯”不仅仅是一场建筑设计竞赛。作为中国著名侨都和著名的建筑之乡,江门建筑文化独具魅力,建筑产业基础雄厚,有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立足高质量发展,江门着力壮大建筑产业联盟,奋力打造千亿级产业。过去一年,江门通过举办“梁思成杯”,搭建建筑行业产学研交流合作平台,邀请专家学者“传经送宝”,以建筑设计赋能创新发展,助力“百千万工程”,建筑业呈现蓬勃新气象。

今天,透过“梁思成杯”,我们看到一个更具朝气、更有底气、更显锐气的江门,正拿出前所未有的产业雄心,奋力奔向千亿级建筑产业。

江通四海,门迎天下。

江门,坐落于南海之滨、珠江西畔,拥有近500万常住人口,530多万海内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分布在145个国家和地区,素有“中国侨都”美誉。自古以来,海内外五邑乡亲进取、勤劳、开放、包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采世界文化之精华,滋养出独树一帜、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五邑”侨文化。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和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享誉海内外,承载着中华儿女对祖国、对家乡沉甸甸的爱;拥有著名作家巴金赞赏不已的小鸟天堂,有岭南乃至全国难得一见的古劳水乡等风景名胜;诞生了明代大儒陈白沙、维新先驱梁启超、“中国航空之父”冯如、享誉中外的34位院士等名人名家……

众多名家巨匠中,梁思成院士是建筑领域的杰出代表,毕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建筑文化遗产,对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与推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弘扬梁思成先生在建筑设计和文化遗产保护上的大国工匠精神,促进侨乡文化与现代建筑技术融合,2023年,借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江门重启了“梁思成杯”侨乡建筑设计大赛。

一年来,江门用心用力用功办了一场高水平建筑赛事——

自信“走出去”。“梁思成杯”启动以来,大赛工作领导小组先后拜访联络全国十余所高校和设计机构,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提升办赛水平,宣传推广大赛和侨乡建筑文化,让更多人认识江门、了解江门。

诚心“请进来”。开设大师讲堂搭建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到江门“传经送宝”。邀请高校师生代表及设计机构的参赛者走进江门实地采风,提升参赛作品质量。推出系列专家访谈,邀请专家学者为江门传承弘扬建筑文化和推进建筑业发展建言献策。

精心“搭舞台”。通过明确办赛目标,科学设置赛题,严格开展评审,搭建高水平建筑设计竞赛舞台,精心组织参赛选手同场竞技秀创意,把“梁思成杯”办成一次高水平的建筑设计大赛、展示侨乡独特魅力的创意大赛、擦亮建筑文化名片的推广大赛,受到国内外高校师生和设计机构热烈响应,涌现一批优秀成果。

“梁思成杯”是一场大赛,更是一个窗口。透过大赛,让更多人看到一座充满朝气的奋进之城。放眼今日之江门,历史文化街区复古与时尚并存,一座座历史建筑焕发新生机,散发着侨乡特有的魅力;新城区建设如火如荼,高楼林立,道路通畅,河清水碧,夜色迷人,城市颜值和气质不断刷新……

正如“梁思成杯”主题——传承、保护、发展,江门正在推进建筑文化保护传承和城市建设上迈出新步伐。

江门不光有独特的建筑文化……

目光投向五邑大地,既有拔地而起的新地标建筑,也有屹立数百年的碉楼、骑楼等特色侨乡建筑,“一新一旧”构成了江门建筑业发展的历史,无声地诉说着江门作为著名建筑之乡的光荣与梦想。

翻开江门建筑业版图,以开平最具代表性。研究者认为,开平建筑产业真正崛起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开平建筑产业快速崛起,成为侨乡知名的产业品牌之一。”

据统计,1979年后,开平市共有16个公社和村镇成立了建筑队。此后,开平市第二到第八建筑工程公司相继成立,开平建筑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鼎盛期。在这个过程中,建筑产业逐渐成为当地传统支柱产业之一。

近30年来,开平的建筑企业获得省级以上奖项近270项,出自开平建筑公司之手的作品曾6次获得中国工程质量最高荣誉奖——鲁班奖。

2018年12月18日,开平市荣获“中国建筑之乡”称号,成为江门首个、广东第3个“中国建筑之乡”。这是开平建筑产业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为江门增添了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

建筑业快速发展,离不开一代代能工巧匠的努力。《周礼·冬官考工记》记载: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工”的职责就是造物,精湛的技艺是工匠的立足之本。工匠精神是指对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态度和品质。回顾开平建筑业发展历程,一代代能工巧匠,秉承工匠精神,以精湛的建筑工艺投入到建筑事业中,擦亮了建筑之乡的“金字招牌”。

九鼎重器,百炼乃成。数十年间,建筑业逐步发展成江门的支柱产业之一。这也恰恰是江门雄心勃勃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所在。

近年来,江门秉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匠心谋划推动建筑业规模和质量进一步提升,出台《江门市建筑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工作行动方案》《促进江门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做优做强建筑业,推动建筑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5%,增速排全省前列,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数量较2020年增加25家,增长208%。建筑业发展规模、综合实力、影响力与日俱增。

2023年,江门着力增强建筑业综合实力,住建部门持续健全产业培育机制,支持市内企业承接工业、房地产和交通、水利工程,扩大市场份额。同时,强化金融支持,加快授信落地,构建“建筑业+金融”产融结合新模式,为建筑业加快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建筑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

辉煌凝结着奋斗的艰辛,成就映射着时代的变迁。再回头看“梁思成杯”,江门通过建筑设计竞赛弘扬侨乡特色建筑文化的同时,展现了侨都工匠的精湛建筑工艺,让人们看到了秉承工匠精神蓬勃发展的侨乡建筑产业。

奋进新征程,做强建筑业,江门锐不可当。

《江门市建筑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进入“十四五”时期,江门将着力推动建筑业规模和质量进一步提升,优化全市建筑业发展布局,补齐建筑业产业链短板,到2025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650亿元以上,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奋力冲刺产值千亿目标。

当前,江门正迎来“大桥经济”和“黄金内湾”历史机遇,日前召开的江门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细化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6+3”工作安排,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再造一个现代化新江门。

作为江门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业,同样面临着历史机遇和发展优势:

——区位交通优越。江门地处大湾区承东启西的发展核心区,交通四通八达,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617公里,南联北接、东通西达、直通广佛,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汇聚江湛铁路、广珠城际、广珠铁路,从江门站出发,可直达北京、成都、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未来,随着深江高速、黄茅海跨海通道、珠肇高铁、深江高铁建成通车,江门进一步加快融入大湾区1小时经济生活圈,建筑业将迎来更多机遇。

——发展空间充足。翻开江门版图:陆地面积9535平方公里,占大湾区1/6,超过香港、澳门、深圳、珠海、东莞、中山6个城市面积总和,开发强度仅11.48%,是大湾区具备超100平方公里可连片开发土地的城市……当前,江门正加快建设1395平方公里、全省新一轮布局面积最大的产业集聚区,新一轮发展中建筑业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产业基础扎实。历经数十年发展,江门建筑业积累起了雄厚的产业基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安全、优质、高效的建筑企业,以及享誉省内外的口碑,为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侨务资源丰厚。放眼全世界,江门拥有530多万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爱国情怀赤忱、经济实力雄厚、智力资源丰富、商业人脉广泛,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华侨新生代教育家、科学家和企业家,侨务资源得天独厚、全国少有,是江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和独特战略资源。

——生产生活成本优廉。对于不少企业而言,生产生活成本也是选择在一个城市投资的重要因素之一。建筑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相较于一线城市,江门不仅发展空间广阔,更有劳动力成本合理、生活成本优廉、物价比较亲民、居住成本较低等突出优势,为建筑业加快发展提供了保障。

奋进绽芳华,扬帆启新程。推动建筑业加快高质量发展没有捷径,唯有务实务实再务实。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新格局下,唯有只争朝夕、迅速行动,以奋斗姿态抢时间、抢机遇,方能在奔向千亿级建筑产业的新征程上持续跑出加速度。

【撰文】任龙 叶芷晴

【摄影】南方+记者 杨兴乐

编辑 钟惠琳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